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卧 松 编译 添加时间:2006-3-15
11:06:00
|
学前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绩的作用
有关学前教育对学习成绩影响的可靠结论需要进行纵向研究。但是,来自PISA和PIRLS依据学生自我报告的证据显示,学前教育与今后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并得到了TIMSS2003的数据和有关纵向研究的支持。
与此同时,儿童的社会经济背景影响着他们受益于学前教育的能力。在考虑了儿童的社会经济背景后,学前教育的净收益变小了,即接受学前教育与没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之间的差别减小了一半。
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重视那些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同时又不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学前教育方式。
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在教育体制中找到帮助处境不利儿童获得较好起点的学前教育方式。
教学时间和作业时间的增多并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简单办法
来自PISA、TIMSS、PIRLS的数据显示,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与平均学习成绩之间的统计关系较弱。(这并不令人吃惊,因为多个因素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化:例如,教师可能会给那些最需要做家庭作业的学生布置更多的作业,学得慢的学生做同样多的作业需要更多的时间。)
这提醒政策制定者,教与学的时间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没有明了、简单的关系。更多的教学时间并不一定带来学生更好的学习成绩。教与学的实际内容可能比教学时间更重要。
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者应该思考是否为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为实际的教学内容投入了足够的经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教与学的时间上。
在15岁学生学习时间较多的欧盟国家,政策制定者应该思考其他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否也较多,如果是这样,则可以考虑通过缩减教学时间来节省一些教育经费,并把这笔经费用于改善教学的实际内容。根据PISA2003的数据,希腊、意大利、拉脱维亚、爱尔兰和西班牙的15岁学生学习时间比其他欧盟国家长。
在既定经费条件下的改进余地
国家富裕程度,以及生均教育投入,与学生的PISA测评成绩之间的关系非常不确定。也就是说,国家相对不富裕,并不能作为学生平均成绩低的一个理由。这一情况给政策制定者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改进教育体制留出了很大空间。
政策改革能起作用
拉脱维亚和波兰的经验显示,改革教育体制可以使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无论是制度性改革,还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都很重要。
但是,拉脱维亚和波兰的例子比较特殊,因为这两个国家改革教育体制的起点很特别,即这两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原本都置根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因此,他们的经验可能并不十分适合其他国家。
二、学生背景特点与基本技能水平
学生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可以由教育体制来弥补
尽管PISA2003的结果证实,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会受教育政策,以及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措施影响,因而在不同国家影响程度有显著不同。在比利时、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和德国,学生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程度大于其他欧盟国家。
此外,PISA的数据并不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随着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影响程度的降低,学生平均成绩也降低。在一些从学生平均成绩来看最好的国家和地区(芬兰、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学生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程度最低。因此,不受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影响的教育结果平等,与教育的整体高质量并不冲突。在努力获得教育成果的整体高水平的同时,把结果公平也作为重点,是一个可行的政策选择。
政策建议:
比利时、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和德国的政策制定者和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对教育结构、制度和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育体制弥补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不利的能力。
(未完待续)
|
|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