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刊于《环球财经》2004年第12期)
日本旭硝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玻璃生产企业之一。2004年财政年度(2004年1月—12月),其合并销售额达到14200亿日元,营业利润达到1200亿日元,都超过了2001年创下的最高纪录(那年,在IT浪潮的推动下,CRT(阴极射线管)异常热销,旭硝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急剧反弹)。
旭硝子公司传统的产品是建筑玻璃和汽车玻璃,这两类产品在整个销售额中占了51%的比例,但从营业利润来看,却是2000年终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以玻璃基板为主的电子、显示器业务占了52%以上,很明显,旭硝子公司的创利主角正在发生逆转。
旭硝子公司在兵库县尼崎市的关西工厂是日本玻璃产业的发祥地,2004年7月,该厂为夏普公司龟山工厂提供“第6代(6G)玻璃基板”的生产正式投产,这是长、宽各为1·8米和1·5米的最大的玻璃基板。“6G需求量的增加将大大增强以大量生产见长的本公司的价格竞争力。”担任显示器公司总经理的旭硝子副社长和田隆说。
旭硝子公司20世纪50年代开始向亚洲市场进军,80年代又将发展的眼光转向玻璃的故乡欧洲,并相继收购了其仰仗技术指导的前辈、比利时的格拉巴贝尔公司等大型企业。
从以生产建筑玻璃和汽车玻璃为主逐渐转向生产液晶显示器用的玻璃基板,旭硝子公司在实施产品的战略转换中,不断收购欧美企业,并正在向东欧和俄罗斯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其目标是要超过美国康宁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玻璃生产企业。
避易就难:另辟蹊径上马液晶玻璃基板
“这个项目如果砸锅,公司就完了,我只能同你一起去自尽了。”1999年冬,被叫到位于东京有乐町公司总部7楼社长室的旭硝子公司京滨工厂制造部部长田村良明,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离开时,当时的社长石津进也嘴里嘟哝的那句话。可见公司高层上这个项目是破釜沉舟,下了相当大的决心。
这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项目就是用于TFT(薄膜半导体)液晶彩电上的玻璃基板规模化生产。京滨工厂有一个用于实验的玻璃熔窑。
作为液晶彩电主要部件的液晶面板,其结构就是两块玻璃夹着液晶,向面板生产商提供的玻璃基板是其主要材料。1999年,世界最大玻璃制造商美国康宁公司和日本的电子旭硝子公司已经开始规模化生产这种玻璃基板,日本旭硝子公司慢了一拍。而此时,受日本建设业不景气的影响,以生产建筑玻璃和汽车玻璃为主的旭硝子公司上市50年来,首次出现了亏损,从而不得不裁员900人,废弃部分设备,进行业务结构重组。正是在这样背景下,旭硝子公司准备破釜沉舟,迎头赶上,尽快上马液晶玻璃基板的规模化生产。
当时,生产这种玻璃基板有两种工艺方法,一种是熔融法,这是已经在生产的其他公司普遍采用的方法,即将熔化的玻璃从大约5层楼高的高处泻下成型;另一种是生产建筑玻璃的浮法的改进方法。前者可省去一道研磨表面的工序,投资也省,但要重新换窑,以适应生产大型玻璃基板。而后者是将熔化的玻璃浮在高温的锡上成型的,需要增加一道研磨工序,适宜于宽度较大的基板的大量生产。旭硝子公司选择了后者。
“避易就难”,当时的社长石津很喜欢公司创始人岩崎俊弥传下的这句名言。他之所以选择谁也没有尝试过的难度较高的浮法生产,也许正是出于这个信念,不愿跟在美国康宁公司后面亦步亦趋的那种自尊心理。
石津在稳固建立了6G生产体制后,在今年3月将公司大权移交给了前显示器公司总经理门松正宏。门松在亲自起名为“JIKKO(实行)”的经营计划中,提出了合并营业利润率10%的目标(上期为6·7%),并公开宣称“将对显示器事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并向东欧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发起攻势。”
向液晶玻璃基板发力,以生产规模叫板美国企业
2003年,旭硝子公司在其关西工厂投资180亿日元新建了液晶玻璃基板专用炉窑,并于当年7月底投产。其生产能力为年产400万平方米6G产品。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能够制造6G的工厂也只有美国的康宁公司在日本的静冈工厂和旭硝子公司的关西工厂。从需求量来看,2000年液晶彩电的世界市场需求量是3100万台,预计到2007年,旭硝子公司创业100周年时,将达到2亿3600万台,由此带来对玻璃基板需求的急剧增长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为此,旭硝子公司以扩大生产规模来应对急剧增加的市场需求,叫板美国的康宁公司。2004年高达1500亿日元的设备投资中,有700亿日元是面向显示器领域。2005年,投资260亿日元,位于台湾斗六市,能生产和关西工厂相同的6G产品的两个液晶玻璃基板炉窑和两条研磨流水线投产,它主要为台湾的友达光电公司和奇美电子公司等大型液晶面板制造商供货。而关西工厂和京滨工厂年产1000万平方米规模的素板生产能力也随之一下提高到1800万平方米。另外,2005年5月在韩国龟尾市新建的玻璃基板研磨生产线专门为LG集团提供产品。旭硝子公司目前只有国内的关西、京滨和旭硝子精密科技等3个地方有研磨设备,在中国台湾和韩国新建流水线,可以看出旭硝子公司素板玻璃和研磨工序“国际分工”的战略意图。
