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同学!禅密兼修,法简而易,但心念与关节,最为紧要。若不在心念上用
功,便是心外求法;不明关节,则漫无准的。不知心念微细之相,不但无由精进,
且恐中途差别。何以故?禅宗见性成佛,密法即凡成圣,皆是无上法门,若非心
念相应,关节明了,何能深入?今将本法心念与关节,略说如次,望大家注意。
禅宗见性成佛,必须以般若智,破除一切虚妄之相,以慈悲平等之心念,普度一切,然后圆满菩提。若只知寂坐枯参,不起悲心,何能与自心佛相应?然自佛他佛,本来不二,相应只在
心念而已。但言之非艰,行之维艰,此又何故?盖宿世业习,人各不免,修持之
际,即成障碍。大日经义释略云:因地菩萨,有五种盖障:一者烦恼障。即根本
烦恼,乃至八万四千上中下品,障盖净心。二者业障。即过去现在,造诸重罪,
业障未除,不能入道。三者生障。以宿业牵累,或病或魔,受无暇之身,不能精
进。四者法障。即往劫有障法因缘,今生不闻正法,或不能一门深入。五者所知
障。即已遇善知识,以种种知见,两不和合,妨修般若。夫以因地菩萨,尚有如
此盖障,况下焉者乎!若非具广大之真心,勇猛忏悔,何能除去一切盖障?所以
菩提慈悲之心念,为禅密兼修之根本。
修行人须于烦恼火宅中,磨
砺陶熔。借烦恼为促进发心之善缘,以困苦为煅炼身心之炉灶。如此用功,方成
法器。若无烦恼磨练,不但难发大心,纵小有成就,一遇环境逼迫,即随境转。
如二祖之立雪断臂,六祖之卖柴舂米,憨山之为法入狱,乃至或行乞执役,或燃
指烧身,或舍身饲虎,如此之例,不胜枚举,无一不从艰难险阻中磨砺而来。所
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故曰:“道在苦中求”。且学佛乃是逆行返本之事,不
逆行,何能返本?逆行之道,不独学佛为然,一切事事物物,莫不皆然。如剑不
磨,则不利;玉不琢,不成器;天无秋杀冬藏之逆,何能成春生夏长之荣;人无
坚苦卓绝之逆行,何能创济世利人之功业;舜无父顽母嚚 象傲之逆境,何能成
其大孝之名;禹无洪水鲧殛之逆境,何能成其治水之功。可知烦恼之火,即菩提
之因,此即火中生莲之义。
大家既明白烦恼菩提之义,即当不畏苦,不怕难,要在苦中难中寻得快乐,
方为真乐。世人所以畏难苟安,畏苦趋乐者,皆是以识障智故。若能知一切有为
法,如梦幻泡影,自不致认苦著苦,认乐著乐。虽然如是,若不从苦难中一件一
件磨练透过,则苦来还是著苦,乐来还是著乐,业识仍难破除,何能转识成智?
不能转识成智,何能火中生莲?即此可知火中生莲,与转识成智两义,互相为用,
才是烦恼菩提之真义。学佛人应当把此二义,作为座右之铭,时时用以自勉。
学佛人并非完全抛却福报,但须知此福报,乃前世有漏善因所致,报尽还堕。
故有福报,不作福报想。所谓不作福报想者,即是不作自己享受想,转而置于宏
法利生,作成人成物之用。如此则福报大者,功德亦大。若只求自己享受,一旦
善报已尽,恶报即来,追悔何及。与其享有限之福报,而受无穷之恶报,何若本
利他无我之行,早登觉岸。
学佛人眼光要远,心量要大,不可贪求小利,不可故步自封。须知不能大舍,
即不能大得;不能大苦,即不能大乐。大觉世尊,是由大舍大苦中得来的。故儒
家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佛乱其所为。”可见不但学佛如此,即世法中欲负大任,亦须经历如许烦恼。
不独负大任者为然,小如一名之显,一技之成,乃至科学上一切发明,皆非久经
磨练,深研苦思,不能成功。语云:“国乱出忠臣,家贫出孝子,严师出好徒,
茅屋出公卿。”皆是由苦得乐的道理,故日烦恼菩提。望大家认清此点,逆来顺
受,逆顺不二,即是至诚。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不但化烦恼为菩提,且
能化度一切矣!
