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重建中成功的个案经验


 

 

有网友希望我提出更具体的个案,来说明震灾区自组织在重建过程中能扮演的角色。在即将到来的重建期中,下面是几个经验可以分享。

一、重建第一阶段是恢复期。尽可能原地重建,除非有极大的后续灾害的威胁,否则一群人回到自己的家乡重建,避免原来的社会关系网瓦解,灾民间还能有些生活上互相照顾,心理上相互扶持的伙伴。大灾后最常发的是忧郁症,一段时间后自杀率会提高很多,所以原来的社会网至关重要。此时,政府或慈善机构进入重建区建周转房,在台湾,慈济功德会这个工作就作的很好,不断的组织志愿者去建房,将灾民从帐篷中转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家。

二、此时,志愿者可以帮忙灾民自组织起来,成立社区协会,并让灾民提供各式各样如何重建家园的想法。灾民如果只是等着政府安排,没事可作,反而想东想西会想不开。社区协会的另一个功能是让心理专家更容易地进行灾后心理干预,组织原来就相识的灾民相互分享受创的经过,相互安慰,在受有专业训练的志愿者帮助下,较易获得心理支持。

三、第二阶段是才是重建期,此时善款变得十分重要,企业或社会团体可以认养灾区重建,让懂社区规划及建筑的志愿者参予社区协会的规划,提供专业意见,并导引灾民对未来的社区提出想法,获得共识。专家们需要将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住房建设提出统一的规划。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后有一个十分成功的重建个案,就是邵族安置社区的重建。经过重建,地方经济转型成观光事业,两岸开放观光后,大家可以去日月潭时看看邵族重建的成果,那里己成观光景点,人民生活改善不少。

四、重建时期的经济生活可以由以工代赈的方式支持,让灾民们自建自家以及社区公共建筑。认养企业提供材料并发薪水,因为重建规划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家共建自己的家园,所以积极性很高,而且自信心恢复的非常快。懂社区规划及建筑的志愿者需长期指导灾民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了以后的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可以建一个工厂作为外包厂,或农业企业可以在当地发展较高级的农业,但前题是企业是企业,一定要评估过不会亏本才能投入,否则一旦只为了一时行善跑进去,撑不住倒了,会对灾民形成二次伤害。

五、志愿者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地方文化建设,建立当地的文史工作室,整理当地风土民情,可以激发社区的认同感,成功的重建不但使灾民挥别忧伤,而且获得更强的自信。文史工作室还可以作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不断的对外报导灾区的故事,让社会不忘掉灾区。一段时间后,当政府监管越来越放松,善款会越来越难募,志愿者越来越少,有一些灾区甚至四五年重建不完,灾民住在周转房中那么久,苦不堪言,所以不断地报导才能让社会不断受到感动。

我要说明的是邵族重建过程不是我本人的经验,我有一些经验,只是十分失败,所以有很多感触,尤其是对没有持续性与社会的健忘感触甚深。任何专职的NGO主持者都比我有资格对志愿者发出招唤,我的经验也未必能套在现在的事情上,所以想要多了解民间自组织在重建中的功能的网友,可以上网看邵族安置社区的资料。我只是有一点灾后重建的心得,希望能使多几个人了解志愿者对灾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