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邯芳鸣

沈阳金度实木有限公司经理

期待公共外交的新时代


      

     八日晚在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会议中心,由我宣读,为几位获得“公共外交突出贡献奖”的中外人士颁奖,其中一位是我的上司赵启正先生,他现任政协外委会主任,曾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另一位则是我熟悉的国际战略家熊光楷上将,这位前副总参谋长曾是“中国军事外交的开创者和领导人”。在清华大学,中外官产学界名流要员数百人聚集一堂鼓吹公共外交,可谓前所未见...

Read more

公民社会形成有赖于NGO


    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民众对自身社会属性的认识、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他们已经从模糊的“人民”转变为“公民”,开始追求自己作为公民的权益和自由。

  与此同时,原本大一统的社会则由于专业化、阶层化而逐渐分化,也由于人员流动、身份多元而变得复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组织。
  这一切变化都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寻求更新的社会组织方式,以便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意愿和价值,塑造更有活力、更能够自主选择的社会。就目前看,中国公民社会已处于萌芽阶段。
  ...

Read more

让“全球气候变暖”少一些人祸吧 ( 发表于《南方日报》2009年8月20日 )


  不久前笔者又一次入藏。在由拉萨经日喀则往定日和珠峰的旅程中,拉萨的一位藏族友人盛情地往我的旅行车上搬了两箱所谓冰川矿泉水随车备用。起初没有在意,只是喝的时候觉得有些口感不同,有些特别的醇凉。然而,当我仔细看过水瓶上的包装纸后,才感到心里一紧:这水居然声称是来自5100米高原上的冰川水!

  如果这水果真是来自冰川,那这么多的冰川被融化为塑料瓶里的饮用水,并以数元人民币一瓶的价格四处兜售,甚至在青藏铁路和广深铁路的火车上免费赠饮一年有余,那原本维持着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稳定的冰川还能继续存在吗?我倒是真希望这水不过是聪明的商家人为造出来惑人的噱头,宁肯里面装的不过是已经、甚或未经...

Read more

中国的精英不能孤芳自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过去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政治分层的主体,现在已转变为以经济分层为主。先富起来的“新阶层”,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阶层”包括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非公有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律师和会计师等。目前,他们的人数不断壮大,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新阶层”人物的素质明显较高,出现了专业化和精英化的趋势。加之目前的制度架构为“新阶层&r...

Read more

韩方明:为新阶层代言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阶层人士谈社会责任”记者招待会,使得“新阶层”一时成为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博士,是主持记者招待会的五位新阶层代表之一。

    韩方明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它是职业投资银行家,现任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北大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西藏大学客座教授。在政府关系、企业公共事务和风险控制领域拥有专业经验,曾任海内外...

Read more

中国如何担当大国的责任(发表于美国《多维新闻》2008年7月5日)


今年的中国外交柳暗花明,“3.14”事件及奥运火炬海外传递遭受冲击,令中国对西方一些主要国家的外交一时陷于紧张;随后的汶川大地震的公开透明及抗震救灾的卓有成效,又令到国际形象明显改善。最新的一些事态发展甚至使中国再度成为光亮的焦点,国际社会正越来越多地谈论起中国的大国地位和责任。

  当越南陷入金融困难时,中国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被自然不过地提起,一些人甚至从5月份越南国家主席访华中闻出“SOS”的味道。当国家发改委通知汽油、柴油和航空提价,国际油价出现应声下落的动作,美国的一家报纸甚至发社论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正在前所...

Read more

认识现代经济环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中共在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这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建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科学和理性的判断。而近期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中国的金融等领域的安全问题,也值得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少因素的微妙变化,都能带来对经济体巨大的影响,因此,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的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保护我国海内外资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是主权国家的通识,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对扩大改革...

Read more

灾后重建乃更大的考验


一场环球旅行奥运推广活动,回到北京离汶川首震已经是第21天了,在"六·一"这个世界儿童欢庆节日的时刻,那许许多多在大地震中逝去父母、成为孤儿的孩子们,和那许许多多失去家园的无辜国人们无一刻不在牵动着我的心,触动着我的思考。

  地震无情人有情。抗震救灾仍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从中央到地方,从军方到普通民众都在为地震中的受难者提供无私的救援和捐助。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感动着整个中国、感动着整个世界。

  然而,我相信真正的、更加严峻的考验还是灾后重建。

  应有序地进行重建资金投入

  灾后重建离不开资金投入。根据公开的报道,中央财政计...

Read more

巨灾当前折射企业和老板们的品行


  天灾巨震西蜀,涂炭生灵无数。在此人类共同的大劫难前,各国踊跃捐输,援助我国灾区。海外华人更是发挥一贯心系故国的情怀,令笔者海外一路所见稍感欣慰,今天(20日)上午笔者专程前往马德里的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在大使的陪同下参加了吊唁仪式并在吊唁册上写下了自已发自内心的哀悼和悲痛,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五洲同殇让人动容的场面。

  回看现今的世界已经是企业和民间组织占据主导地位。海内外公众的捐款虽然集腋成裘,但是真正有资源有影响力的还是商业机构。香港之所以能够在几天之内,募集善款超过98年华东洪水赈灾数字,也得力于一些大企业的大笔出手。

  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大型国企,一方面是千万元级...

Read more

巨灾当前的观察和反思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都可能成为整个世界的事,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事,更何况发生在一个大国的天大的一件灾难。

  这几天,尽管因为一个重要的奥运推广活动一直在欧洲各城市间穿梭,但我的心没一刻不在牵挂着国内、牵挂着汶川震区的灾情,牵挂着被灾难打乱生活和工作却仍然面对余震威胁的国内同胞们。而我所接触的各国朋友,也对于此巨灾感同身受。512地震是全人类的共同的灾难,我赞同他们的感触。

  虽然天灾不能完全避免,但这次,还是有两个现象能够略感欣慰:其一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民间还是官方的媒体,都保持空前的透明开放、实事求是态度,公开详尽报道此次灾难的各种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