大家当知因果关系,不独事实昭著者,丝毫不爽,而一念之间,因果已具。
古德云:念佛即佛,念魔即魔。又曰一念成佛。反言之,则一念成魔。古来修行
人,一念而堕者,不知凡几。世法上以一念而折损福报,或一念而转危为安者,
更不知凡几。即以同人修持而论,修持深者,偶一动念,其念不净,或稍生厌怠,
即时受报。轻者座上奇痛,重则生病,或生其他枝节。若至诚忏悔,立归平静。
何以故?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即所谓因生果生,因灭果灭故。凡
修持深者,心念较初修者为清净,偶一不净,则此一念,即因即果,如无线电之
广播,遍满虚空,八识田中,因果立具,故感应之速如此耳。
吾人既知因果不坏,则当存心动念,应事接物之际,处处要在因上用功,不
起恶念,不作邪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算真明因果之士。若口善心恶,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不但神明难欺,而自心因果,岂能幸免?因一念恶因,已
种恶果,自己造因,自受果报,何待神明之赏罚。而世人梦梦,贪嗔疑妄,徒逞
一时之快,瞒心昧己,不顾后患之来。及至恶果成熟,又怨天尤人,颠倒愈甚,
恶果之上,复种恶因,恶报无穷,良可悲叹。故曰:“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畏因者,以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故。众生畏果者,乃不明如是果,生于如
是因故。所以因即是果,果即是因。
诸同学!学佛人不但要明因果,而且要转因果。云何为转?从因上转。因能
转动,果随因转,所谓五八六七果因转。转烦恼为菩提,转八识成四智,皆须从
因上著手。六识造业,转六识则念念自觉,不但不造恶因,且至诚忏悔往昔今生
之罪过。七识执我,转七识则不但无我,且本大愿大行以利他。如此则业障日消,
功德日进,所有烦恼恶因,皆转成菩提善果。同时对于共业因果,亦应发心转动。
即如连年天灾人祸,乃是众生共业造成,应当以身作则,以己之止恶行善,普劝
世人止恶行善,共转恶因为善因,转恶果为善果。如此存心,方是如来弟子。
大家当知,一切善恶因果之源,起于心念。故念凡即凡,念圣即圣。所谓春
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心念因果,岂不大哉?大家
修此心地法门,不但要明白因果的利害,且应彻底转动自心因果,方可了脱生死。
故慧明语录上云:佛法是因果录,是了生死的法门。
诸同学!佛法有事与理之别,讲习经论者,谓之理;依法修持者,谓之事。
“心即是佛”一语,亦有事与理之分,学人务须认识明白。然事理本来不二,必
须依理透事,因事显理。到事理一如,则即事即理,方可云心即是佛。若突然说
一句心即是佛,还是事上的佛,还是理上的佛。若是事上的佛,则当实行佛道,
于事上证明;不在事上证明,则仍是理上的佛,不过一种空空洞洞的理想而已。
学佛人欲见本来面目,须要打破生死关头。欲打破生死关头,须要扫除无始
以来身心恶习。欲扫除无始以来身心恶习,必须痛下持戒工夫。持戒功深,恶习
渐除。一旦除尽,本性自现。惟心地法门之心戒,戒相太高,下手不易。兹为便
利初机,订定渐消夙习方法,方便名之日透关。透关与持戒意义相同,且有除恶
务尽之义。关喻恶业,恶尽曰透。举其要目,束为八端:一曰心口不一,二曰杀
盗邪淫,三曰两舌恶口,四曰贪戾悭吝,五曰嗔恨嫉妒,六曰自大轻人,七曰信
心不坚,八曰我执烦恼。凡此八端,学人各体身戒心戒之旨,各因其习气,就其
易犯者先除,难犯者殿后。决心之后,自向佛前严立持戒透关誓愿,痛自忏悔。
忏者,自咎既往。悔者,痛绝将来。限定日期,一一透过。或一期限除一种,或
一期并革数条。数之多寡,详加斟酌。期之久暂,随缘定之。限期之中,务使除
尽。易犯者既不再犯,难犯者自易消除,此为修持之实际工夫。若不能实行透过
此中粗重恶习,则浅近佛法,尚隔门墙,何能深入心地无非利他无我之无相法门
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