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而优则仕"的一种解读


对"学而优则仕"

的一种解读
   王瑞嶔 

 


发布时间:2004年6月17日 10时32分

 

  在我看来,儒家试图创造一个精神上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从思、想、意念上规范人们的言行。儒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精神胜利法"的影子。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国人对儒家思想的一个实践解读。在儒家影响下,国人长于抽象的、精神上的论证推理,而缺乏实践探索精神。

哲学家们喜欢"板登一坐十年冷";"面壁十年图破壁"。古代哲学家们喜欢对着竹子冥思苦想,"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文革时代更是"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

千百年来,学人致力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从不敢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在实践的土地上耕耘;而是长于借古喻今,"拉大旗作虎皮"、"旧瓶子里面装新醋",从理论到理论的探索。由于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论,被历代朝庭采用,做官的人大多都是知识分子,这些人吃得饱、穿得暖,长于借古论今,引经据典,以做御用文人而自豪,缺乏反判精神。陶渊明敢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因为他家有百顷良田,吃不愁穿不愁,不当官,照样可以回家搂着小蜜"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由于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千百年来,除了四书五经,满腹经纶,吟诗作画外,别无一用;所以,他们必须献媚于朝庭,献媚于上一级官员。这样做的结果是千百年来除了少数几个异类,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青史留青名外,大多数文人的文字里,都有一股酸味,媚态百生,缺乏阳刚之气。

再看今日,从国家到地方,用人论资排辈,以学历文凭论人才。各地高校招聘,非硕士、博士、教授不招。教育部近期又推出"部级大学",更以硕士博士拥有量来评估一个大学的办学水平。呜呼!我又闻到了一股酸味,在这些政策和体制下,国人被迫放弃自己对主体性的欲望和追求,而是为一纸文凭而奉献,为几个证书而奔波。君不见社会上假文凭广告屡禁不止,君不见大学校园内教师抄书,翻外文论著为中文而冠于已名,学生上网抄论文,学术腐败,倾耳可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应当承继的精神吗?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蔡元培当年重造北大,不都是以能力论英雄,以实践来检验真理吗?为什么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又要拣起以学历文凭论人才这面陈腐的大旗呢?

纵观千年,中国由于在佛道儒三教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屹立在东方。然而其厚重有余而变通不足,具有着超稳定的道德精神结构。如果不是枪炮打开大门,可以说,再过万年,中国文化变化不大。

正因为枪炮打开了大门,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先进文化的结晶,才使国人以一个新的角度看世界。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是好猫,"一国两制";"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都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然而,中国文化的原始积累,实在是太厚重了。我就看不出来,当今从国家到地方流行的以学历文凭论人才,那一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我看来看去,思前思后,看到的是儒家的理念"学而优则仕"。而这个"优",不是能力,不是个体的才智,而是文凭学历,而这个文凭学历,现在看来又多是形式和关系的产物,是人们苦心钻营的敲门砖。这个"优"是他人的评判,而不是实践的证明。这样做的结果,逼迫人们离开实践的土地,抽象的、精神的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