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公司不再存在的时候......


  当网络公司不再存在的时候......

  昨天,我有一位极好的朋友告诉我,当她结束这一份工作之后,不会再投身网络公司中。也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罢,不过,我则告诉她:不会的。第一、网络公司这个概念或许已经不存在;第二、有可能你在一家所谓的传统公司里依然面对互联网。因为这位立志成为一个一流品牌公司的优秀的CommunicationDirector,她的大量的communication的任务,恐怕互联网的份额会与日俱增。

  换而言之,网络,你躲无可躲。

  电脑销售巨头戴尔公司就已经成了这样类似的一家公司。从产业上讲,它应该是一个IT销售企业,而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网络公司。但别人的业绩却实实在在地告诉公众,只有20%不到的销量是从网下走的。这到底是一家网络公司?还是一家IT设备销售公司?

  互联网概念是上个世纪末炒起来的,因此,形成了一个所谓的“互联网产业”。很久以来,这个产业中的大大小小的神话,不是公司赚了多少钱,而是founder赚了多少钱(这里面大有区别,且,根本不健康)。

  当大多数从业者把获得投资看成是一种发财的机会时,这个“产业”,又怎么会是一种正常的产业呢?

  互联网对于社会的意义,就象是一场核爆。它把社会这个原子的排序方式进行一次重构。互联网天然就有可聚合的特征。但这种聚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制,而是一次解构后的结构。

  重新定义规则。

  但规则,不会成为产业。大大小小基于新秩序的公司,才是产业。它们或许提供新闻,或许出品游戏,或许让你发泄。

  第一波浪潮的假设前提是:有了人,一定会有商业机会。不过,吊诡的是,第一波浪潮的另外一句名言是: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

  第二波浪潮的假设前提依然是:有了人,一定会有商业机会。不过,各种各样的UGC服务,让那句名言越来越难以成立。人肉搜索可以挖出你的祖宗八代,归根到底是,有人(或许就是你自己)UGC了自己。网络人,真得出现了。

  有没有第三波浪潮?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历史告诉我们,人出现后,将产生两种层面的变化:下层的急剧细化分工,上层的急剧整合垄断。但这种变化都是:产业的重新定义。

  而网络公司,这四个字,终有一天,寿终正寝。

  这个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戴尔模式”。

  我们兜了老大一圈,还是这样一句话:鼠标加水泥。

  哦,可以稍许改正一下:鼠标融合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