需要巨额投资和先进技术的液晶玻璃基板,加入竞争的壁垒很高。2002年度占有世界市场50%份额的美国康宁公司和占有30%份额的旭硝子公司实际上是世界上唯一一对可相互较劲的对手。旭硝子公司的优势在于其掌握着等离子面板所需的玻璃基板世界市场90%的份额,这给予它夺取液晶玻璃基板世界老大地位以充足的信心。
当然,旭硝子公司也有它担心的“软肋”。那就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技术熟练、监控品质的在玻璃业界被称为“炉窑法师”熟练工日显不足。目前旭硝子公司在全国的这类“炉窑法师”只有50人。这些经验内丰富的炉窑工只要向窑孔瞥上一眼就能知道火焰的温度和玻璃的熔化状况。目前旭硝子公司正在将这些“炉窑法师”派到国内各工厂和印尼、泰国等地向年轻员工传授技艺,扩大熟练工队伍。
进一步加强电子、显示器业务,是门松社长实施JIKKO(实行)战略的首要任务。
向东欧和俄罗斯扩张,以品质攻略新兴市场
“板式玻璃业在日本、美国和欧洲都是成熟行业,扩大赢利的关键是开拓新兴市场。我们的目标是新近加入欧盟(EU)的东欧国家,还有就是年增长率高达10—12%的俄罗斯。2005年我们开设在莫斯科郊区的新工厂已经投产,在那里几乎没有一家可以在品质上能同我们竞争的企业。”旭硝子板式玻璃公司总经理比拉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公司本部充满信心地说。
从2002年4月起,旭硝子公司开始推行“全球化公司制”,公司所属企业全部按业务内容划分,形成日本、美国、欧洲3极独立运营的一体化体制。在新体制中,销售额大的板式玻璃和汽车玻璃的企业首脑都由海外子公司的总经理担任,如欧洲子公司格拉巴贝尔的比拉姆和美国子公司AP玻璃的斯特隆,他们又都是总公司的执行董事副社长,高级执行董事。
位于莫斯科郊外克伦市的新工厂可日产600吨板式玻璃,主要向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提供板式玻璃。这两个城市合计有1200万以上的人口,可见市场潜力很大。
在俄罗斯,本地的中小型玻璃工厂有很多,但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随着俄罗斯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窗玻璃的质量也越来越在乎,而以质量取胜的旭硝子产品在俄罗斯市场无疑具有极大的竞争力。
实际上不单单是在俄罗斯,在亚洲各地旭硝子公司也在推进其开拓新兴市场的基本战略,除了上面介绍的中国台湾、韩国以外,还在中国的苏州、秦皇岛,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开设工厂,推广旭硝子产品。
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是门松社长实施JIKKO(实行)战略的第二项任务。
营业利润率达到10%,以世界规模改善生产效率
“10%的营业利润率是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必须越过的起码门槛。”门松社长说。“JIKKO(实行)”经营计划提出实现10%营业利润率的目标年度是2007年,假设该年度的合并销售额没有较大的起落,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今年预期的营业利润上每年增加220亿日元,即以18%的增长率递升。
按不同事业的收益情况来看,旭硝子公司的问题就十分清楚。电子、显示器事业的营业利润率是11·4%,但玻璃事业仍在5·3%俳徊,而化学品事业更只有3·4%。“极端说起来,存在着无视市场价格和收益,一味追求市场份额的倾向。”门松社长坦率地说。因此,旭硝子公司正力图建立以地区划分建立全球化公司制来提高经营效率。
在板式玻璃事业中,比较公司下属所有工厂生产效率的“全球化测量标准”已经启用,按这个标准可以计算出工厂每月的原材料费用和人事费用等生产性指标,定量掌握各个工厂总共36个炉窑的生产效率,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工厂提出整改期限,定出改进的目标。
从长远来看,旭硝子开辟新业务也是当务之急。公司决策层正抓紧会同研究机构商讨新的技术开发方向,寻找开辟能带来新利益的业务领域。能否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正是奉行“避易就难”这一名言的旭硝子公司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