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愚公”的风光背后


在“当代愚公”的风光背后

一座海拔700多米的大山,一个只有260多人的小村;

前后历时4年,一条5公里长的盘山公路;

“一包化肥运上山,一个壮汉要挑一天……”,政府部门送来了十八湾修路急需的物料和资金、还派来了专业施工队……

一个仅有6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路,这样的精神着实感动了我们,因为活生生的“当代愚公”就站在我们的面前……(详见《湘西小山村,上演“当代愚公”故事》,《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7月22日2版)

然而,在被他们感动过后,笔者竟然感到一阵阵的黯然伤神。因为当愚公挖山不止的寓言变成现实时,他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而得到的除了精神上的感动,再没有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对生态更好的保护,比如都市化的进程步伐加紧,比如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大弯十八个,小弯九十九”,所以叫十八湾。湖南省湘西吉首市十八湾村,是海拔700多米高的大山上的一个苗家山寨,全村只有260多人。

1987年6月的一天,龙把银的父亲突发急性阑尾炎,6个壮汉抬着老人往山下赶,等赶到吉首市内的医院时,老人已不行了……造成这锥心之痛的,没有公路是主要原因,但无法缩短的空间距离,恐怕才是致命之根。 

85岁的老人拄着拐杖,在工地上帮着捡岩石块、装土筐,群众渴望改变山村封闭的心情,由此可见一斑。但他们更希望通过修路赶走封闭带来的可怕的贫穷,而如果没有四里八乡的乡民帮助,没有政府送来了修路急需的物料和资金,没有政府派来的专业施工队,5公里长的盘山公路凭村民的镐头,一定也会想真正的愚公那样,每日挖山不止,而且还得寄希望于儿子、孙子,无穷尽焉的子子孙孙……

     投入12万多个工日、4年没过一个舒坦年,十八湾人终于唱起了山歌、敲起了苗鼓、舞起了狮灯;修路前的年人均纯收入四五百元提高到了路通后的超过2500元,但依靠的不过依然是靠天吃饭的种青蒿、金秋梨和生姜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靠的不应该仅仅是通一条路、多种点粮,而应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的进行全面的规划,抓住当地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产业;把那些本来不适宜居住的地方腾出来,让他们发挥更大的环境效益。将这260余个“愚公”迁下大山,在一个更适宜发展经济的新环境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当地政府来说,比及送来修路急需的物料和资金、派来专业的施工队,会是一个更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投资方式。

      十八湾村所在的社塘坡乡党委书记说得多实在,十八湾精神感动了乡里有一个过去村民“不齐心”齐心村,齐心村的村民已自愿集资几十万元,7.5公里的通村公路正在加紧施工。

与此可见,在某些官员的心里,“当代愚公”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感动更多的村民集资修路。

那么当地政府在“村村通”工程建设上的责任呢?当当地政府的按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仅停留在通一条路、多种点粮上,却大肆宣传吆喝的时候,我们和“当代愚公”们就一起被当地政府“愚”了一下。

                                                   费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