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看不见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广交会场外展CAC的顶层,有一个叫“What’s New”的展廊,那里有个大专院校设计系的展位,很多老外走过,都会停下来观看其产品设计。其实在广交会里,让一个老外停下来,抽出他们宝贵的时间,并分享他们对产品设计的想法,是很难得的,但不知怎的,经过那的老外却都像着了迷似的,都会停下来,耐心地分享他们的设计方法,甚至忘记了同行的朋友已走到其他展位等了他们十几分钟。

 

从未见过外商对我们的展品如此感兴趣,也许他们长期处于看产品的视觉疲劳中,当看到有新的设计,便会异常兴奋,或者,这里的设计展,对他们现经营的生意来说,有很大的意义。

 

我们常见到一些外商为找不到合适的产品而犯愁,他们总说,我们的产品设计并不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于是他们得在广交会期间支付昂贵的机票、酒店住宿费和设计费,请一个国外的设计师一起来看产品,希望能找到一些能稍作改动,就能符合他们国家风格的产品,或者由那设计师亲自跟我们的厂家说他们需要的设计,但那样会大大增加采购的成本。而现在他们看到我们有了自己的设计师,能在中国以一个较低的成本也能做到产品设计,他们就异常兴奋。

 

了解到这一市场的需求,我们亦为之欣喜,于是,我们很乐意地将这一信息传递给这一设计系的学生:“这些外国买家正需要一批我们国内的设计师,去理解他们的设计要求,进而帮他们以一个与现在的产品设计相比较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他们国家风格的产品。这是很好的机会,你们多跟这些外国客户交流哦!”

 

但当我们对这些工业设计大二的学生分享这一可喜信息的时候,他们似乎仍无动于衷,因为也许在他们的校园里,是很少见到这么多老外,并且都是对他们的设计以及职业都有直接影响的客户,面对这样的机会,他们显得束手无策。

 

这个信息对于我们工业设计的学生异常的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产品是否能在升价的压力下,提升相应的产品价值,进而跨入更高的档次行列,但至今我们的企业仍有一大半没意识到这个紧迫性,举目整个会展里的产品,仍是一些传统的设计,虽然有款式上的变化,但仍不能提升其档次,因为我们的厂家们没能主动地顺应当下最新的国际潮流和要求,所以仍被不断地压价。

 

“当你们了解了外国的设计风格,明白了外国客户的要求,那你们就可以帮我们的企业,比如这个展馆里的,楼下的那么多家竹、藤手工制品设计更好的功能和造型,就能帮我们的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客户不下订单等一系列的问题了!那么我们中国的企业就能在国际市场上更上一层楼……”看着这些认真的设计系学生,我们很兴奋地鼓励着。

 

但不料,旁边一位衣着入时,看上去年轻有为的老师接着说:“恩,很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业设计行业的关注,您的想法很好,但由于我们学校现在的政策与你们的建议是有出入的,我们希望先主力去做国内市场,所以还不会大力去做国外市场……

 

“但您不觉得对于工业设计,国内的企业远不比国外的重视这个设计的价值吗?我曾和很多国内的设计师谈过,他们说,‘在国内市场做工业设计是很麻烦的,那些企业不重视工业设计,又不肯给钱……’;但相反,国外买家很重视工业设计,他们想寻找一些便宜点的工业设计,而现在我们的收费只是国际市场的1%,那不是很有竞争力吗?”

 

“您要明白,我们的同学没在国外生活过,一下子也不能完全了解国际市场的需要,要做到外国客户需要的产品是很难的。而做国内市场就不同,因为我们比较熟悉国内的设计风格,我们就可以与外国的公司合作,将其产品的设计改一下,进行产品本土化,这样就很容易适应国内的市场啦。国内市场还是很大的……

 

听了这位老师的真知灼见,我仍不能理解,论起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我们国内的消费者远不比国外消费者的要求高,而谁更愿意付钱去买一个好的工业设计呢?为什么对于一个肯付钱和一个不愿付钱的买家,我们的设计师,偏偏选择那个不愿意付钱的买家呢?难道就因为他们更熟悉不愿给钱的买家的风格与要求?

 

“因为要我们的同学现在马上掌握国外的需求是比较困难的,首先语言上就比较难过关,我们学设计的,形象思维比较好,但语言思维就差一点,所以,英文不好的话,跟老外交流起来也比较吃力。不过也希望能和你们多多交流……

 

这位老师振振有词的解释,令我如雷灌顶,可能是我外行人不知内行事,我们中国人要设计一些外国的产品真的很难吗?这让我想起,刚才过来看这设计展的时候,我向旁边一个外商介绍:“这是我们工业设计学院的学生所做的设计,他们将是我们国内的设计师了”,没想到他的第一反应是:“Really?”当时我想:“什么叫Really啊?他是不相信我们会有自己的设计师吗?难道我们黄皮肤黑头发,就没脑吗?就不能做设计吗?”

 

不过听完这位老师的心声后,才觉得那外国买家的反应是正常的,看来我当初的想法是如此幼稚。我顿时又觉得,这位老师与外国的买家是如此地有共识,那就是“中国企业怎么会设计出外商们觉得好的产品呢?”

