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企业别借地震“广告”


   四川地震让全国人的心都团结了起来,而这个事件也深入人心。正是这一点,不少企业将地震事件做为他们企业广告的主体内容。

   从本人监测央视的广告看,目前至少有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欧普照明等银行、照明类企业,推出了借助地震事件深入人心这一点来做广告宣传的。

   从广告内容上看,这些企业阐述得更多的是抚平地震创伤之意。但是,本人认为,尽管如此,这种做法依然不妥。

   我们都知道,这次四川地震的痛,伤得震区人们的心骨子里去了,而且所涉及的人数又非常巨大,达数千万人。

   对这样的伤痛,心理学家的角度认为,震区的许多民众均需要震后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不然,这些震区民众在今后生活可能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而在对震区民众的心理辅导的建议,有关心理方面的专家特别指出,大家不要让民众去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在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问题时也要更多通过其他有效方式,让那些可能因震后患有心理问题的民从走出阴霾。

   就这一点,我们这些借地震影响力而广告的企业是否考虑到,你们的广告是在中国最大的媒体平台播放,这个平台的影响力有多大,有多少震区的民众会看到这些广告?尽管广告内容并没有像露骨,甚至可以说陈述的你们企业对地震关怀。可是,从整体上看,这些企业的广告还是让刚对地震心理压力有所缓解的震区民众,重新包围在地震阴影。

   关于人们对震区民众心理问题的关注,最早受到有经验者们的指责是媒体的记者们。当时,在许多救援现场,当废墟中的生还者被救出来,许多媒体记者在采访时,让这些生还者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心理方面专家指出,这是媒体记者对生还者最大的伤害与折磨,因为任何一个生还者都不愿去回忆地震时的恐怖情景。

   这难道不是一个人的幸福建立在另一人的痛苦上吗?

   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埋怨上述些广告的企业,或许他们并不是始做俑者,只是与媒体记者那样没有经验而已,是无意伤害了震区的民众。

   就这一点,本人收集到一份在网络上甚传的广告宣传单--央视在地震发生后仅一两天给许多企业发出的围绕地震为主题的一份广告促销单,让许多网友批评为“发国难财”。事实上,在地震后半个月以来,央视基本上同播什么广告(至于当前的关于地震的广告是否是当时的促销措施达成的不得而知)

   或许,我们的每个企业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我们的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是否考虑到了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当大量的人面对着巨大的危难时。本人认为,大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还是非常强的,这从许多企业踊跃对震区捐款捐就可以看出。

   然而,本人还是建议我们的企业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震后这个危难时刻,震区对企业的需要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钱与物,还有许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心理。

   更何况,中国在心理方面的从业人员并不多,只有区区数万名,而震区有数百万人需要心理援助。

   就在这个危难时刻,我们的企业没有负起减缓震区民众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可能加深了震区民众的心理问题,这是何苦呢?

   因此,本人强烈建议,我们的企业在当前还是不要借地震“广告”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