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家评建手记(一百五十三)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人物:刘谷雨(刘咏梅之子,12岁,属鼠)

2008年在家评建手记(一百五十三)

作者:

一凡《刘咏梅[email protected]

 

期:2008411

地点:长沙市金地社区

联系QQ359091935

联系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手机:13755025437

一凡《刘咏梅<[email protected]> 18:10:27

康有为

开放分类: 历史物、思想家、名、政治家、教育家

 

 目录

  概况

  生平

  思想

  康有为的赋税思想

  关于康有为的贡献

 

出生:咸丰五1858319 广东南海

逝世:民十六1927331 山东青岛

一凡《刘咏梅<[email protected]> 18:11:18

二、康有为宪法思想的局限性

首先 ,尽管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 ,但是 ,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份 ,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法合流思想的吸收。

 

保守主义的立宪观曾经在西方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康有为时代 ,保守主义的立宪思想却不能解决中国的危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矛盾都十分突出 ,同时存在着生存问题、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三重危机 ,康有为的立宪观最关注的则是生存危机 ,中国际上的地位问题。无论是设制度局也好、满汉等也好 ,都是富强兵的手段。即使康有为的变法能够成功 ,也只能解决中国危机的一部分 ,即生存问题。但是一方面 ,清政府的存在本身就一直受到合法性问题的挑。专制君主制作为一种传统的统治方式 ,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西方民主观念的引入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熟 ,渐进的、调和的保守主义改革思想遭受更为激烈而迅疾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挑 ,是满族官员十分担心丧失既得权力 ,数众多的汉族则不满于长期以来的民族不等。

 

,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恩格斯在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 ,非常深刻地指出 :“不成熟的理论 ,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虽然有康有为属于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但是迄今为止 ,几乎还没有确凿可信的史实足以证明 ,戊戌变法以前就存在着一个民族资产阶级上层。⒆ 实际上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来源于中国 1 9世纪转型期的特殊阶层 ,他们虽然反对专制体制 ,但是由于当时尚未形成独立的民族资本主义阶层 ,因而又不得不依附于专制体制中的开明官僚。正因为如此 ,改良派为推动立宪所采取的行动具有软弱性。戊戌变法以前 ,康有为为代表的立宪派投靠帝 ,而帝由于缺乏实力 ,随时准备与守旧派妥协 ,从而导致“新政”失败。戊戌变法之后 ,他们仍然寄希望于清政府内部的改革。辛亥革命之后 ,康有为又因主张帝制和复辟而不见容于新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阵营 ,始终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第三 ,康有为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器物”论的基础上 ,他还不能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封建的开明政治严格区分开来。就宪法的来源看 ,立宪主义包括立宪的价值学说和立宪的规范形式两方面 ,中宪法的价值尤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伴生。它是一个“新开端” ,反映的是新生的获得胜利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康有为的立宪理想则是从社会进化论出发 ,希望调君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 ,减缓新生力量对封建专制的冲击 ,维护旧体制。因此 ,康有为对宪法的理解是有内在矛盾的。一方面 ,他强调宪法是“维新之始” ;另一方面 ,又说宪法是传统的延 ,认为中国教礼俗即英国的不成宪法。 这实际上是混淆了两种传统 :民权传统君权传统 ,仅仅把它们统一在“法治主义”或者“宪法”的规范秩序当中。实际上 ,资产阶级宪法之不同于“古典”的 (希腊城邦或马共和时代 )的宪法 ,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所强调的宪法的精神不同。例如 ,激进的潘恩就十分强调宪法一词的政治意义 ,认为宪法不仅规范政府的组织形式 ,更是保护民权不受政府权力侵犯的立法。21 康有为虽然认识到民权的价值 ,但是在权利的实现与权力的效率之间发生冲突时 ,他就难免要为“效率”牺牲原则。例如 ,在光绪二十四二十八《答论议院书》中 ,康有为 :“君犹父也 ,民犹子也 ,中国之民皆如幼童婴孩 ,问一家之中 ,婴孩十数 ,不由父母专主之 ,而使幼童婴孩自主之 ,自学之 ,能成学否乎 ?必不能也。敬告足下一言 ,唯以君权治天下而已 ,若雷厉风行 ,而规模成 ,而成效著”。22 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康有为一直称赞西方的代议制 ,但是他主张设立的制度局、集意院、懋勤殿等都属于君主的智囊机构 ,而不是民选机构。不但如此 ,议院作为资产阶级家的权力机构 ,是作为封建君权的对立物而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的。然而 ,康有为和当时中国先进的思想家往往是从“通下情”的角度来认识作用的。这样一来 ,议院的设立并不否定封建君权 ,相反倒成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的有效机制。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宪政实践的诸多两难困境。

 

三、康有为立宪思想的来源

塞西尔认为 ,英国近代保守主义有三个主要来源 ,类的天生的守旧倾向、王主义和帝主义。撇开“类的天生的守旧倾向”不论 ,分析康有为的宪法思想发展可以发现 ,康有为的立宪思想主要来自两方面 :孔教传统与“同治情结”。

 

康有为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家学说到佛学、道学 ,再由佛、道之学到西学的曲折过程。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 ,康有为自幼即开始接受正统的家教育。 1 879 ,康有为结识张鼎华 (字延秋 ) ,这是康有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之后 ,他“舍弃据帖括之学” ,开始阅读“西近事汇编” ,并“薄游香港 ,览西宫室之环丽 ,道路之整洁 ,巡捕之严密 ,乃始知西有法度 ,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23 光绪八 (1 882 ) ,康有为自京应试返南海 ,“尽释故见”、开始“讲西学”。康有为这一时期所接触的西学 ,仍然以游记和历史为主 ,并没有使他放弃家正统观念 ,而是对传统教进行了“扬弃” ,做《新学伪经》和《孔子改制》。汤钧在评价近代经学在中国的地位时曾意味深长地指出 :“把封建经学进行改造 ,……冲荡了封建势力 ,促进了思想解放。……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中体’ ,也只能说要‘西用’ ;资产阶级由‘革政’到‘革命 ,也和家经学有关。经学的改造 ,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 ,而经学在近代中国还能起它‘改造’的作用 ,又说明它的传统影响还是很深。” 24

