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她的第二本书是在网上,先看的是她的“自述”,这篇自述讲述其在哈佛四年的经历, ttp://book.sina.com.cn/nzt/1082430743_liuyiting2/index.shtml我发现通篇都是自我表扬,从头把自己夸到尾。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女孩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常言说文如其人,一个人有没有思想,有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很容易通过文章看出来。(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其父母为刘亦婷代言,这篇自述反映的是其父母的素质) 于是,我便动了念头,想看看这个素质如此值得质疑的女孩究竟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究竟怎么进哈佛的。于是便找来《哈佛女孩刘亦婷》来看。
不看不要紧,看了以后有种很不舒服的感觉。书中到处是夸、夸、夸,把这个女孩夸得完美到了极至。在其家长笔下,此女世出名门,祖上是太史公司马迁。其智商也是高得离谱,五万人里挑一,情商更是不得了,能捏冰15分钟,意志力堪比铁人。她3岁时便能即兴在钢琴上作曲,6岁就开始自学电子琴,长大后出落成大美女,小孩子都叫她美人鱼姐姐。思想境界更是常人难以企及,重实力,轻虚荣,面对名利气定神闲,视荣誉如同粪土。而且志向高远,学经济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救助祖国的穷人。进了哈佛更是不得了,好像拿到了“哈佛天才”的荣誉证书。书名虽然标榜“纪实”,可这个女孩没有一丝缺点,面对父母的教育,全是感激没有一丝抱怨。所以我在给刘亦婷父母的《九个问题》里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认为刘亦婷到底有没有缺点?
可是,自夸像泡沫,一挤就破,将其还原之后,我能感觉到这个女孩其实很普通,她很可能就是我们在中国学校里经常遇到的那种典型的“好”女孩。勤奋,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认真读书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思想,缺乏智慧,缺乏人文素养,更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女孩子适合做办事员,普通的技术人员,螺丝钉人才,但是,不会成为很好的研究人才,创新人才。
我不是说做一个螺丝钉人才就不优秀,他们中间也有很优秀的人,但是,把这类人美化为天才,或者说具有不寻常的综合素质我便觉得很别扭,而这正是其家长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不断向读者强化的一种印象。
而且,我发现刘亦婷家长对其实施的家庭教育也根本不是素质教育,而完全是我们熟悉的应试教育。随后,我又发现一个事实,就是一些素质一般的人也能进入美国名校。这个发现提醒我研究了刘亦婷的申请过程,发现她的推荐人起了很大作用,而这个推荐人之所以推荐刘亦婷,也并非由于她的素质有多全面,而是一些文化差异以及其他一些主观的东西。我还发现,刘亦婷当年申请时国内竞争不大,也可能让一些素质一般的人进入哈佛。
可刘亦婷的家长却认为刘就是靠不寻常的综合素质进入哈佛的,而且他们以这个尚待验证的看法为根据,写书、办讲座来讲述“我们是如何培养出这些不寻常综合素质的”,然后又大笔一挥,把原来《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的书名改成《哈佛女孩刘亦婷》,并将其命名为“素质培养纪实”。一些媒体跟着炒做,一本“育儿真经”正式推向市场。
至此,我觉得自己的思路理清了,便主要从这上述几个方面对“哈佛女孩” 这个现象提出了质疑。 可见,本书并非精读刘亦婷两本书后的读后感言。而是有明确的主题,主要探讨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实原因以及她的培养模式和学习方法。所以对其两本书我并非全书细读,精读,而是有所选择的略读,跳读。 刘亦婷父母提到的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书的文字是关于早期教育的,由于当时我自觉学养不够,对早期教育并没有深究,在我的书中谈早期教育的文字也极少,总共15万字左右的书稿中,只有1200余字,其实写这部分的意义更多是存目给读者提个醒,所以题目含混,是《科学性难以评估的早期教育》,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否定他们。
早期教育是我最近偶然涉足的,佟平先生对《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批判给了我很大启发,所以才有了《从卡尔威特到哈佛女孩》这篇万字长文。此时,距离当时写书已经有七、八个月的时间,怎么可能对那两本书的内容如数家珍呢?更何况我当时并无深究这部分内容。
刘亦婷父母非要说我看过这段文字,且时隔几个月仍应记忆犹新,并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我对此毫无办法。不过这里,我提醒一下读者,就是,我用所谓的伪书批判他们对我来说并无特别的好处。 道理很简单,根据一位读者的考证,我的《从卡尔威特到哈佛女孩》一文中所引用的事实大部分都存在于《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也就是说,我用《早期教育与天才》批判他们跟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批判他们效果是一样的。那么,我故意用伪书的动机何在?
