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初至今,中国的居民价格指数(CPI)几乎月月在增长,而且目前在8%以上的高位运行。关于CPI增长的动力,一个公认的原因就是粮食和食用油的价格上涨。这非常符合老百姓上超市购物的印象,而且从CPI数据成份看,粮油价格上涨的确构成主要成分,甚至也可以说是主导因素,这也正是一部分经济学家坚持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是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价格上涨并不一定构成危机,粮食虽然是重要的特殊商品,但价格也并非就不能涨。从历史看,粮价上涨也不并不少,也的确发生过危机,但并非次次都是危机。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就有几次明显的粮价上涨,但似乎并没有发生危机。可近一段时间以来,粮价上涨却变成了粮食危机,甚至全球性的,黑云压城,山雨欲来。
3月上旬,在向欧洲议会募集粮食援助资金时,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报告说,自2007年年中以来,谷物价格上涨将近40%;全球食品储备降为30年来最低点,仅够53天应急供应。又比如4月中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在华盛顿召开春季例会之际,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更是严厉警告:食品价格急剧上涨将造成"可怕的后果",甚至可能引发战争。
这并不是纸上谈兵,差不多同一时候,万里之遥的东西两地因"民以食为天"引发骚乱。4月7日,在美洲国家海地的首都太子港,因粮价上涨引发抗议活动,最后导致多人死亡。4月6日,在素有"阿拉伯谷仓"之美誉的埃及,首都开罗众多居民罢工罢课,抗议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最后演变成骚乱。
尽管有种种权威的议论乃至发生的事实,但笔者还是认为,粮食危机的论调能够引人注意,但或许有些耸人听闻,当前充其量是预警来了,而不是粮食危机就已经到了。甚至也可以说,当前的全球粮价紧张氛围,与心理作祟不无关连。
最集中反映这一点可能就是各粮食生产国及出口国粮食政策调整群起而动。为应对CPI的不断走高,也考虑外贸顺差过大及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实情,2007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宣布取消粮食及其制粉出口退税,2008年全年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共57种产品征收5%-25%的出口暂定关税。
但不知是由于跟风,还是为了筑就万全的储备粮库,在中国调整粮食出口政策后,一大批国家进行了粮食政策调整,如摩洛哥2007年12月把小麦进口关税由130%降为2.5%,几乎完全取消。甚至一直鼓吹保护粮食市场、对农业进行高额补贴的欧盟,也去年底通过暂停征收大部分谷物进口关税的决议,称得上是二十多年以来的破天荒之举。
跟风痕迹更明显的是,3月27日,柬埔寨和埃及公布大米出口禁令。第二天,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国的越南,即宣布调降大米出口量,削减22%。从原先450万公吨减至350万公吨。差不多同时,全球第三大稻米出口国印度,宣布将出口大米的最低价格大幅调高近五成,由每吨650美元增至每吨1,000美元,并暂时禁止非印度香米的其他米类出口,以保证国内供应充足。
粮食危机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与一大批国家群起而动调整粮食进出口政策直接紧密相关,甚至也不排除有国际粮食大商或国际资本大鳄在这里浑水摸鱼,甚至是有关国家趁机渔利,但粮食问题的警报确实已经响起。是不是全球粮食已经减产?这属于想当然的说法,但却不是事实。
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在3月底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07/08年度全球谷物产量为16.62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7%;预计2007/08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7.683亿吨,比上个月上调了230万吨,高于上年的6.99亿吨;预计2007/08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6.039亿吨,高于2006/07年度的5.926亿吨。即是说,虽然某些国家发生了洪涝干旱,但去年全球粮食总体上完全是"多收了三五斗"。
为什么粮食增产而价格不降反涨呢?原因当然就是需求及消费增长得更快。一个应该说十分明显的原因就是粮食的"饲料化",近几年来,以中国为代表,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肉食需求及消费增大,从而导致对粮食的饲料化大幅增长。资料显示,生产每千克猪肉需消耗5-7千克谷物,生产每千克牛肉需消耗将近8.5千克谷物。毫无疑问,肉食消费增长剧烈放大对粮食的需求及消费。
另一个更明显也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粮食"能源化"。由于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特别是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生物燃料成了人们翘首以待的绿色革命急先锋,直接导致收获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不是用来填饱肚子,而是用来注满油箱。资料显示,注满一辆SUV车油箱所需乙醇所耗掉的粮食,可供养一个人一年之久。
这应该就是近年来粮食增产但价格反涨最主要的背景,汽车在与人争食了。为获得生物燃料乙醇,美国对玉米的加工消耗越来越大,2002年高达2529万吨,2006年更高达5460万吨,短短4年翻一番,而且这已经是美国玉米产量的20%。2007年12月中旬,美国参议院更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新能源法案,将发展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作为"国策",并提出到2022年,美国生物燃料乙醇使用量达到360亿加仑。
但真正令人担忧的不是汽车与人争食,争食还是在有食的前提下,要是连粥都没有或是粥根本不够呢?这才是真正令人恐惧的,但却是十分现实的。今年元旦前后,笔者撰文回顾过去的一年,深有感触地写道:从历史的高度看,2007年的标签会是什么呢?深印脑海的就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才是对食为天问题的真正挑战!
