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
网络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时间阶段,如果大学生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家人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会感到被人理解、被人接受,感到安全、温暖、有价值,从而心情会更加舒畅,性格会更加开朗,兴趣爱好会更加广泛,智慧会更加活跃,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网络世界的人际关系赋有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所不同的新内容、新特征。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大大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意味着个体间的真正平等;增强了主体的道德选择、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使道德个体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得到提升和确证,从而拓展、延伸和强化人性中的品德结构和伦理气质,促进了人的完善和发展。
另一方面,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方便的人际交往和群体关系,拓展了人们交往的手段和空间,使人们根据自己兴趣加入到某一网上群体,而且每个人都是以平等的身份进入网络的,拥有平等的交流权利,从而会产生更加协调的人际关系。由于网络技术创造了一个个体可以任意选择同时共享又彼此分离的宽松环境,缓解了面对面交往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加上“交互性”的重要媒体特色,能“使人们以极高的效率进行交流”。
但是,网络也带来了许多人与人之间道德情感日益淡漠、非理性行为激增、人格异化加剧等问题。在错综复杂、超时空的网络交往中,对交往主体来说,在现实中的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辱感、尊严感等被抛入了一个无边无际的虚空地带,由于网络人际关系的虚拟性、不确定性、多维性、使得主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失却了稳定的地基;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充斥使得主体的价值选择趋向盲点,这些都使得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形成的人群,缺乏基于道德、价值共识所具有的在情感、责任、信念和理想等心理机制上的内在张力。因此,一方面是网际关系内在张力的贫乏,另一方面是网际关系外在维系的空缺,它或许是网络关系在充实润泽人的正向发展,却同时又设置种种障碍的人文原因。
对大学生而言,过于沉溺于网络人际交往也无助于其健康心理的养成。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的表情、性格、气质、姿势等都对人的情感与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是网络无法给与的。在网络社会中,人类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进行网上交往,人类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人类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igital Being)。在“人—机—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这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心理健康问题。当个体整日盘坐在网络终端之前,或者通过这个社会情感贫乏的媒体与匿名的陌生人交流时,他们会变得与现实社会相隔离,与真实的人际关系切断开来。许多学生沉溺于聊天室,广泛结交网友,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对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冷漠。他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有一种在与机器而不是与人打交道的错觉,往往会做出一些在现实生活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行为,甚至认为网络入侵、盗窃等犯罪也不过是敲击了几下键盘,点击了几下鼠标而已,没有紧张恐惧的犯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