如果真如他们所言,我用伪书是为了歪曲老卡尔,进而否定他们,那么,请他们行事严谨一些,如果真的是为读者考虑,请告诉读者真实的老卡尔是什么样的。真实的老卡尔与我文中描述的老卡尔有什么具体不同,我的哪个观点是错的,借用一位读者的话,驳斥我,请堂堂正正走正门。
我想跟刘亦婷的家长说,你们可以质疑我,但是,请不要借质疑混淆视听。通过否定我来否定文章和书的观点。我问了你们九个问题,你们根本不作正面回应。我的文章你们不作正面回应,我的书中的一些观点你们不作正面回应,只是围绕着我写书的动机说三道四,或者就是乱扣帽子,不断用谎言、诽谤、诬陷、造假、借你们出名等等诋毁人格,这不是光明正大的做法。
我还要教你们一个逻辑问题,就是在没有确切证据说别人是谎言、造假的时候,请在前面加上“可能”或者“涉嫌”两个字,这是写文章的基本规范和操守问题。你们连这样的常识都不懂,怎么还好意思出书教读者怎么写作文? 还是请你们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字,好好学习一下为文之道吧。
附录: 刘亦婷作文为何越写越差
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莎士比亚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一文中写道:“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莎士比亚也曾说过,“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按照鲁迅和莎翁的说法,写作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即真情实感,朴实无华,而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做作。
仔细阅读刘亦婷所有的作文、日记等等,我们会发现,刘亦婷的作文越写越差。而越写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逐渐违背了鲁迅所说的作文要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借助《哈佛女孩刘亦婷》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这两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刘亦婷写作的文章,甚至包括其3岁时写的。这的确是一份很宝贵的资料,可以供我们研究出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来。 三岁:妙语连珠
下面就是刘亦婷3岁时“写”的小品文。
花儿为什么会开?
———婷儿3岁时“写”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
看见路上有很多花。
小朋友问:花儿为什么会开呢?
花儿说:因为人们要看哪!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第262页)
滑稽的故事
———婷儿3岁多“写”
从前有一个巨人,他的手非常大,比房子还大。
可是他的手帕很小,比我的手还小。
这个巨人用这么小的小手帕擤鼻涕。你说滑稽不滑稽?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第264页)
这两篇小品文写的很好。我把它们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看,其中还包括念文学博士的朋友,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写得好!
这两篇小品文为什么写得好呢?原因一点都不复杂,就像鲁迅先生讲的作文秘诀那样:“白描”。虽然寥寥数语,却充满童趣童真。不过可惜的是,刘亦婷的这种童趣和童真到她10岁的时候便过早中断了。 十岁:失去童真
我们从下面这两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在9到10岁之间,刘亦婷的小脑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假若我也有希望丸
———刘亦婷9岁时所写
1990年7月9日 星期一大雨
希望丸,是《幻乡魔迹》中的一种有很强魔力的药丸。不管谁吃了,只要他能成双成对地数到17,再提出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就可以马上实现。但是,成双成对地数到17,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17是个单数,数不到17就不能实现愿望,怎么办呢?不过我有一个办法,能成双成对地数到17,数法是这样的,1 的一半儿,l,3,5,7,9,11,13,15,17,你看这样不是就很容易了吗?