4月10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会议上,联合国首席气候科学家、同时也是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的帕乔里博士发言说,由于气候变暖,洪水和干旱发生的周期在不断地缩短,将导致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农业减产将变成各国棘手的问题。手中没粮,你慌不慌?
科学技术当然可以助一臂之力,但气候变暖的打击形成巨大的障碍。据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当温度上升到30摄氏度以上时,稻米产量就会下降。如果地面臭氧深度增加,情况将进一步恶化。在中国和美国一些农场,地面臭氧浓度接近亿分之六时,稻米产量减少了14%。
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有一幅巨大的标语,叫: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面对粮食危机,包括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的其他种种危机——比如新传染病的流行——在内,迫切需要的可能就是世界人民大团结,全球危机,全球协调,全球行动,全球解决。在这一意义上,笔者十分赞同美国前副总统、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戈尔当年在其著作《濒临失衡的地球》中为保护地球生物圈而提出的"全球马歇尔计划"。
二战使欧洲饱受创伤,百废俱兴,包括前艻联在内的各方都在探讨如果重建欧洲。1947年6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号召欧洲人团结起来,共同规划一个他们自己的欧洲重建计划,并宣告美国已为帮助欧洲复兴作好准备,愿意为重建计划提供资金。这就是"马歇尔计划(TheMarshallPlan)"的缘起,其正式名称是"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RecoveryProgram)",对二战后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按笔者的理解,马歇尔计划的精义就是统一和牺牲,面对共同的危机,各方要有统一的协调和行动,要有不斤斤计较、能够从大局和长远出发的牺牲精神。这或许也是戈尔把拯救地球生物圈的设想称为马歇尔计划的重要原因,证据还有一个,那就是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和当时的内阁财政大臣戈登·布朗,也曾将他们制订的援助非洲计划称为"非洲马歇尔计划"。
光阴荏苒,人类面临的危机比过去可能更加深重,气候变暖更可谓史无前例,但人类的全球协调和行动成本也在降低。由于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的充分深入,加上资本市场的一体化,更由于互联网卓有成交效地发现和团结特定人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人类完全可以更有力更高效更快捷地实施一切可能的马歇尔计划。
前不久发生的一桩事足以令人对"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倍感鼓舞,当笔者听从北美回来的朋友介绍情况后,当即作出响应,在私人牧场熄灯一小时。这就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时间(It'searthhour)"活动,当地时间3月29日晚上8时到9时,从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开始,全球38个国家数百座城市熄灯一小时,希望促进节约能源和温家气体减排。
一项对抗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而且是全球性的,就这样完成了,难道不令人倍感鼓舞吗?事实上,作为活动发起人,WWF的澳大利亚区负责人也对这一点都感觉意外,"几乎在各大洲包括南极都有人注册。不管是1个、2个、3个,还是3000个。"或许,这正是道义的力量吧!
不到两个月时间,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本部所举办的世界粮食高峰会议就要召开,笔者相信,凭着道义与智慧,一项应对粮价上涨、稳定粮食市场的全球行动方案将会诞生。
(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注意全球粮食危机下的协调契机
评论
编辑推荐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