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把忠诚可靠作为第一品德


    党章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政治素质作为第一素质,始终把忠诚可靠作为第一品德,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永葆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毛泽东同志讲:“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办事要靠人,人要靠得住”。做到忠诚可靠,就是要政治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重大原则面前立场坚定;不做任何违背党的宗旨、破坏党的团结、损害党的形象的事;不做任何违背自己职业操守、有悖做人做事原则的事;不做损害国家利益、损害民族团结、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不能似是而非,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左右摇摆,而且要自觉地发挥好政治上、舆论上的导向作用。要时刻注意和做到守口、守信。守口,就是要严守党性,遵守纪律,保守秘密。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守信,就是要真诚实在,精忠信用,公正不欺。对上对下都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搞两面派。不能倚强欺弱,以上压下,耍官疯、摆官架。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强调忠诚的国家。中国有“孝”文化,“孝”就是指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忠诚与服从。孔子在其著作中,再三强调了“孝”这种文化的影响,保证了伦理的有序性。在中国忠诚文化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国时的关羽,他是忠诚文化的代表与化身。另外,在中国留得千古骂名的,也都是那些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人。这一正一反的教育,构成了中国忠诚文化的主体。从小,我们都在接受忠诚教育,“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中国有句俗语:“人有信则立,事有信则成”,信与被信的评价标准都是忠诚。之所以提倡忠诚的理念,是因为忠诚维系着一个组织存在的体制保证,忠诚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在一个组织中,人们需要相互合作,而信任是合作的前提条件,没有信任的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信任的基础是什么?那就是彼此之间的忠诚。只有忠诚于同一个目标,忠诚于同一个主体,信任才不会轻易破裂,才可能更稳固。 

    有一种说法叫“主人翁精神”,就是让个人把组织视为自己的,要忠诚于这个组织。对组织中的每个个体来说,他们忠诚的主体和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就非常容易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抗战时期,一声“同志”可以让陌生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因为彼此是在为同一个主体——共产党,和同一个目标——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 

    如果个体对组织不忠诚,他可能就不按照组织的命令去进行行为选择,这不仅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更可能对企业造成伤害。如同军队打仗一样,只有上下一心,言出一且行于一,才能保证在战争中取胜。如果各有各的打算,就会出现混乱的情况,为对手所败。 

    党员干部作为党的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要“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这是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是,少数党员干部却常常把忠诚可靠的“经”给念歪了,错误地将忠诚理解为对领导忠心、对上级惟命是从,一切以讨好取媚于领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个人升迁和谋取私利为目标,而将国家大事、党的纯洁、人民利益放在一边。这些政治立场不坚定的党员干部,也是断然靠不住的。要把“印把子”交到老百姓认为忠诚可靠的党员干部手中,选拔任用政治上靠得住的领导干部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先决前提。 

    各级党员干部承担着人民群众赋予的管理国家事务、构建和谐社会的神圣使命,必须紧紧围绕政府工作大局和党委的中心工作,努力为党委服务、为部门和基层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坚定不移地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形象好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