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皇甫平“不畏浮云遮望眼”


       4月30日,在北京奥运倒计时100天的时候,皇甫平先生发表了大作“不畏浮云遮望眼”,反思西藏事件和爱国主义。对皇甫平先生,很多人都不陌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皇甫平先生发表了系列文章,为改革开放遇到的阻力扫除障碍。那些文章的巨大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对这篇“不畏浮云遮望眼”,实在不敢苟同

民族矛盾?
  
  开篇“圣火灼痛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即为整篇文章定了个基调,将三四月间一系列的“不平静”归结为两个民族之间的“不平静”。那两个民族呢?汉族和藏族。皇甫平先生忘记了在拉萨骚乱中无辜死亡的藏族同胞,也忘记了在骚乱中受到无辜冲击的回族同胞。估计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皇甫平先生应该能看到了有藏族干警牺牲的新闻。把骚乱归结为两个民族间的冲突,把少数分裂分子的行为不适当地扩大为整个藏族,是什么意思呢?

   “象征和平、团结的奥运圣火,想不到竟如此灼痛了中国汉藏两个民族、中西方两种文化”。这句话应该灼痛了参与“不平静”的海内外华人。至少我知道的是,加拿大渥太华集会的主要组织者就包括有汉族和回族同胞,而领头高唱爱国歌曲的就有彝族艺术家。这场系列“不平静”起源的性质不是民族矛盾,而是分裂与反分裂。连骚乱幕后指使的实权派人物----藏青会主席一直都声称的是追求独立,至于走中间道路的达赖的影响力已日渐衰微,没有能力控制整个局势了

      藏青会的主力出生在国外,接受的是完全的西方教育。多数成员从未到过西藏,对西藏的印象来源于父辈讲述的故事,他们与藏区的其他民族能有多少矛盾呢?都是道听途说。当年逃亡的藏人以贵族和僧侣为主,处于社会的上层,梦想恢复失去的权力和优越生活,是不难理解的。但他们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今的政策下,已经难以完全满足。都想做奴隶主,问题的关键是谁做奴隶?!他们指责我们的民族政策,指责藏人没有自由,请问,那个国家有国立的和免费的民族学校一直到民族大学?只有中国!那个国家给僧侣发工资?只有中国!那个国家的民族政策让昔日的奴隶成了国家领导人,只有中国!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热地。至于一些琐碎的指责,不值得批驳

     此次围绕“藏独”和奥运圣火境外传递产生的冲突,在西方不仅有现实的政治背景,而且有文化背景,并非皇甫平先生所讲的国内民族矛盾。回顾一下,此次支持藏独最主要的声音来自德国,奥运圣火传递遇到的最大阻力在法国和英国,连东欧的某些政治人物都变的不可理解,焦点全在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都做了陪衬。而美国一些人物的表态,不必很在意,属于选举语言

    欧洲有悠久的历史,不同民族之间曾经冲突不断,最后欧洲基本采取了按民族建国的模式。按民族建国,在欧洲民众中有着相当的认同。可以不知道西藏在那里,但知道西藏是个民族,理应支持独立建国——这就是欧洲一些人的理念。在此次火炬传递中,除了藏独,除了有经费的反华势力,一些对西藏一无所知的当地人也支持藏独,就可以说明问题

      欧洲的这种建国模式一度很有市场,曾对近代中国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孙中山先生早年革命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后期的实践中,孙中山先生意识到这种建国模式只能使国家四分五裂,任人宰割,所以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念。工农红军早年也曾提出过民族自决,但长征途中,经过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发现民族多样性并没有影响民族间相互和谐共处。如此多的人口,如此多的民族,如果实行民族自决,中国就将陷入到无休止的民族清洗和战乱之中!

      需要提及的是,中国这种多民族共处的模式并不是唯一的,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都是成功的例子。美国有多少个民族?恐怕没人说得清。加拿大有多少个民族?也没人说得清。这几个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远大于国内民族之间的差异。尽管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但并没有影响形成一个统一和强大的国家

      北美对印第安人实行的是保留地政策,划定一块区域,把单一的印第安民族迁入进去。除了经济上接济他们以外,实际是抛弃了,与现代文明隔绝。尽管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保留地依然没有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直到如今,加拿大有的保留地连饮水问题都解决不了

      就西藏而言,成立自治区的时候,自治区管辖的地区藏族只有一百多万,另外一百多万藏族人口都与其他民族混居在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一个民族要发展,在保留自己独有信仰和文化的同时,需要融入整个世界。笑星洛桑不是藏族吗?歌星韩红不是藏族吗?新出道的歌手阿兰不是藏族吗?才旦卓玛老师不是藏族吗?汉族中的上海话,福建话,广东话,海南话等,与官方语言普通话的差异何其大,风俗习惯与北方差异也很大,都没有见有什么特别的保护,也没有听到有人喊救救他们。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很容易陷入封闭

民族主义?
  
