垂钓江湖会古人
谢良福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是清代诗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诗中写了一个人孤独地在江边垂钓,钓的是一江秋意,逍遥中却也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则是那句流传千古的垂钓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当然,历史上的钓鱼人并非个个都是为生计所迫的“蓑笠翁”,人人都表现得孤寂而凄凉。据史料考证,到了秦汉时期,借以娱乐的垂钓活动就已兴起,它已经不仅仅是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成了历代名人陶冶性情的方法。而把垂钓推向高潮的,应该说是在唐宋,垂钓意境更为升华,文人雅士已把垂钓当做像琴棋书画一样,也是一种高尚情趣的休闲活动。
周穆王女巨满,生活在公元前976~924年,是驾八骏出巡的穆天子,也是一位大游历史家。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在东征途中,常在水边垂钓。在西征时,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国,他在黄河边上一边钓鱼,一边观看河边参天的古木。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黄河畔垂钓,已不是为了获得食物,而是消遣娱乐了。姜太公钓鱼,历史上确有其事。在《史记》中,“吕尚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虷(音干,地名,即兹泉)……周西伯(即周文王)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姜太公在渭水钓鱼,实际上是等待时机。自遇到周文王,他从此放下钓竿,辅佐文王和武帝,打败纣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功臣。
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离开越王勾践后,传说驾一只小船在洞庭湖钓鱼。由于遇到大风浪,便在钓洲钓鱼。钓到大鱼煮熟食之,钓到小鱼放生湖里。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放生的鱼称为“范蠡鱼”。史载范蠡曾隐居于无锡太湖之滨,提出了“种竹养鱼千倍利”的主张。齐威王问他:公富足千方,家累仪金,用什么办法致富的呢?范蠡回答说:“治生之法有五,养鱼第一。”公元前475年前,范蠡著成《养鱼经》,这是我国第一部养鱼著述。
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自然都是钓鱼爱好者,他们把对垂钓的感受融注于诗歌之中,使后人分享他们的快乐。在《行路难》中,李白写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白日边”;在《江村》中,杜甫也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划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唐代诗人张志和,也是人所共知的钓鱼里手。他隐居垂钓江湖,写过《渔歌子》五首,其中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最脍炙人口,明刻本《诗余划谱》刊了一幅《渔父》描绘了张志和烟波垂钓的意义。
宋代的哲学家邵雍,幼年生活在河南辉县,非常熟悉农村的生活。他在《渔樵问答》一书中,对竿钓渔具曾作了详细的讲述:“钓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况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他所说的六物,至今仍是竿钓的基本钓具。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回到故乡绍兴鉴湖边,“闲时钓秋水”,他在《鹊桥仙》词中写道:“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他迷于垂钓,到了想当渔夫的地步。
从古至今,人们在垂钓活动中领略自然风光,培养高尚的情趣,是大益之所在。唐代诗人岑参的《渔父》诗说得好:“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海清。”渔父泛舟于清波间,他钓的是清心寡欲,心境像水一样恬静,而钓鱼是一种即兴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