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与面向科学发展的转型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确立了“1+20”模式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成为我国科学发展转折与转型的标志。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确立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即要靠创新驱动价值,靠知识促进发展,靠智力实现持续,靠知识产权确立优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1个纲要加20个专题即“1+20”模式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全面指导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一项公共政策。据悉,山东、上海、广东等地业已出台区域的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纲要。

  “平”的世界,科学发展依靠创新与整合

  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个性化、网络化的当今“平”的世界,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全球化促使世界的联系更紧密,而智力资本特别是知识产权水平则决定了国家优势的水准。在这种背景下,促使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逐渐移转到对人类的智力以及系统的管理能力(Quinn,1996);智力资本是未来企业主要的获利因子(Roos,1998)。技术与创新成为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要素之一,知识产权就是市场,就是利润,就是核心竞争力。

  当区域或组织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组织智商、员工人力资本价值、客户所代表的关系资本、知识产权、品牌形象、文化流程等智力资本时,区域与组织就必须提升管理智力资本的能力,打造创造力、竞争力与控制力,从而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

  智力资本引领未来管理。增值、利税水平、市值甚至是股东收益,业绩、政绩乃至于与政绩相关联的期权回报,这些现实的回报固然重要,但独立于有形资产的智力资本所代表的无形价值、未来价值更值得关注,它们才决定了企业成长的势能与基业长青。GDP的增长、资产规模的大小并不意味着“软实力”的增长。

  很多企业与企业家、专家都在谈“整合”。IBM也在谈整合,甚至把过去的“跨国公司”给整合进自己的提法“全球整合企业”!显然,整合的概念在不同人之口有不同的涵义。而整合脱离开匹配、协同、互补就失去了它的实质意义,没准像“蓝海”一样,沦落为哗众取宠者装点门面的一个空泛的名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确立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即要靠创新驱动价值,靠知识促进发展,靠智力实现持续,靠整合提高效能,靠知识产权确立优势!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我国面向科学发展转折的标志,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集结号”

  会议把制订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立为一项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并强调鼓励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劳动,将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将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转化为对国际智力资源的巨大引力,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道路!

  创新型国家建立任重道远

  当前,我们创新起点还比较低,创新思维还受到局限,创新机制还不健全,创新平台还比较缺乏,创新成果未有效转化,创新能力更亟待提升

  两个数据不能不令我们震撼。一个数据来自于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中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另一个数据来自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国创新的转化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三。

  我国总体上企业创新力不足、创新投入不够、创新氛围不浓厚、创新机制不健全,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缺乏知名品牌,是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企业未曾顾及知识产权战略也是国内企业的现状,而资源、环境、生态的约束在不断加大。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仅40%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已占世界各国的86%,掌握了90%以上的发明专利和98%的技术转让许可收入。国际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3%以上,而我国的比重只有0.71%;国内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和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提升。

  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软实力,知识产权,这些关键词让每一名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公民恐慌于自身的能力。单拿企业来讲,每一家企业都不得不思考企业的市场、人力与价值;智力资本管理提到重要日程,知识产权管理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成为企业组织把自身的能力价值化的重要工具。

  贯彻科学发展观责无旁贷。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调研中,除了华为、亚都、中国南方电网、中星微电子等少数企业之外,的确还很少有大型企业把智力资本要素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虽然国资委管理的150家国企比较“大”,但许多并不“强”,主要原因就在于竞争力背后的智力资本要素未曾很好地问及。

  企业面临打造成长的势能,致力于基业长青,形成控制力,逃离产业链低端,通过创新、智力资本来引领企业未来的艰巨转变。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目标,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需要从价值创造、智力资本势能打造的视角,关注于未来的成长、持续地成长,促进人岗匹配、能力与资源匹配和整合。

  发展、创新与人才

  2007年12月12日,胡锦涛在首次探月庆功大会上的讲话,是党中央对发展、创新与人才关系把握的宣示与今后路径指引的宣言书:

  从发展上,“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对科学发展的最新解读。

  在创新上,“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是科学发展、建立可持续国家优势的核心。这是重视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创新型人才、知识与智力资本的最有力的昭示!2007年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也首次提出创新主体应该是企业。

  于人才上,提高到“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的高度;“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成长”。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人力资本的成长才会支撑创新,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知识产权的竞争集中于核心人力资本的竞争。微软强势邀约并购雅虎,是当前的一大焦点。微软出价为什么达446亿美元?微软为什么要打破过去微软、雅虎、GOOGLE三方博弈的均势?微软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BillGates)揭开了谜底:雅虎之所以价值400亿美元以上,并不是因为丰富的产品线、庞大的广告客户群体、或者市场份额,而是因为优秀的工程师团队!盖茨为雅虎的人力资本出价400亿美元,反映了智力资本时代企业并购与合作的新特点:智力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越来越据有主导地位,虽然这一点在中国的企业家看来有多么的不可思议。其实联想之并购IBMPC业务也显露了此端倪。当然,渠道、关系、知识产权、业务模式等因素都是新并购所重点考量的方面。

  变革、整合、优化、协同

  完善机制。这次国务院会议提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方针:实行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而适应提高创造力、竞争力和控制力的需要,一是进一步明确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建设;二是要大力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贯彻实施;三是应该由市场化机制调节的应放手市场。

  创新布局,综合协调。科技部、知识产权局、国资委等部门林立,创新、科技的促进与研发基金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分散,缺乏协同,要按照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的要求,理顺关系,整合职能与管理体系。

  加大引导、提供支持、改善环境、整合资源。应把持续创新、创造内化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与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要重点搭建协同创新、技术转化、融资信贷、人才流动的平台

  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创新并不局限于技术,文化、制度、流程、模式等管理创新不可忽视,要保证思维、管理、技术、服务创新的协同共进。特别是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尤其必须作为科学发展的先导。

  现有考核体系“GDP挂帅”,被广为诟病。环境污染、资源低效率利用、房地产虚热、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这些无不与落后的考核体系与官员的政绩驱动有关。比较有趣的案例是浙江拆除一座旧楼,增加了GDP近20亿。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与创新发展之路,现有的GDP导向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建立一套结构科学、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发挥正确的导引,才能收获官僚的接近合理的行为。在品牌、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客户关系资本锁定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未来价值息息相关,但是在短期内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显现。这时就要考虑考核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综合。

  由广东省发改委和省统计局共同研制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已完成初稿,将提交省委常委会审议,并可望在全国率先发布。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有了些许变化,更为综合,也开始注重未来价值的成长。

  国家,也包括企业的经营、监管,除了人力资本成长,有两项应该成为最终目标:打造持续成长的势能与控制力。现在创造多少价值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创造价值的能力如何,有没有发展与成长的势能。智力资本决定了这种势能,这种势能是企业控制力的反映,是国家优势的标志,是个人影响力的体现。

  勿庸置疑,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大幕才刚刚拉开。

  我们期待着!

 

    (作者介绍:张晓峰,管理学博士,高级职业经理,商之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擅长于人力资本、智力资本、企业战略、企业价值网整合、知识产权管理。致力于提供个性化智力资本管理解决方案。 [email protected], www.cnbizwi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