 

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脑部构造有问题?当我这个工业设计“白痴”去请教这些专业的设计系学生时,他们就很善良地分享了他们的心底话。

 

“为什么不可以学外国的设计?香港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你们做不到啊?”

“香港人懂英文嘛,”

“那我们国内的大学生毕业都要过英语四级的哦,”

“香港人比较容易出国嘛,要搜什么信息都很容易得到的,”

“你们觉得香港人是怎么去搜索外国信息的?还不是从英特网上,难道你们没有电脑吗?你知不知这个世界有个叫Google 的吗?”

“我们在Google上打入中文的关键字,出来的也都是中文信息啊,”

“那你们不会用英文去找资料吗?你刚出世的时候也不知什么叫工业设计啦,那你又会去学?你才20岁出头喔,为什么不可以学呢,难道学查资料真的这么难?”

 

抱着一种不甘心,我们开始尝试一下代入这些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否针对一些什么线索进行资料查找,于是,我们选择了这展馆里的家居、竹藤制品为例。

 

如何使得我们的产品提升他们的附加值,要如何去改善设计呢?我这个工业设计的外行人,只是抱着一个很简单的信念:做生意ABC, 当你不知道的时候,就问问你的客户需要什么,聆听他们的声音。

 

于是,我就问了下一些外商,其中有个澳州的买家,她很真诚很详细地解釋:“我们的需求与欧州的很不同,我们需要一些nature的感觉, 就是令人回家可以relax;除了relax 还要functional(功能性好),因为现在经济不好,我们希望能以一个较低廉的价格,买到一个实用并舒服的居家感。”

 

于是,我尝试地在Google上打“natural furniture trend relax”,不到半秒钟,就出现了几万个关于当下家具潮流的搜索结果,进入头几个网页去看,就能马上了解到目前的国际潮流,人们喜欢什么样感觉的线条、什么材料、什么功能……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把握到这些信息,这是否比我们的学生原来想象中的查国外设计资料容易N倍呢?

 

接着,我又针对这些藤制的储物篮作了搜索,因为曾听过一个客户抱怨平时买的储物篮总是只有一大格子,里面空空的,东西就一大把地放进去,到要找的时候就很麻烦,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而现在开始流行能规整储物的,将一个大的空间分成不同尺寸的格子,就可以分别放不同的东西了,这样的设计是否很难呢?于是我就在Google上打“rattan organizer”,网页上立即出现了很多不同格局的藤篮,与我们这展会里的产品相比,只是多了几道格子,或者尺寸更适用于办公或某类用品的存放,仅此而已。

 

当我想到这些不太重但比较占地儿的篮子、盒子,运输成本会比较高的时候,想着,是否能充分利用空间?除了生产一套的篮子之外,还有没有更省空间的方法?或者如果客户之想买一个尺寸的产品时,是否仍需要强迫他们买下大中小几种篮子?于是我尝试着打“Storage Cube foldable”,可折叠的,果然,又出现了国外正流行的可折叠储物篮。如果我们的厂家参考了国外的这些设计,就不用总生产一套套的篮子,大篮套中篮,中篮套小篮,最后剩下中间一个再也套不下的洞,也不知能放什么。

 

其实,要搜到这些资料,是否真的很难呢?说要了解外国的设计,我们还没能走出国门,还没到国外生活过,但这是否就妨碍了我们去了解外国资讯了呢?然后根据我们身边的实际情况,分析我们的产品有些什么问题和不足,结合所参考的国外设计,便能将我们的产品改良很多,甚至提升一个档次,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吗?

 

不过,也许每个人都有他不同的角度,所以有些事情对于他们来说,也许真的很难。比如,上个星期,有个来参加广交会的外国客人来到我们公司,当时公司清洁阿姨的五岁儿子也在旁边,我便对他说:“去跟老外叔叔说hello啦。”谁知,他马上钻到桌子底下,用桌子遮住自已,就像周星驰的电影里的情景:当有危险的时候,捂住自己的脸,然后说“你看不到我,你看不到我”。当我看这电影的时候觉得他很弱智,但当我见到这个小男孩也是如此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生活中真的有这种事情发生的。同样的,住我楼下的一位7岁的小朋友,每次见到我都怕我问他英文单词,于是他就对他妈妈说:“我们不上街了,那就不用见到那姐姐总是问我英文了哦!” 当时觉得这些小孩都还不懂事。

 

但直到今天我碰到这位老师,和这些设计系的同学,才发现,他们还是一样的童心未泯。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果问自己:我们怎么做才能最开心,其实如果遮一下眼睛,眼不见为净,也许很多问题就会随风而去。

 

我们那位五岁的小朋友至今也没有说过一句英文,仍然快快乐乐地生活着;我们的企业,我们工业设计系的老师,同学,面对无从入手的国外产品设计,只要继续遮住我们的眼睛,封闭我们的耳朵,不去聆听客户的心声,不去了解客户的需求,继续按照原有的方式去生产我们最熟悉的产品,也许也会感觉很开心。不过,人生的快乐是否就源于这种简单呢?

 

 

 

欢迎读者提出批评与建议:

E-mail: [email protected]

Skype: EcomeEgo

MSN: [email protected]

http://ecomeego.com/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