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天人发表于2005-12-1410:30:36
华夏时报:国学和管理学有什么关系?
方尔加:其实管理学就是管人的,管的是文化、是思想,真正管理学的精髓就是一种文化的互动,而国学就是文化,现代人的文化品位越来越高,管理的文化性、文化含金量也越来越高,所以国学和管理学是一致的,古代的很多学术就是管理,比如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不是管理又是什么呢?法家是管理,道家无为而治也是管理,而管理国家和管理企业是一致的,所以我认为国学实际上也是讲管理的。
华夏时报:现代管理讲求以人为本,尊重个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家庭,向来缺少对人的个体的尊重,这样的话,它如何来管理现代化的国家和企业?
方尔加: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以人为本的内容。比如儒家思想本质上还是以人为本的,有一次马厩失火,孔子只问伤着人没有,不问马。《礼记》里讲人是天地中最精华的部分。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张扬人的个性的内容。还以儒家为例。儒家强调充分发挥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孟子说“士可杀不可辱”,曾子讲“慎独”,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荀子还提出“人定胜天”等等主张。孟子提出“君子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尽信书不如无书”,董仲舒用“天道”制约君主。朱熹等人大胆怀疑古代经典,号召学生追求自己的高尚境界,不要参加科举。王阳明提出“以我心之是非为是非”。儒家之外关于人本、个性的思想就更多了。压抑个性,那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罪行,不能归罪于国学。
华夏时报:上个世纪30年代初,胡适等人提出要全盘西化,您怎么看?
方尔加:胡适先生是我很敬佩的人,但他提出这个“全盘西化”我认为是一时激愤,因为当时国家处境艰难,到处挨打,所以胡适先生一时着急,提出这样的观点,这就和孩子犯了错,我们生气时说“我打死你”一样,实际上是不可能打死的,胡适先生提出“全盘西化”就是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高校师资面临重新洗牌
华夏时报:给高级董事长们讲课与给本科生、研究生讲课有什么不同吗?
方尔加:给高级董事长们授课难度要大得多。因为给在校学生授课主要是传授知识。而给高级董事长们授课主要是讲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精加工。如果要达到传授智慧的水平,必须做到这样几点:第一,对知识有深刻的领悟,形成独到见解;第二,有一定的社会、人生阅历和道德境界;第三,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思想。做到这些是非常难的。所以我本人预测,企业家进入高校,可能会对高校现有的师资水平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刺激,甚至会重新洗牌。
校方说法开国学班是社会需要
北大办国学班已经八期,而直到最近才被大多数人知道,对于这些年来一直低调做事的北大方面来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敢冒着世人的批评来做这件事情呢?
冀建中(教授,国学班负责人之一):我们最初实际上是为了一个国学传承的目的来办这个班的,国学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这些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来说,仍旧是非常有用的。
只是光说普及国学,很少有人感兴趣的,现在社会上没有包装的东西通常都不能吸引人。我们的这个班实际上也是一个包装,我们把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东西拿出来,通过这样一个包装,传授给需要它的人,这也并没有违反我们的初衷。
另外,我们也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做事情,社会上有这个需要,我们就做,这是顺理成章的。实际上我们在试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很多学员都有进一步学习的要求,他们对于简单的讲座形式不满足,对那种零散的教学不满足,希望能够得到长期地、系统地学习,以便能更深一步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当然要顺应这种要求,让他们能够得偿所愿。这几年来,我们做的其实一直都是这样的事情。一句话,只要有需要,我们就做。
张岩(董事长班班主任):我们的学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平时非常忙,但却仍旧抽出时间,每个月坐飞机来这里听课,作为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让他们来到这里后能真的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学生说法我就是冲着北大来的
在“董事长班”的课堂上,听课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多是一些企业的领导或者机关干部,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趁着课间休息的间隙,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到场的学员。
王女士:我一直都对国学有兴趣,上学的时候学的就是中文,后来虽然改行干了管理,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直没有减退。这些年在商场上奔波,实在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就想忙里偷闲,来这里一方面受些熏陶,一方面也趁机好好调整一下自己。
窦先生:平时我自己也常看这方面的书,可是总有很多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古书看起来很艰涩,隔的年代又太远,这使我常常陷入困境。听到北大有这么一个班,我就报名来了,毕竟自己看书和听老师讲课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实际上我是带着很多疑问来的,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直困惑我的答案。
李先生:我来这里实际上是为圆一个梦,我小时候一心想上北大,可是因为当时条件限制,这个愿望一直都没实现,这对我来说是一生的遗憾。现在我的情况好了,时间比较宽裕,经济上也不困难,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正儿八经地坐在北大的课堂上,我当然要来了。
李女士:其实我就是冲着北大这块牌子来的,现在不是流行充电吗,社会上这个班那个班,多得不得了,大家都为充电忙,我来这里总比去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培训班好吧。
陈先生:听老师讲课,我还是挺满意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至于能不能在以后用得着,我觉得不重要,用得着固然好,用不着也没关系,毕竟对自己的修养来说是很好的提高。难道一定要有什么经济利益才学吗,总不能一切都那么功利吧?
徐小姐:其实我来这里没那么多目的,就是想提高一下自己,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那么多好东西,我们为什么要丢掉呢?至于上课的感觉,现在因为刚开课,讲得还不深入,所以不好说,以后应该会慢慢精彩吧!
记者手记好坏难下结论
做这样一个调查,实际上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调查之前,老总问我,国学是什么?我说是以前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东西。这样的定义恐怕没几个人能认同。
但要弄明白什么是国学并不容易,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却是1000个人有1000种说法,就算是那些大师和专家们给出的定义,也未必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我们姑且从大的方面来理解,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这样,我们总算有了一个方向。
那么出发,目标北大。
为什么第一站要选北大呢?这其实很有戏剧性。北大把国学办得像一场商业活动,惹来众多的非议和责难,也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不选它选谁呢?
调查是要越来越深入的,了解的事情也是要越来越多的,但越是了解得多,就越有一个问题无法解答:几十年前,一群中国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否定传统文化,几十年后,一群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又宏扬国学,否定也好,肯定也罢,其实我们不管这些,我们只想知道,这个几经沉浮的国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没有人告诉我这些,或许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