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三十八)


 

毛泽东诗词鉴赏(三十八)

刘咏梅

 

《毛泽东诗词鉴赏》原主编:藏克家

副主编:蔡清富  李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8《教学评建月报》

主编:刘咏梅  

时间:2008324日星期一

地点:实验楼三楼评建办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10131

 

招生代码:4755

 

 

联系电话:13755025437

 

 

 

不到长城非好汉(二)

 

-读《清平乐·六盘山》

 

李瑛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下半阕开头的这两句,同上半阕开头一样,仍是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明确地点出红军战胜敌人之后登上六盘山的兴奋景象和活跃欢快的心情。此词1957年最初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红旗”本作“旄头”, “旄”是古时旗杆上用牦牛尾作的装饰,文学作品常用来指旗子。“旄头”改为“红旗”。红旗衬着蓝天绿野,就增加了全诗的鲜明色彩和亮度,望着如火的红旗,在山上西藏自治区风进而自由地舒卷,战士们轻松的心绪和豪情,便自然烘托出来了,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有声有色的图画!这红旗,曾招展在井冈山上,曾穿过无数硝烟炮火,而今又翻飞在长征路上的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的峰顶,它意味着长征结束已胜利在望,历史即将掀开新的一页了。可以想象,此时攀爬在六盘山道上的红军指导员们的无限欣慰、喜悦和充满自信的豪情,不是全都在红旗的“漫卷”之中流露出来了吗!

在这首短短的46个字的词中,毛主席对革命胜利的乐观情怀和宏伟抱负,自始自终,溢于言表,而在最后结尾处更达到了高潮。

最后两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画龙点晴的展现了革命信息任重道远但却信心百倍的光辉前景,是作者感情的自然发展,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长缨”是长带子,典故出自汉武帝时,终军出使南越,向武帝要一条长带子,说一定可以把越王捆捉回来,这里指现在我闪有了经过千锤百炼的革命武装力量,有了发动群众团结抗战的大好形势,而今长征又开辟了革命胜利的新局面,人民已经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要取得抗日成功和消灭国内反动派是指日可待了。“苍龙”,《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在岁也。”古以太岁为凶神恶煞,这里指包括帝国主义在内的一切反动派。敌人是绝对逃脱不了他们行将灭亡的命运和。尾句用“何时”,表面上虽用了疑问的语气,实则故用问句,使之推宕有味,更衬出红军指战员渴望杀敌的急切昂扬的心情,要消灭敌人只是时间问题了,这种同仇敌忾,仿佛即将整装待发的豪情,是对未来充分无限信心的展望。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模山范水,诗人常事”。但毛主席写山水,却完全不同于我国古代山水诗人寄情于山水之间,他总是超于山水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在毛主席的全部诗词作品中,写到山的占绝大多数;有的实指,有的泛指,还有的是神话传说中的。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不同笔触所写的山,有妖娆秀丽、有的磅礴悲壮、有的峥嵘奇峭,有的雄浑苍茫,各以其不同的姿态、神采和色调,呈现在我们面前。毛主席写这些山,又都不是单纯写山,而是着力于写人,写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深深地寄寓了人的不同的心境。这首词风格清新豪迈、感情激越奔放《清平乐·六盘山》,就是以六盘山为背景,表达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和誓必打败敌人的乐观情怀的。

 

在全篇结构上,毛主席所写的词中往往是上半阕描绘眼前景物,下半阕抒情感怀,而这首的上下两阕,却都是在前两句写景之后,紧接着两句抒情。当然。前两句写景,也不是单纯的孤立的景物描绘,而是选择了浸透浓重感情色彩的典型景物,凤引发下面的予情和联想,这首词不达意上阕主要表明当前的战斗决心,下阕则主要展望革命的前景;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一肪相承,自然同步阕 思想感情比起上阕来,是有了更深沉、更高昂的发展了。

 

在表现方法上,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则柔相济的妙境;且有感情发展中,又不断有所变化,如开头“开高云淡”两句,写景清新隽永,感情极为细腻,接着便倾吐了满腔豪情的“不到城非好汉”,壮语惊人!下半阕开头:“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又是两句明丽的景色描绘,接下来又是排山岭到海、大气磅薄的抒情:“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主席在这里把具有强烈反差的感情色彩和诗句,借综交替地组织在一起,使全词呈现出起伏跌宕的节奏和疏密有致的变化,这种相映成趣的安排,大大加强了了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和感人效果。

 

在遣词造句上,毛主度用了极为通俗简练、形象生动的词言。“天高”、“云淡”、“南飞雁”、“高峰”、“红旗”等,语出自然质朴,未假任何雕饰,却又形象鲜明、意蕴深远。“天高云淡”的“高”字,一看便知是邈远的高空,“淡”字一看便知是气爽的秋云,和“夏云多奇峰”自有不同“望断南飞雁”的“断”字蕴含了多少情致;“红旗漫卷西风”的“漫”字,以旗的自由舒卷,准确地体现战士们欢畅的心情等等。这些字抒情状物,刻划入微,具有很强的诗的素质和表现力,都是经过千锤百练,刻苦推敲写定的,使全诗达到了革命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