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年,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却并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的节能现状和公民的节约意识实在堪忧,不少人缺乏“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有“花公家的钱不心疼”的心态;一些企业自以为“财大气粗”,在“有钱就有权浪费”思想的支配下,肆意浪费资源。有人曾估算过,假如全国所有的办公电脑下班后都不关掉,仅此一项每年浪费的电量就将在12亿千瓦时以上。
这些现象的存在固然与加强全民节约教育、树立全民节约观念有关,然而说服教育、道德约束的前提是公众必须具有相当高的节约意识,知道浪费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实,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原因是现行法律法规滞后、“强制措施”存在“软肋”、激励政策不“硬”。我国的《节约能源法》虽然从节能管理、合理使用能源、节能技术进步等方面对节能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该法中既没有明确谁是节约能源的监管主体,也没有对如何实施节能监督制定具体的制度。虽然规定了违反节能规定应负“法律责任”,但强制手段力度不大,执法缺乏威慑力,面对“有钱就有权浪费”者最多也就是采取“发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之类的处罚措施,如此不痛不痒的手段,犹如“隔靴挠痒”。
因此,要化解这种尴尬局面,一方面应健全完善与《节约能源法》配套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执法手段,加大考核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借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的经验,强化政府自身责任,实行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产品标识及认证制度,结合中国国情出台激励性政策与措施,加强信息传播及咨询服务,加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样,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节能管理也是建设节约型企业的重要途径。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关法规,让节能管理的手“硬”起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的节能现状和公民的节约意识实在堪忧,不少人缺乏“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有“花公家的钱不心疼”的心态;一些企业自以为“财大气粗”,在“有钱就有权浪费”思想的支配下,肆意浪费资源。有人曾估算过,假如全国所有的办公电脑下班后都不关掉,仅此一项每年浪费的电量就将在12亿千瓦时以上。
这些现象的存在固然与加强全民节约教育、树立全民节约观念有关,然而说服教育、道德约束的前提是公众必须具有相当高的节约意识,知道浪费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实,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原因是现行法律法规滞后、“强制措施”存在“软肋”、激励政策不“硬”。我国的《节约能源法》虽然从节能管理、合理使用能源、节能技术进步等方面对节能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该法中既没有明确谁是节约能源的监管主体,也没有对如何实施节能监督制定具体的制度。虽然规定了违反节能规定应负“法律责任”,但强制手段力度不大,执法缺乏威慑力,面对“有钱就有权浪费”者最多也就是采取“发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之类的处罚措施,如此不痛不痒的手段,犹如“隔靴挠痒”。
因此,要化解这种尴尬局面,一方面应健全完善与《节约能源法》配套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执法手段,加大考核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借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的经验,强化政府自身责任,实行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产品标识及认证制度,结合中国国情出台激励性政策与措施,加强信息传播及咨询服务,加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样,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节能管理也是建设节约型企业的重要途径。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关法规,让节能管理的手“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