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税的昨天和现状


  历次印花税调整

  时间调整方向调整后税率(‰)

  1990年6月深市单边开征(卖方)6‰

  1990年11月深市单改双6‰

  1991年10月深市双边下调沪市双边开征3‰

  1992年6月统一开征3‰

  1997年5月统一上调5‰

  1998年6月统一下调4‰

  1999年6月B股下调3‰

  2001年11月统一下调2‰

  2005年1月统一下调1‰

  2007年5月统一上调3‰

  11年印花税占财政收入比例一览(亿元)

  年份印花税财政收入占比

  20072062494494.05%

  2006180.94354230.51%

  200566.35316490.32%

  2004169.08263970.64%

  2003128.35217150.59%

  2002111.95189140.59%

  2001291.31163861.78%

  2000485.89133803.63%

  1999248.07113772.18%

  1998225.7598532.29%

  1997250.7686512.90%

  股民盼政策暖风98%网民赞同下调印花税2008年03月03日07:29【大中小】【打印】证券交易印花税将于3月初下调的传言日盛。部分网站开设的民意调查中,赞同“下调印花税”的比例居然高达98%,赞成“取消印花税”的比例也超过四成,股民希望政策面吹吹暖风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

  这样的民意与去年5月印花税上调后的市场反应形成鲜明对比,难免会有人质疑股民采取了“双重标准”———股市高涨时强调市场的自主性,一遇利空的调控措施就抱怨连连;股市低迷时又强调政府调控的作用,巴不得行政之手早早来救市。的确,有些股民考虑问题时,主要立足于自己的荷包,但绝大部分股民的观点还是客观的,目前“下调印花税”的及时性、合理性也显而易见。

  历史早已经证明,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政府或多或少都会扮演一定的角色。这个道理于股市同样适用,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时期。次贷危机发生后,欧美各国就曾动用减息、注资等多项手段干预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股市更显稚嫩,又如何能够完全摆脱政府的影子?因此,绝大部分股民并不会盲目地反对政府的调控政策,去年印花税上调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更多是由于出台政策的程序和方式有欠妥之处。倘若以此来证明股民采取了“双重标准”,并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水平大多在1‰左右,而且是单边征收,我国现行的税率与之相比已经偏高。如果说当时调高印花税是为了稳定市场、打击过度投资,那么这一举措不但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其交易成本畸高的隐忧也开始显现。

  统计显示,2007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全年收入达2005亿元,已经接近当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全年净利润的一半,而上市公司分红总额仅为1800亿元左右。再加上需要缴纳给券商的交易费用,股民作为一个整体,所承受的负担已经过重,也在机制上落入“多数人亏钱、少数人赚钱”的怪圈。如果连基本的“炒股获取分红收益”的目的都很难实现,股民就会更加倾向于博取买卖差价。这时候,高税率印花税反而起到了刺激投机交易的作用,与当时上调的初衷南辕北辙。

  当然,调控股市的手段有很多种。但利率、准备金等工具波及面很广,不如印花税可像外科手术一样进行针对性调控。无论采取“双边改单边”还是“下调税率”等方式,都可以传递出明确的政策信号。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股民对政府的程式化印象,还是应该下决心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重塑股市的健康环境。当政府的调控之手不再成为股市的首要焦点时,所谓“双重标准”的争议自然会随之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