由于坚持教正统 ,康有为有意识地摒弃了盛行于近代西方家的某些民主观念。例如 ,他从中西文化渊源的不同出发 ,指出 :“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焉 :一曰势 ,一曰俗。二者既异 ,不能以中国之是非绳之也”。虽然他当时主要是为了批评“中国……秉礼而日弱。泰西……尊贤而能强” ,但终究认为“幸先圣之学 ,深入于 ,故时清议能维持之朝居矣。25 不然 ,由今之法 ,不能一

辛亥革命 ,他更痛心疾首地谴责 :“今之共和 ,非革清朝之命 ,实革孔子圣教之命 ,黄帝民族之命 ,故可惊可痛 ,莫此为甚也。窃惟方药不论补泻 ,惟在能起沉疴 ;政体不论君民 ,惟在足以立国。盖身有老少强弱之异 ,决无万应之单方 :国有历史风俗之殊 ,,难全从人而舍己。若误行之 ,可以死亡。今中国群医之误 ,几以共和之方杀中国 ,成效已毕见矣”。26又说 :万国礼教主无不跪 ,中国民不拜天 ,不奉耶、会 ,又不拜孔子 ,留此膝何为 ? 27 这和他后来“引孔入宪”的作法是一脉相承的。

 

康有为保守主义立宪思想的第二个来源是“同治情结” ,这是中国的王主义。在《七十赐寿谢恩折》(1 92 7 ) ,康有为 :“臣海滨鄙 ,质无底 ,虽十三世为士 ,非华腴 ,既四十岁而无闻……先帝……择臣于侧陋冗散之中 ,咨臣以变法自强之业 ,谕臣专折奏事 ,由是感激 ,竭尽愚忠。”28 此后 ,梁启超企图与革命党合作时 ,康有为强烈反对 ,指责梁启超辜负圣恩。康有为所主张的变法 ,仍然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 ,是一种自我“革政” ,并未上升到革命。如果说“制度局也罢 ,懋勤殿也罢 ,都是百维新时康有为借以寄身 ,借以参与到清中央政权中去指导变法的机构” ,29 那么在辛亥革命之后 ,帝制既已被推翻 ,他仍然坚持维护君主的利益 ,直至策动复辟 ,则充分表现出保守的一面。

最后 ,辛亥革命以后政权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也使康有为对共和制丧失信心。辛亥革命之后 ,阀混、各派轮流执政 ,康有为曾感慨千地说 :“吾用法责任内阁之制 ,则总统、总理相争轧 ,黎宋卿、冯华甫、徐菊之与段祺瑞 ,至于之战湖南。甚至于事二十一条与本为争具 ,前几亡 ,后起争裂 ,幸而德败美胜 ,本解约 ,否则中国亡之久矣。此法共和制之不可行也。瑞士七总裁制广东行之 ,岑、伍、孙、唐争祸至今 ,瑞制又不可行矣。……十二来号称共和 ,而实共争、共乱、共杀 ,以召共管而已”。30 因此 ,他认为民是以“秦始皇专制之戮 ,而冒称共和 ,……。”31 本来就对君主制存有怀旧之心的康有为 ,经过辛亥革命后十几的政治现实 ,再次对民主共和制失去信心 ,转而支持复辟帝制 ,反对当时的民主共和。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深刻地指出 :“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 ,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32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举宪法的旗帜对封建专制进行质疑和挑的学者和改革家。虽然他的改革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作为近代中国宪法思想启蒙的第一。正如卡西勒在评价欧洲的思想启蒙时认识到 ,从历史上看 ,尽管启蒙哲学热衷于进步 ,并力图粉碎旧法律的框架 ,建立新的生观 ,然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却是屡屡返回那些哲学的老问题上去。33 这种一方面和近古和现存的秩序作斗争 ,但另一方面又不断回到古代思潮和问题上去的两重性同样可以用来理解康有为在宪法问题上的局限性和进步性。进一步来看 ,康有为试图结合家思想传统和西方立宪主义的努力虽然成为一幕“悲剧性的历史” ,但是作为一种方法 ,移植和借鉴外的法学经验 ,并兼顾本国国情的思路 ,却被后来的学者所继承 ,直到撒夫似的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资料:

 1.同书》--康有为 http://kangyouwei.memsky.com

 2.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429/node4432/node70711/node70715/node70723/userobject1ai53910.html

 3.http://210.34.4.20/library/history/newpage19.htm#康有为

 

 

贡献者(共23名):

痕♀煦、乐羽风、wenxuan001、我一天容易吗、anyaohuiSmile树、checkfromwepass、晟子1212维清1、夏季IImemsky、飘雪飞璇、 陕西愣娃聪明咧、 高楼居士、xztlsy广州阿华田、wanmengsuintel_cnlihuanci  更多>>

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缚鸡弄丸、中山学、卫礼贤、盛宣怀、张弼士、颐和园、新学、反本溯源、331、中山、萧娴、319、广乐钧天、南海区、梁启超、慈禧太后、康有为故居、书法、乐清、爱新觉·溥仪、佛山、梁启勋、法学、画、孙中山、九谭嗣同、楷书 更多>> 

关于本词条评论(共15条):查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