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台湾陆委会主委人事案 再看马英九的政治图谋


  马英九任命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在台湾政坛掀起了轩然大波,连日来,马的支持者骂声不断,退伍老兵、大陆台商、蓝营“立委”、亲蓝电视名嘴几乎都一条声地表示反对。邱毅讥为是“在回教徒面前吃猪肉”,曹兴诚批为辜负了765万支持者的负托,李嘉进提出与其出了问题再换人,不如现在就换人。一些学者们也担心将来会再度发生“海(基会)陆(陆委会)大战”,影响马两岸政策的推动绩效。

  笔者却认为,马这项人事安排,有妙不可言之处,非有大智慧不能出此奇招。理由是:

  第一:台湾准总统马英九有四个方面的需要:

  1、和解共生的需要。岛内要发展要稳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蓝绿民意两极,彼此互不相信,这其间掺杂、纠缠着浓厚的族群与省籍的矛盾。如何化解?蓝绿两阵营都提出了一些很好的主张,但在表述上最精炼最简洁的提法应该要算谢长廷几年前提出来的那句口号“和解共生”。其实在两年前我就提到,谢长廷的这一招牌式的口号是解决台湾内外困境最妙的良策,可惜谢长廷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从一而终,推动到底。马英九与谢长廷在竞选辩论期间以及选后互动中都向谢提到,当选后要推动谢政见中一些有利于台湾的政策主张,这当中可能就包括“和解共生”这一主张。马英九的人格特质以及他的政治个性,使人们相信,谢长廷做不到的事情,马英九可以做到。马英九能用绿营色彩很鲜明的赖幸媛出掌两岸关系,正可以让蓝绿两造各安其心,各称其愿。

  2、定于一尊的需要。两岸政策的主控权是马上任后法定的职掌,是“禁脔”。从权力运作的角度来看,除非主动释权或授权,其他人士自不能从这块禁脔中任意切割分解,不然容易导致权威的丧失和权责的混淆,严重点会危及权位。这是所有执政者的禁忌。从这方面来说,两岸问题上,马自然要突显自己的掌控权。说它是牵制也好,说它是制衡也罢,甚至说它是权谋权术都行,反正不能排除马在赖的人事安排上没有这个考量。如果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观察,说这一计策出自老谋深算的李登辉,我看可能性极大。

  3、稳定推动的需要。马当选后,两岸关系立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热”。但中国人都知道,热过头并非好事,恐不能持久,大热之后可能是大寒,所谓物极必反。高热之下适度降温,稳定升温才是可取之道,可大可久之道。再说,过热过快,容易使节奏和进程失去控制,亦非良性发展之途。用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此一考虑可能不能说没有。

  4、防身的需要。自从前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命丧身边卫士(锡克族)之手,前以色列总理拉宾意外地倒在自己阵营的极端分子的枪口之下,在重要人物的安全保卫工作中,对极端分子的防范就成了一个大课题。既然有人能为败选而自焚,不能否认,岛内的确存在着那么一小股极端势力。马的安全防范也就成了许多支持者的担忧。对赖的任用,正可以稀释部分走极端路线者深藏的敌意。

  第二:马英九的政治图谋:

  1、使陈水扁失声,民进党失焦。赖的人事案公布后,所有的议题,所有舆论的焦点全部集中到马英九身上,正所谓“万千宠爱集于一身”,陈水扁搞的“玉山兵推”,民进党折腾的党主席选举都没有人再去关注。这是“520”交接前马英九所需要的气势和气氛。

  2、使泛绿裂解态势固化。“112”立委选举和“322”选举期间,大绿小绿分裂的态势随着赖幸媛人事案的公布而进一步固化。“台联”虽然已是昨日黄花,但还是可以影响到一部分人的主张和选择。当然,政治上的分分合合,背后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利益的分配。赖能走多远,国民党与台联的这种奇异的政党合作能走多远,都与未来利益的咬合程度密切相关。

  3、使党内弄权者怯步。马当选后,照例开始瓜分大饼的进程。不用讳言,“内阁人事”和“公营事业单位”的肥缺自然成了许多人明争暗抢的稀有资源。在赖的人事任命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会让党内一部分弄权者多少受到震动,甚而有所收敛。

  所以从其效用上来说,用赖幸媛来主掌陆委会,正可以收到“一桃杀三士”的作用。

  当然,笔者并不完全赞成赖幸媛只是个“棋子”的说法。既然蓝绿两边的人都承认赖是个人才,我们寄希望于她在未来的职位上胜任愉快,为两岸的和平与发展多做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