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不同意鉴真东渡?


 
  鉴真是我国唐朝时候的高僧,佛教南山律宗传人。鉴真晚年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历尽坎坷,双目失明,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抵达日本,后成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塑、医药、文学、饮食等诸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盏明灯”。
 
  然而,鉴真东渡日本,并没有得到唐朝政府的批准。他几次东渡,实际上都是偷渡。前几次东渡失败,也与唐朝政府的阻挠很大的关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时期,对外交往非常频繁。据唐朝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有近四百个。因“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三百余国,至开元年间尚存七十国。诗人王维对唐朝这一繁荣景象象曾有诗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政府总是以博大的胸怀,迎纳外国使者和商客。当时不仅大量外国使节前来朝贡,唐朝政府也经常派遣官员出使藩国。如日本曾向唐朝派出过十多次遣唐使,唐朝也多次派出赴日使节。
 
  按照唐朝政府一贯的开明作风,鉴真东渡日本传律,理应得到朝庭的支持。可为什么鉴真东渡始终没有得到唐朝政府批准呢?
 
  翻阅唐朝佛教史,才找到其中的原因。原来,佛教在唐朝不同时期的政治地位差别极大。初唐(公元618-712年)时期,太宗和武则天对佛教实行扶持政策,佛教的地位确实很高。唐僧玄奘西游归国时,太宗曾为玄奘组织过盛大的欢迎活动,并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发誓“惟以丹诚皈依三宝”,直到临死时还在和玄奘谈论佛法。武则天支持佛教更是不遗余力,为扩建洛阳奉先寺,就捐了两万贯脂粉钱。盛唐(公元712-762年)时期玄宗对佛教则采取了“抑而不毁”的政策,既限制其过度发展,又对其加以利用。中唐(公元762-827年)宪宗时期佛教再度兴盛,曾举行空前绝后的迎接佛骨大典,将佛教推到巅峰。但到了晚唐(公元827-859年)文宗和武宗时期,佛教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被列入了打击对象。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在唐武宗的亲自指挥下,对佛教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洗,天下寺庙尽毁,僧尼统统还俗。这场灭佛运动后来被称为“会昌法难”。
 
  鉴真东渡是在盛唐玄宗时期。这一时期佛教虽然未被禁止,但地位已大不如初唐。因为唐玄宗推崇道教,所以对佛教采取了抑制政策。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一万二千多僧尼被还俗,并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禁止官员和僧尼交往。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唐朝政府不批准鉴真东渡,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鉴真要去日本,也惟有采取偷渡的办法。
 
  由于鉴真前几次偷渡都没能成功,公元753年日本第11次遣唐使回国前,遣唐使正式向唐玄宗提出聘请鉴真赴日本传戒的要求。据说唐玄宗当时并没有一口回绝遣唐使的请求,只是提议同时还派一些道士去日本传授道教。佛教是外来文化,而道教是大唐本土文化,唐玄宗可能是想趁这个机会在日本发扬道教。这个提议本来也不算过分,没想到竟被遣唐使婉言谢绝。推崇道教的唐玄宗肯定心里不怎么痛快,于是聘请鉴真赴日本的要求自然也就难以通过了。
 
  不过,遣唐使并没有死心,返回途中路过扬州时,竟然偷偷摸摸将已经66岁高龄、双目失明的鉴真带上了船。遣唐使协助大唐高僧偷渡,表面上看是对人才的渴求,实际上是对大唐不恭。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也不符合外交礼仪。所以,现在有人把鉴真东渡与中日友谊扯到一块,实在有点牵强附会。(文/谢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