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星“控权之争”看青岛“五朵金花”未来(二)


从双星“控权之争”看青岛“五朵金花”未来(二)
文/于清教
续(一)
 
       2008年2月春节回山东途径双星的一些工业园,笔者看到双星在园门口大兴土木地建设类似于佛塔的建筑,问施工人员:观光?还是电梯?答:汪海信佛,现在好多工业园在建类似东西。
    在双星现经营的连锁店门口最显要的标志是一只白猫一只黑猫把守店口,这是双星早期文化中汪海对邓小平老人家的“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逮着老鼠就是好猫”的敬畏和演绎,而今看到店口把守的这两只尘土垢面的玻璃钢尤物,我们不知所云,是品牌文化还是市场差异化?
    2006年6月笔者曾经到过位于青岛市贵州路5号双星集团的大楼,整个办公室没有往日的繁荣,二楼几乎整层的办公室没人,据带领我参观双星文化的工作人员介绍,正在装修。淹没在从双星创业起生产的所有鞋样中,上万个品种着实眼花缭乱,每一个参观过双星的人对其成长肃然起敬。
    这是几个关于双星我最近几年记忆里最闪亮的章节或片断。
    今天你打开白双星的网站,除了代表高科技的产品航空返回用鞋就是几大链接:双星东风轮胎(转型重组)、双星轮胎(实际上胶南华青,后被双星收购)、双星旅游(主要应是工业旅游),就是关于汪海及其名人汪海杂志。然而曾经的辉煌已是烟消云散,双星走到今天迷失在另类的MBO中,这不能不让我们对双星重新审视:中国企业之去向。
    在青岛的“五朵金花”中,海尔曾经有过国有与集体企业属性的争论,张瑞敏也曾经在企业所有权上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离真正实施MBO与当年的长虹倪润峰、999的赵新先、TCL的李东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张瑞敏现在更加关注的是海尔怎么走、走向何方。“汪海是敢干的企业家,事实上,汪海的私有化路径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MBO,他所有的动作都是非常隐蔽而且割裂的,每一个情节都好像与私有化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但是将所有的事件相互联系,一条绕过法律的另类MBO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展现出来。”一业内专业人士告诉笔者。
    ——汪海为推进双星鞋业私有化,之前自方案公布之日起的两年多时间里,投资者和业界的质疑从未间断:收购能力问题,评估中介缺乏资质,以及关联交易违规等,其间也伴随着收购暂停,青岛市国资委介入调查......
    ——顶着四面飞来的唾沫,汪海摘去了“双星鞋”国有的“红帽子”,使“双星鞋”这只被誉为“国有制鞋企业中的最后一只恐龙”成为了历史,从此走上了私有化的道路,此后双星的触角伸向了轮胎、机械等领域。对双星的改革也把汪海推上了舆论的漩涡里......

    ——世人瞩目的双星私有化的“MBO”并不具备像TCL一样的标本价值,甚至,宣布的成果随时都可能摇摇欲坠......

    ——表面上看,名人实业的最终独立,具有双重意义,在企业领域,非核心产业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与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从此开启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而对于“中国鞋王”汪海来说,曾经的创业者终于修成正果,可以继续其“鞋王”生涯......

    媒体的真相调查如今如火如荼,青岛市国资委也是围绕着双星展开系列问话。“值得称道的是,汪海的私有化战略没有聚焦在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上,而是巧妙地发力于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利用国企的运作平台,通过一系列的辗转腾挪,一旦完成了品牌、网络的实际控制,那么,另起炉灶打造自己的双星自然是水到渠成。”有知情人士就名人实业与青岛双星的关系予以清楚的梳理发现:换标,剥离主业,收编网络资源正是双星“私有化”的经典手笔。青岛市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家多做贡献,很早就开始着手企业家的培养和激励工作,海尔张瑞敏、海信周厚健都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置,“虽然在MBO招致全国一片声讨的背景下,这些五朵金花的掌门人均‘安然无恙’”,言外之意事关青岛品牌形象,资本的“婆婆”不能撒手不管。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澳柯玛的“教父人物”鲁群生却在2006年4月黯然下台,接替他的姜培生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向多元化开刀,力挺澳柯玛三大业务:冰箱冰柜、小家电、电动车。正是这一看似快速果断的决策让澳柯玛陷入更深的危机和困境中。从市场表现和企业经营看,两年来,澳柯玛并没有什么起色,一直纠缠在债务诉讼和银行、经销商、供应商的追讨中。外界人士普遍认为是多元化拖累了澳柯玛,是核心竞争力不足、重复性扩张、政府支持力度等才导致澳柯玛沦落到今天地步。实际上,从来避而不谈澳柯玛的问题,是因为旁观者并不清,导致澳柯玛今天的困境只有当事人才能给出真相,而青岛市的做法显然是在挽救澳柯玛而不是所有权的归属问题。

   固然澳柯玛有多元化溃因,但这并非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来自于人的问题。

   未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