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如果是大集 您还去凑热闹吗


北京车展如果是大集  您还去凑热闹吗

陈海军

北京车展 开幕在即,和往届大展前一样,汽车媒体圈和营销圈总难免会冒出“中国的车展太多太滥”的泡泡儿。但我却很少从坊间听到这样的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位不同,可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但凡有点名气的媒体,北京、上海、广州、长春的车展自然是要“赶集”,尤其是“媒体日”前也自然会卯足了劲,那几天的拼杀下来,基本上是可以用疲于奔命来形容。在这点上,笔者代表全体中国车迷举右手向你敬礼。自然在车马劳顿中,有一部分人会发发劳骚,有对工作辛苦的抱怨,但更多的是车展并不如事先预想那样精彩,可采写的新闻亮点并不多,纯靠“后期制作”能不累吗,累了自然就会说些或作出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性语言,往往与公众的判断相左,但又以自身强势话语霸权在干扰和引导普通观众的正常判断。

厂家靠营销吃饭的那些人,更是绞尽了脑汁,辛苦程度绝不亚于媒体,从为争取好的展位跑步公关伊始,布展时的钉钉敲敲、扯扯挂挂,展期的卓别林式的单手前臂派发宣传单的机械运动,这都好比集市里那些摆摊设点的商贩。对于这些一心想把最新车款真实而不“伪装”的展示给车迷而奔忙的人士,我会举起另一只手向你敬礼。对于他们来说,更有一件让人一想就很头痛的政治任务,研究从那个角度来说能把手头现货说成能招人眼球的“首发车”,不能说是全球首发,中国首发也好,再不济,也要创造一个改款概念。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中国的“创新”并不仅仅在实验室里,在车间里,已经延伸到展场上,哈哈,但这种“创新”只能糊弄中国车迷一时,对于大多还处在懵懂阶段的中国车迷,有些厂商自然会信口胡勒勒儿。如果这样“赶集”的人说中国车展太多,喊累,我看是活该儿。

对于媒体记者等高人来说,见多识广,别说是中国几大展,就是国际顶级的法兰克福车展、东京车展、日内瓦车展和底特律车展等车展,人家也是打“飞的”去瞧,自然就会对国内展览瞧不上眼,在他们眼中中国的车展就好比是农村的大集。

对于在都市里过活的人,对农村大集的概念已渐行渐远。但儿时的回忆,却让我感觉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岁月里,逢周、逢旬或逢5等数字的集市,对于缺少外界商品信息的人来说是多么弥足珍贵,在那个年代里对于口袋干瘪的我和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是想买什么东西,只是图个热闹,看个新鲜。说到车展,虽说国人的生活日渐殷实,但能买得起并养得起车的人的比例还是很可怜,不过能买得起车展门票的人要多很多,不能拥有,还不能让俺们看看。

真的中国车展多了吗,我相信绝大多数车友不会做出肯定的回答。假以时日,当北京、上海、广州、长春车展的品位要求难以满足当地观众时,或许二线或其他城市的车迷还似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渴望着有一定规模的车展能在当地举行。正如有些百姓花不起钱到影院去看大片只能躲在家里看盗版碟一样,阳春白雪,各有所爱,当地没有车展举行的车友对车展的需求是处在饥渴的状态下的。所以中国车展并不多,私认为“总量不足、水平欠佳”才是中国车展比较中肯的简单评价。对于正在成长着的中国车展,我们或许有太多的期待和憧憬,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宽容和忍耐。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很难亲临世界级汽车展览,逛逛中国的大集也好。

  今天,生在四地的车迷,你就偷着乐去吧。记者们也快快打起精神,快门快闪,奋笔疾书,键盘上飞舞,快快把 北京车展 的最新消息传达给大江南北的车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