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背影


一个王朝的背影

目光再次聚焦、打量“娃哈哈”,娃哈哈想抽身而去,但是已经无处可“逃”:不管是掌声、还是尖叫,在舞台的四周已经围聚了太多的心思,表演的不一定是娃哈哈,观看的再也不仅仅是看客----就这样,娃哈哈与达能的悲喜剧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味道。

 在这个时候,出版一本关于娃哈哈的书籍,也许是一个失误,特别是写娃哈哈的历史,读者们未必对历史拥有一种超然的心态。猎奇,也有可能产生与著作者本愿的背离。

----但是可贵的是,罗建幸先生坚持在此时将《宗庆后与娃哈哈-----一个中国著名企业的深度研究》付梓,他太不在意迎合、更不必是屈就了,他倔强的性格注定了他与一部分人之间非绮丽的对话。

也难怪,2005年的春天,罗建幸先生就开始构思此书,20058月份《蒙牛内幕》的发行引起轰动,我就劝罗老师放弃写书的想法:我担心读者会认为这是另外一个版本的《蒙牛内幕》,产生阅读疲倦和理解错位,毕竟,对于这个时代的读者,“似曾相识”已经让他们索然无味。2008年的夏天,书稿改变了我的想法:这是一本描述中国30年营销历史的传体史话,一个企业巨国的背影今天如此坚毅,并且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思与怀想、归纳与期待。

我一直在想,如果宗庆后不是赶上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会有什么样的今天?他会是一个守在三尺店面内的小商小贩吗?如果给他另一个机会,他还会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商界领袖吗?也许,成为一介土布衣衫的草民更容易满足他“西湖岸边饮茶”的夙愿,但现实中的他如果能在西湖边隐身垂柳之下,必定是另外一番况味?也许,我们还在饶有兴趣地揣测的时候,他已疲惫,一个王朝的起伏跌宕与他的激情太紧密了,就必然导致他无法放弃、不可割裂的疲惫。

因此,娃哈哈,这个品牌与企业,深深烙上了宗庆后的印迹、性格、志向、神态、情趣、偏好!我甚至猜想:娃哈哈的品牌标志,那张可爱的娃娃笑脸也许是宗庆后儿童时期的写真抑或梦想。

草原狼对于〈孙子兵法〉的无师自通,切实让我惊叹唏嘘、举手加额;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于竞争的应战、对于生存的渴望、对于强大的追求练就了本性的狼、智慧的狼、敬畏的狼。通览娃哈哈的发展历史,“狼性”如同人的胎记一样,始终在企业的每个关键时刻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也演绎了潸然的疼痛。这是宗庆后的兵法。宗庆后在多个场合都说:“我没有战略,我也不知道十年以后娃哈哈会怎么走,但是我知道娃哈哈明年怎么走,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机会太多,无法预先选择、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战略?即走好可以踏实的每一步、把握可以看到的下一步!

这使我想起来很多企业遇到的难题:年初苦思冥想的营销、经营规划,在来不及修订的匆忙里,墨迹斑斑地围绕着实际的偏离而旋转,年底的检讨会议上早已弃置一旁的规划,只有达成目标、费用控制等项目还在孜孜不倦地被用于考量的依据,其余的内容都已经成为被证明是“无法实施”的空想。只是一年的时间啊,就已经“无法预计、设计”。

关键是战略的重要性已经在很多国际性公司里得到印证。狼的战略可能就是瞄准一切机会获得赖以生存的食物和族群的壮大。但是人比狼可怕多了,因此在企业与企业的竞争里,缺乏战略就会出现竞争的“拐点”。为什么一个没有战略的企业家、一个没有战略的企业会造就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几次偶尔的成功还是机会的垂青?这些成功是陷阱还是馅饼?----如果除了宗庆后还有第二个人知道,那么,我宁愿相信这个人就是罗先生:在他那里,这个王朝的背影如此清晰而明亮,清晰到他能指明我们不同的群体应当去临摹、思考哪些事件的节点。

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人给予太多的猜想,显得我们有些无聊。有些事情已经成为过去,有些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来。

不知道的那一部分,可能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迷团,是一道无解的方程,是一段没有顶峰的慢坡,是一节只有历史的背景才能诠释的离奇。但是,这都是我们希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里诞生或者避免的一个章节,不同的人从这本书里读到不同的自己。

这个王朝,还在继续前行,匍匐或者昂然只是一种姿势。我们需要在它的身后凝心静气,否则,一不小心我们也会失去一个坐标:因为这个王朝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与结局,它还会在另一个时代里演绎与我们有关的故事,而这个时代的我们还在延伸过去、“塔罗”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