我想,如果我有了希望丸,我的第一个愿望是,我要100个希望丸,这样,我就可以有100个可以实现的愿望了。我再吃下一个希望丸,数到17,然后说: “我要一套灰姑娘在舞会上第三次穿的衣服和鞋子。”我的第三个愿望是:希望我成为世界上最有知识的人。我的第四个愿望是:希望我们家的人都永远年轻,永远不死。
我也经常问我的爸爸和妈妈有些什么愿望?爸爸说:“我希望你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妈妈说:“我希望人可以不吃饭,但又可以活下去。”后来爸爸变了愿望,现在他的愿望是:让世界上所有的好人都变成最有能力的人。妈妈也变了愿望,她现在的愿望是:让世界上没有一个小偷,没有一个坏人。我的愿望是:让世界各地到处都是树、花、草。我还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希望我书架上的书都全部换成新的字书;第二个是,希望我们很有钱,想要什么东西就可以买到。
这本书是3年以前买的,那时我才上一年级,只认得很少的字,所以第一遍还是妈妈念给我听的呢! 《荒岛奇遇》读后感
———刘亦婷10岁时所写
1991年7月22日
今天,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一本有名的著作———《荒岛奇遇》。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黑沉沉的夜晚,在巨浪翻腾的茫茫大海之中,一只帆船被风暴抛上抛下,颠簸不定,风帆已经被吹破了,桅杆也断了,15位少年危在旦夕。船随时都会被大海吞没,船上的少年们奋力与风浪拼搏,终于被一个巨浪掀到了一个无名的荒岛沙滩上。船已经损坏了,但15个少年却安然无恙。从此,这群“鲁滨逊”式的少年漂流者,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过了两年“野人生活”。他们捉海龟、猎海豹、寻食粮、建屋洞、斗猛兽,绘制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最后,奇迹般地回到了亲人身边。
这15位少年都是切尔曼学校的学生,他们是13岁的杜尼凡·库洛斯和巴库思培,12岁的维布·威尔科、库斯·卡内特和沙毕斯。9岁的杰克斯和爱巴森、8岁的科斯塔和小多尔。这些都是英国人。14岁的少年戈顿是美国人,13岁的布里昂和9岁的弟弟杰克都是法国人。
杜尼凡是新西兰上层社会的有钱地主的儿子,人品高雅而且服饰漂亮,是同学公认的最优秀的学生。杜尼凡不但天资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恨不得出人头地的杜尼凡,一向不甘心居于人下。正是由于这种好胜心理,几年来一直在和布里昂竞争,在这次冒险中,布里昂的威信,更燃起了他的嫉妒之火,定要和布里昂争个高低。于是杜尼凡处处和布里昂作对,找他的麻烦,让他们这个15人的小集体发生了分裂,直到布里昂从美洲虎口里救出了杜尼凡,他才明白过来,布里昂完全是为大家好,根本不是为了出风头,不禁惭愧极了,和布里昂重归于好。
这本书教育我们,要互相团结,大公无私,勇于开拓,冒险,是本好读物。
这两篇文章一经对比就能看出,第一篇文章充满机智、童趣和想象力,我们能够感觉到,刘亦婷从这本童话中感受到的是快乐、有趣;而第二篇文章则开始 “玩深沉”了,不仅整个行文流水账一样平淡无奇,而且结尾那句“本书教育我们,要互相团结,大公无私,勇于开拓,冒险,是本好读物”,更是“画龙点睛” 的败笔。我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看到,刘亦婷在读这本小说时已经不快乐了,与其说她是在读,不如说她在完成作业;与其说她在写,不如说她在完成任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还是从刘亦婷继父的教育理念中找原因吧。《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写到: 爸爸认为,童话类书籍在婷儿的婴幼儿阶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丰富了她的想像力,培养了她基本的是非感,现在,它们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了。对婷儿来说,继续以童话为主读课外读物,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弊大于利。他准备向前跨一大步,从高起点切入,瞄准10年、20年后的需要,尽快给婷儿提供新的精神食粮。 爸爸十分有远见地提出:我们给婷儿提供的精神食粮,应当来自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优秀的西方文化,而且应当使二者的精华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婷儿塑造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内心世界。 请各位读者仔细看看上面这段话,请问大家,这不是拔苗助长是什么?
9岁的孩子算不算儿童?纵使这个孩子已经能够征服歌德巴赫猜想,但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她仍然是个孩子。
可是,这位家长却已经不把她当孩子了,扼杀了她读童话的爱好,开始勇攀高峰,研读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优秀的西方文化了。这跟卡尔威特的老爸一个路数,卡尔威特的老爸不就是让小卡尔在10岁之前就研读六七国语言,广泛研究数学,天文,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等等吗? 俄罗斯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凡事各有其序。勉强地过早成熟的儿童是精神上的畸形儿。”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在《童年宪章》中写道:“所有的儿童都不应受成人剥削,他们的心、脑和身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必须不受侵害。”儿童的世界一旦掺杂了成人的功利观念,孩子也就必然丧失人格的独立,完全异化成父母满足愿望的工具。
我们看到,正是在刘亦婷老爸的完美蓝图下,刘亦婷的童年时代可以说在9 岁的时候便提前结束了,童趣没了,童真也没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
可是,刘亦婷此时尽管只有9岁,可已经不被当作儿童看待了。家长要提早采摘果实了。所以我们看到,童真之外,刘亦婷的快乐也没有了。球王马拉多纳说过,如果没有快乐,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球星又有什么用?
