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环保牌,抓住外商眼球的又一亮点
本届(103届)广交会已接近尾声,看各展商的参展业绩,应该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虽然今年首次启用了琶洲展馆B区,令参展企业从上届的12500家增加到18000家,但从一期到会客商的统计数据来看,境外采购商只比上届增加了4.1%。近日公布的“104届广交会调整为一届三期”,更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会展规模,但面对日趋下降的需求量,我们的企业能否在更低密度的外国客商浏览中,凸显自身优势,增加与到访商人的交易机会呢?
在这次广交会的二期展会上,我们看到一家制作手工包袋的展位,有不少的外国客商在那翻看着他们的产品,其中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就是一个写着“I used to be a plastic bottle(我曾是个塑料瓶)”的手袋,这句广告词很容易让人想到之前有个“I’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个塑料袋)”的环保袋,当时很多人就为了抢购那个袋子,拥挤得进了医院,可见,环保+潮流的狂热,能瞬间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现在这家企业蛮聪明,借鉴了那句成功的广告词,吸引住了匆匆过往的外商。
可见,“环保牌”,是抓住外商眼球的另一亮点。这个“I used to be a plastic bottle”的手袋其实就是用一些回收的塑料瓶,加工成PE再生料,以此为材料做成的环保袋,其循环利用塑料瓶的环保理念,就为其增添了不少附加值。
目前环保产品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关注,特别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燃油价格上升,更多消费者开始喜欢一些环保节能、能循环利用,或是一些易生长的天然物料产品,所以针对这个趋势,我们的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原本相对较低成本的劳动力密集型手工制作来生产出受外国买家青睐的产品。
其实我们的部分企业一直经营的,是一些天然物料的手工制品,这些原本是装饰的产品,但当今国际经济放缓,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实用的产品,而对于纯装饰的产品即不会多花钱去买。此时,我们的藤篮、手工艺制品的企业是否想过如何在国际经济衰退、国内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之时,仍能将我们的环保物料制品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以维持一个健康的利润空间?
不知我们的企业是否留意到当今外国的消费趋势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并能顺应这些方兴未艾的趋势,生产一些入流的产品。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不愿再花昂贵的汽油费,每天开车上班,于是越来越多的soho族在家上班,因此,家居办公(home office)便成为当下的潮流。这家居办公所需要的家私,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因为一般的家具没有很好的办公性能,而一般办公室里的家私,又太行政太正式了,没有家里轻松的感觉(home feel),所以,如何将一样有办公性能的产品,设计成有家的感觉,让其和谐地融入人们的家居办公生活中,这便是我们的企业应该去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企业能生产出这一类的产品,就能很好地抓住这块潜在的市场了。
上文提到的天然物料制品,他们所用的材料,如果能加工成办公家具,将给人一种天然的轻松感,比如竹制的电脑椅,藤制的文件悬挂框,能自由组合的储物架等等,能想到的办公用具,都试一下看,能否用上竹、藤、柳、草、芒、棕、甚至玉米皮、水葫芦之类的天然物料,以一个较低的原材料成本,生产出一个高档的家居用品,这样才能帮企业的业绩更上一层楼。
当然,要转型提升产品的档次,在设计和工艺上,就都应符合国际潮流与要求,而如何抓准国际的最新潮流,则需要企业们不停地与客户沟通,或者利用网络资源,去了解外国同类产品的最新设计,了解不同地区的老外究竟喜欢什么样的风格和材料,这些,都需要我们的企业和工业设计师们以一种开放型的态度与思维,不断摄取新的资讯,进而生产出能打动外国客户的产品。
欢迎读者提出批评与建议:
E-mail: [email protected]
Skype: EcomeEgo
MS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