  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给后文批评爱国主义作铺垫,皇甫平先生将“不平静”的时间起始点定位3月30日。和最近的西方媒体一样,皇甫平先生选择性失明。事实是,三四月间的“不平静”,并不是从3月30日开始。3月10日,当藏独分子开始在国内集会时,同时在中国驻外使领馆抗议,翻墙爬到房顶,取下我们的国旗并狂喊,有的国家的警察及时采取了行动,而有的视而不见。海外华人和留学生起初是沉默的,但当西方媒体集体喋喋不休歪曲报道,某些西方政客肆意诋毁中国时,这些人再也无法沉默了。可以不相信国内的报道,但应该相信一些中外游客拍摄到的录像。三四月间的“不平静”发端于国外,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国外的华人首先看到了西方媒体的歪曲。在沉默了十天后,三月下旬,海外华人和留学生开始反击。海外华人,留学生与随后国内同胞系列活动的诉求点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反分裂,批歪曲和挺奥运,皇甫平先生切断时间点,颠倒了因果和先后关系

  “但我们未能清醒地意识到,世界各国人民、大众传媒、NGO(非政府组织),包括某些别有怀抱的政治势力也会借助奥运会,对我们国家的治理方式、处事习惯议论纷纷,并且期待我国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民主、人权、法治会有明显变化”。要说没有清醒意识到国外的干扰,那是太单纯了。这么多年来,一些势力总是抓住一些机会,表达对中国的不满。从领导人出访,考察团出国到慰问演出,甚至我们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也总有人说三道四,围追堵截。说没有意识到表演如此拙劣,接近事实
  
  “许多中国年轻人不能原谅西方一些媒体和NGO,因为它们对拉萨和其他藏族聚居区骚乱的事实真相,对汉藏之间丰富复杂的民族关系,做出了主观的剪裁和片面的解读”。从这里感觉到的是年轻人不够宽容,为了加强愧疚感,皇甫平先生罗列了我们七十年代对老外拍电影如何如何。姑且不论皇甫平先生所指的这些年轻人当时有没有出生,是否这种过错能够划给他们?作为一个严谨的文人,皇甫平先生大概忘记了那是什么年代,美苏争霸,世界以意识形态划分成敌我阵营。评价一件事,脱离了客观的历史背景,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荒谬的
  
  “在抗议西方文化霸权、抵御可能存在的政治图谋之时,我们也要反躬自问。奥运会与WTO一样,既帮助中国分享人类普世文明的红利,同时也体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要求,而非中国一己之意志”。普世价值观和普世文明的提法如今在国内很时髦,但同时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世界文明是多样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文明模式。一些精英所说的普世价值观,恐怕是强势价值观吧?!说白了,谁强大,听谁的。这是什么价值观!!!国与国之间是竞合关系,不是简单的追随关系或者仆从关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要求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满足。在合作中讲求仁义和道德,在竞争中讲求手段与谋略
  
  敌视西媒?
  
  我们的媒体上已经很少看到美帝国主义等类词汇。但直到今天,西方媒体描述中国最常见的字眼仍然是“共产中国”。我们在拥抱世界,淡化意识形态的时候,很多西方国家并没有忘记。这次反华大合唱中,各种势力缤纷出场,还不足以引起皇甫平们注意吗? 白崇僖先生的子女讲过一个故事,如果在外边打架了,白会先问谁动的手,如果自己的子女先动的手,白会教训子女。如果不是自己子女动的手,白会问有没有还手,没有还手,子女招致的教训更重
  
  “在多元的舆论环境中,新闻报道对各方意见的反映大体上还是均衡的”,这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皇甫平先生如果调查一下在西方国家生活的华人或者留学生,估计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就拿这次事件来看,海外华人和留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在新闻自由的西方世界,维护祖国统一和支持北京奥运的呼声所谓的主流媒体根本不报道。有的媒体借口没有事先通知,有的媒体借口人手少。甚至到现场的,采访和见报的都只是藏独的声音。北美一个中文网站的投票中,高达百分之七十的华人认为不能相信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除了财经资讯,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成见很深,基本是失真的。不是这次如此,而是一向如此,这次只不过是集体表演,并且给人抓了明显的把柄而已

  “一个奥运会在即的国家,不宜因为某些失实和恶意报道,导致民众对外国主流媒体的大规模敌视”。不知道皇甫平先生如何得出大规模敌视外国主流媒体的结论?皇甫平先生大概听说过Anti-CNN网,那是搜集资料最全的地方了。首页就写有不是抵制西方媒体,而是抵制歪曲报道。即使发现的歪曲报道,也是经过小心求证,附有证据和出处
  
  “加剧中西方文化隔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西方之间的资讯落差。我们要继续提高中国内部的资讯透明度,更要高度尊重中国人民的知情权”。 呵呵!这句话有意思!中西方文化隔阂的重要原因是中西方之间的资讯落差?因为皇甫平先生有意屏蔽了3月30日以前的“不平静”,也有意屏蔽了三月至今,生活在“资讯透明度高”的环境中的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的系列活动,所以将此次“不平静”和冲突归结为国内资讯不透明。又一次因果倒置,将西方媒体歪曲的报道看成是自己的罪过。不知道皇甫平先生有没有对比研究过歪曲的证据,如果将引用新华社有藏族警察牺牲的新闻歪曲成中国官方首次承认有藏人被打死,皇甫平先生还会认为是资讯落差吗? 国内是需要提高资讯透明度,也要提高知情权,但皇甫平先生推断的前提是错的
  
