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远见》杂志读到一篇对伦敦市长的采访——《宁当金融老二,也要做创意产业老大》,里面有着这样一段描述:
“每个城市只要努力,都可以好好发展金融业,但却未必能发展文化事业或创意产业。别人来伦敦是仰慕我们的创意产业,没人来这里是为了看银行家,大家都是来看英国文化的。因此,我宁当金融老二,也要成为全球创意产业的老大,因为这样,才能造就伟大的城市。”
英国,这个给人印象刻板、拘谨和严肃的国家,却是全世界创意产业的发源地,也是时尚、设计、音乐以及其它流行产业的尖端。有人问英国前文化部部长:“为什么政府愿意花这么多钱来购买优质、有品位的节目?”
“因为英国有太多懂得鉴赏的观众,他们需要观赏全世界最佳的节目而陶冶自己的出众品位。”
的确,是一个国家的人民造就了这个国家的实力,是一个民族的集体鉴赏力导致了社会对精英文化的渴望。一个没有审美能力的国度,又怎么会有对时尚、创意产业的需求呢?
其中的关键,是教育,是社会对美的感受和理解的教育。没有人天生就拥有审美和鉴赏力的。而今天我们中国的教育,却着重在逻辑与理论上,恰恰忘记了艺术与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具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觉性,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艺术或文化,也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明。硬实力是技术层面的,而软实力则是文化层面的。别人敬重你的,一定是文化层面的软实力。
今天的上海,已经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创意产业园区,可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在从事创意产业呢?创意产业的定义是“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可现在的创意产业园区,大多是房地产商炒作概念的一个噱头而已。打着创意产业的名号,把廉价的老厂房重新改造,不断提升租金,也就吓走了真正的创意人才,创意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性的思维,他们是不可能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租上的。于是留下来的是饭店、酒吧、咖啡馆、礼品店……这些与创意毫无关系的行业。唯一与创意搭边的算是画廊,可要使其产业化却是不容易的。
其实,当一个社会没有达到一定的集体鉴赏力时,是不会有创意产业的,当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创意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可我们又是否想过,为什么创意产业会在那里发展和兴盛呢?英国的创意产业,并不是由于政府的要求和指令,而是应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结果,当他们早已经历了工业革命,早已完成了世界工厂的使命后,当然有从制造到创造、从生存到生活的需求,也因此有了对文化、音乐、美术这些精神层面教育的渴望,而这才是创意产业诞生的根源。
今天的上海,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一万美金,按理说已经达到了生活层面的水准。可GDP仅仅是硬实力的体现,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并不能顾及到儿童的健康,孩子们受到教育的品质,或是他们的快乐。它也不包括诗歌的美感、婚姻的幸福、公众的智慧或是官员的廉洁。它无法衡量我们的心智或勇气,无法评估我们的智慧或学习,也无法测度我们的慈悲心或是对国家的忠诚。简而言之,GDP计算出的很多指数,并不包括那些让我们活得实在又有意义的感受。”
而能让我们活得实在又有意义的感受,更应该是艺术和文化的培育。艺术和文化虽然无法提供给我们衣服或食物,但它却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抓住我们的想象力和抚慰我们的心灵。可我们国家教育最悲哀就是从小放弃了音乐和美术,称之为副课,认为这没有什么用!而高等教育又把它列为提前批,即成绩一般的学生的选择。导致了整个社会对艺术的不关注和不理解。设计、广告行业更是成为不入流的行业。
在国外,设计人才是文理兼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擅长的佼佼者,才有机会成为设计师。因为设计行业作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非但不是产品制造的额外之物,而是整体创作的精髓部分。澳洲著名设计师马克·纽森,设计的Lockheed Lounge,一款由铝和玻璃纤维制成的、像一颗软糖的躺椅,在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以96万8000美元拍出。如果没有设计的价值,仅仅是一个椅子,有人会要吗?
没有一定的艺术涵养,是不会看到这背后的价值的。产品永远是库存,只有需求才是市场。问题是我们的社会有设计的需求吗?从小放弃了艺术和文化的民族,又怎会又对设计和美术的感受呢?这也是我们无法创造出伟大品牌的原因:每个伟大的品牌都有伟大的故事,伟大故事是为了产生伟大的情感,因此,伟大的品牌是有情感和个性的。而情感的培养恰恰是从艺术和文化开始,数、理、化的逻辑思维只会教育这个产品的物质构造,而不会教育人们去理解品牌背后的文化情感。于是,当我们学完了数、理、化,我们突然发现,肥皂仅仅是硬脂酸钠,钻石仅仅是由碳60,牛排仅仅是牛的尸体,衣服也仅仅是保暖遮体……
今天,我们发现中国的领导人中,毕业于北大的已经超过了清华,这是好消息,说明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向人文的方向发展。我们希望音乐和美术能早日成为教育的主方向,但并不能止于学校内,对于许多人来说,图书馆和博物馆作为知识和文化刺激上的角色,更应该是成人学习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