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会风,不能忘了台上


         见多了台上领导动不动就批评台下听会的同志打瞌睡、乱讲话、随便接打手机、迟到、早退等等不守会场纪律的情况,也常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坐在台下的领导干部因为“不听话”而被台上更大的领导勒令辞职或就地免职的新闻见诸报端。但是却少见有坐在台上的领导出现诸如讲话超时、官话、大话、废话连篇等不守会风要求的情况,而有人敢于站出来加以打断或当面予以批评的,更不用说会承担什么责任了。 

         对会场纪律的要求,向来就有,比如严禁随意离开会场,不准在会场内抽烟,不准接听和拨打手提电话,不得从事与会议无关的其他事情,严禁在会场打瞌睡……等等等等。听会者,当然要有听会者的样子,起码要遵守必要的会场纪律,否则昏昏沉沉、乱乱糟糟,会怎么开得下去,这既是听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对台上组织开会者的一种尊重。当然,整顿台下的会场纪律很有必要,但是笔者认为,整顿台上领导的会风更为重要。 

         应该说,整顿文风会风,各地、各部门的文件、通知、意见发了不少,强调来、强调去的会议也开了很多。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基层干部群众,少发文、发短文,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的呼声和要求也是此起彼伏。一些地方甚至还对全年大型会议的次数、每次开会的时间、主要领导讲话、分管领导讲话、其他领导干部发言的时间等作出了硬性的文件规定和具体要求。但是一边喊精简文件会议、改进文风会风,一边却文件会议泛滥成灾、文风会风疲沓冗长。 

         精简会议、改进会风,从中央到底方的大小文件上一般都会对会议规格、会议数量、会议规模、会期、会议形式、会议程序、会议效率、会议成本等给出一些硬性指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满足于或习惯于只治理台下听众,而不治理台上领导,导致会风整顿始终难以真正奏效,直至最终均落入屡治屡犯、屡犯屡治的泥淖。。 

         笔者认为,整顿会风,既要治理台下听众心不在焉打瞌睡,更要治理台上领导滔滔不绝学二话。纵观许多大大小小的会议,哪场会议台上的领导不是在念稿子,鹦鹉学舌般重复上级说过的二话?而且是长篇大论,仿佛不把台下听众念得不耐烦且打瞌睡誓不罢休似的。其实,懒散拖沓会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台上的主要领导造成的。台上的领导,必须彻底地转变观念,摒弃自己喜欢当官做老爷、习惯发号施令的陋习、恶习,带好头、树好样,坚持“能少则少、能短则短、能精则精、能简则简”的原则,做到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而对别人讲过的二话、没有新意的老话、正确无比的废话、隔靴搔痒的官话等等令台下听众耳朵起茧子的套话,坚决做到不讲或少讲。 

         有道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台上领导自己带头遵守了精简会议、改进会风的要求,若台下依旧懒散拖沓且心不在焉如初的话,你再下大力气对之进行治理,便能有说服力,也不会出现屡治不见实效的局面了。 

         整顿会风,不能忘了台上,体现的是一种互相尊重和民主平等。台下听者固然应该遵守会场纪律、尊重台上领导;台上领导也应该遵守会风要求,带头少开会、开短会,讲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心头为之一惊、精神为之一振的真话和实话,这既是对台上领导者素质的要求,也是对台下听众的一种尊重。台上领导发现下面有打瞌睡者,可以断喝一声;同样台下听者见到台上领导不守会风要求,也能断然公开说“不”,则和谐如春的党风、官风、政风、民风,将会蔚然成风。其实,一些地方开会不设主席台的成功做法,倒是很值得推广和效尤的。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整顿会风,抓好会场内的上上下下,更要抓好会场外的上上下下。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把“做事”放在第一位,要打破陈规陋习,不怕误解,不怕得罪人,做到让自已“装点台面”的活动坚决不参加,将主要精力用到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和为民造福上。作为基层和机关工作人员,则应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工作,不搞迎来送往、虚报浮夸,不要动不动就拉来领导充“门面”、造声势。只有这样,精简会议、改进会风,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