  “与此同时,不妨鼓励市场化媒体、NGO、网络“意见领袖”和广大网民都成为发言主体,鼓励他们对西藏问题和北京奥运会发表独立的报道和评论,可以发出与政府立场不完全一致的声音” 鼓励发出与政府立场不完全一致的声音是对的,但鼓励NGO等就欠妥。这次事件中主要的推手之一就是所谓的NGO无疆界记者组织,联合国都不大认为其是非政治组织。国际上很多非政府组织,并非是无政府的。美国的NED,德国的诺曼基金会都是。网络媒体在国内的崛起,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中国网络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力,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问题在那里?
  
  导致三四月间“不平静”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对外宣传上。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国人的感情受到了很大伤害,做了很多,很委屈,但不被理解,才招致一系列的“不平静”
  
  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存在很大偏差。宣传内容上,提到中国,用的就是天安门和古城墙及古老的历史。对于多数西方民众,不可能去了解中国的5000年历史的。就如我们去别的国家参观,对其历史性的东西大多都是不甚了了。国务院新闻办曾经讲过一个例子,由我们提供素材,交由不同的国家编篡有关中国的宣传册。美国人编篡的画册首页是美女,德国人编篡的画册首页是全黑的,就两个字—中国。德国人认为探讨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古国的话题,类似于哲学思考。这些年,我们的对外宣传上很少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次“不平静”和奥运是个契机,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西方民众很少知道我们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北美呆了几年,看到一个“洋人”,中文讲的很好,琢磨怎么引资开发中国西部,我都以为他是老外,当他告诉我,他是中国人,是维族,大家哈哈一笑。BBC曾经采访过一个在法国留学的维族女孩,惊异于她中文的流利,维族学生坚称自己是中国人,让BBC多少有些失望。我们制作了很多很好的介绍西藏历史的资料片,但只限于中文,没有其他语言版本,连香港有的媒体声称都是第一次看到
  
  我们的对外交流形式上,有些僵化。除了官方渠道,我们应该鼓励民间的文化交流大使。姚明,成龙,李连杰,章子怡等在西方国家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一些西方青年喜欢穿着有李小龙头像的T恤杉,觉得很酷,进而去了解中国文化。我们也可以聘请老外担任文化交流大使。法国一个记者在电视上讲,此次报道西藏事件,出于惯性,他没有采用我们的官方报道,引用的是藏独的资料,所以他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愤怒。但当他看到一个日本游客拍的视频,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犯错误了。面对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和一些明显的证据,我们没有罗列证据,大多只是生硬地声称对方在造谣或者诬蔑。同样的内容,不一样的讲解方式,效果差异很大。五一节,杭州湾大桥通车,国内媒体的报道强调距离的缩短和大桥本身的功用。如果用在对外交流上,印象是什么?美国发现频道的介绍就很容易引起西方民众的共鸣。它介绍的侧重点在设计者保护潮汐景观,保护地下天然气资源,驾驶安全等。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推广,事半功倍
  
  在对外交流的对象上,我们大多局限在华人圈中。所以不奇怪,这次爱国挺奥,除反华势力资助的个别华文媒体,海外的主要华文媒体都是热情报道。而参与活动的华人,不仅有留学生,还包括加入了所在国国籍的华人,来源地不仅有大陆来的,也包括香港来的同胞,台湾来的同胞,越南和马来西亚来的同胞等
  
  北京奥运,对外交流机会大大增加。皇甫平先生等精英们需要做的不是挑剔民众的爱国行为和以高姿态教化民众。三四月间,从国外到国内,遍及二十几个国家,近百场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平和的,有极端行为的只是极个别,何况事出有因。在面对西方媒体采访的时候,一些精英需要做的更不是对中国,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及华人大肆讨伐,显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任何时代,真正推动历史进程的是有骨气和血性的知识分子及大多数民众。一味迎合西方,并不会赢得西方的真正尊重
  
  三月至今的“不平静”,效果不是出来了吗? 西方媒体至少开始报道了。法国的主流电视台开始采访反对分裂和支持北京奥运的华人,美国的主流报纸开始采访支持奥运的留学生,加拿大的主流报纸破天荒地发表了华人支持奥运的文章,当地主流电视台也邀请反分裂挺奥运活动的组织者做节目,听听不同的声音
  
  在法国,留学生李桓用流利的法文,铁一样的事实,富有激情的演讲,征服了不少法国人。在加拿大,学者刘伯松先生,第三代华裔,撰写了大量文章,披露西藏事件真相。在美国,学者宋一郎先生,自己建立了网站,义务翻译来自中文媒体的信息。五年如一日,积累了上千篇,很受不懂中文的记者欢迎。利用知识消除鸿沟,而不是取悦西方,教化民众或者不适当地忏悔自己,这才是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