可惜,刘亦婷的父母却没有这样的思维,他们那个时代人的思维,是根本不会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个体的,孩子某种程度上是被当作一部机器。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我们的孩子们先是被有计划地生育出来,然后被有计划地教育、培养、灌输,最后被送上一条条生产线。当这些计划出来的学生被送到市场经济的生产线,这才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龙啊凤啊,不过是一颗颗平淡无奇的螺丝钉。
再举一例,看看这位擅长计划的爸爸是怎么从9岁起扼杀刘亦婷的童真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写到:
本来,小孩子看书是只注意故事,从不看什么“前言”“后记”的,婷儿也一样,但是为了写读后感,婷儿也开始看起这些相对高深的文学评论来了。为了从数千字的评论中找到她要的内容,她不得不反复研读、筛选专家学者的文章,这不仅直接帮助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使她提前熟悉议论文的样式,更重要的是,对她发展理性思维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婷儿报考哈佛时写的那篇大作文,就是记叙文和读后感的混合体。
对比婷儿最早写的两篇读后感和小学写的最后两篇读后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婷儿的理性思维在迅速地走向成熟。
让一个9岁的孩子“不得不反复研读、筛选专家学者的文章”,而且冠冕堂皇的说,“这不仅直接帮助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使她提前熟悉议论文的样式。”我真的对这种教育方法反感之极。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富仁教授说: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现,我们现代的儿童不是懂事懂得太晚了,而是懂事懂得太早了;他们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心灵状态不是被破坏得太晚了,而是被破坏得太早了。”可以说,刘亦婷读大学前后文章作文越来越“做作”,跟她9岁时边遭遇的“灌输”有着直接的关系。
时光荏苒,一晃刘亦婷被“灌输”3年多时间了,我们再来看看她13岁上初二时写的文章:
细节与心理
1995年2月7日 星期二 多云
昨天,我看了《辛德勒的名单》这一部名片。
看了这部片子,我的感触很深。它第一次使我看到了纳粹们对犹太人的残酷,也感受到了辛德勒的人道主义行为的高尚。
我尤其佩服片中细节对人物的刻画作用。如最后,犹太人们把一个金戒指送给辛德勒做纪念时,要表达辛德勒的心情。导演没有安排华丽的言语和眼泪,而是辛德勒激动得发抖,使戒指掉进了土中,他忙趴在地上找,捡了几次才捡起来,一边抖,一边套在自己手上。
我从中得到一个启示:要表达某人心理,不必用那些陈词滥调来做不准确的描写。用语言,不如用一个细节、一个动作表达得真实而贴切。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第281页)
这篇日记虽然只有短短的250个字,但我们可以清晰地嗅出八股文的味道。
首先,给日记起标题已经是一个伟大发明了。可以说,这根本就不是日记,这是带主题的作文。它如同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把孩子的想象力牢牢地束缚住了。
这根本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学习,在受教育;这也不是在写日记,而是在用八股的形式应付差事。这样的观后感还要当作正面典型来炫耀,不知道会有多少可爱的儿童会被误导?
时光继续蹉跎,我们发现,那个可爱的小精灵变得越来越灵气全无,家长刻板的教育方法,催促早熟的灌输,以及学校里的沉重功课,将她的童年合力扼杀。布迪曼说过,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可是,刘亦婷的独立性在哪里?再回顾一下刘亦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对我的成长,我想父母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父母在我小时候还没有选择能力时,帮我考虑了比较好的“人生时刻表”,也帮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好决定。还有我性格的培养、世界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父母的熏陶。我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受到了爸爸妈妈的重要影响。
十七岁:灵气全无
进入高中的刘亦婷做了一件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哈佛女孩刘亦婷》写到:
高一开学快两个月的时候,婷儿做了一件让我们多少有些意外的事。她把以前只肯让老师看的日记本送到我们面前说:“你们不是想看我在学校里写的日记吗?我想通了,不应该拒绝爸爸妈妈的辅导。” 一个没有隐私的孩子,一个没有个人世界的孩子,一个连日记都要经过学校和老师的审阅,一个读到高中还需要家长辅导写日记的孩子,你能指望她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吗?
我们看到,此后刘亦婷的文章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与“做作”为伴,这个写作习惯竟然一直跟随她到了读哈佛的前夜。下面将引述刘亦婷申请哈佛时写的作文,我发现,此时的刘亦婷已经基本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说,刘亦婷的大脑已经完全被她爸爸、妈妈的意念所占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