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刊于《上海译报》2002年10月10日)
在日本,向来被人称为“象牙之塔”的大学现在也开始青睐“校园创业”了。日本大学的“校园创业”,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学校本身发挥自己的人力和智力优势创办企业,利用企业创收来补充本校科研经费的不足。还有一种是学校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来积极扶植、支持教师或学生创业,或拿出部分办学资金投资师生创办的企业,或挖掘提供校友关系网资源,或建立创业孵化设施等,来为“校园创业”推波助澜。再有一种就是学校与所在地区的企业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学校创办企业开辟财源
“我们现在已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即如果不积极利用大学本身所拥有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开辟新的财源的话就无法生存下去。”日本芝浦工业大学理事长石川洋美深有体会地说。石川理事长现在既是这所大学的经营责任人,又是一家名叫SITech的风险企业的总裁。
SITech公司是由芝浦工业大学与该校的校友会等单位联合建立的,创建于1998年,主要经营的业务是向社会企业派遣技术顾问和提供技术咨询。这家公司现在已拥有可向社会派遣的技术专家140人,都是该校的历届毕业生。这家公司通过有效利用大学所拥有的这项资源,创业至今不过几年,年营业额已达9亿日元。
芝浦工业大学创办这样一家企业,源于“要建立一个不依靠学费收入而能确保学校科研开支的体制”的设想。
在泡沫经济崩溃的90年代初期,该大学曾陷入深刻的财政危机,不得不重新审视学校一直以来的收益结构。学校“财政计划委员会”在讨论各种对策时提出,大学是否也该涉足教育以外的事业?经过几年的准备之后,他们终于创办了这家去取名为SITech的企业。为使公司尽早步入正轨,担任公司总裁的石川理事长亲自外出跑业务,找客户。结果,头一年就有了盈利,现在公司已成了支持大学科研活动的重要经济后援者。
“我们设想,到将来,学校每年大约2亿日元基础研究经费都由SITech公司来提供。为此就需要我们比以前更加努力,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石川理事长说。
眼下,日本类似芝浦工业大学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涉足经营,并创造出可观经济效益的大学正在不断增加。据日本经济新闻社的一项调查表明,由大学教师参与创建的风险企业数2000年是45家,2001年增加到116家。日本文部省承认的TLO(高校技术转让机构)数量也从2000年的17家增加到2001年到26家。
有关人士分析,日本大学参与企业创建日益活跃的背景在于,随着社会生育率的下降,大学生源正在不断减少,许多大学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长开始认识到,必须充分利用大学各种资源参与经营,增加与社会的接触面才有出路。
建立支持师生创业扶植机制
一些大学不仅学校创办企业,还积极扶植本校师生创业。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山田修教授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几年前,他思忖着要创办一家专门从事新材料开发的企业,将自己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化作社会财富。
他说:“大学将来要成为新兴产业的诞生地,这方面,教授必须首先做出榜样来。”基于这样的想法,山田修教授执意不要来自校外企业的任何资助,而只希望学校能够给予投资。他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说服学校的领导。最后,校方终于认识到,即使山田修教授的公司经营不顺利,投下的资金不能回收,只要山田先生能将他的经验教给学生,就是最大的回报。于是在公司1000万日元的注册资金中校方投资了490万日元。这所大学也就此开始考虑建立支持师生创办企业的扶植机制,并专门建立了“创业扶植委员会”,使得支持师生创业的工作步入正规化轨道。
这个由学校教授和大阪商工会议所负责人等组成的“创业扶植委员会”主要负责投资审查工作。准备创业并申请学校出资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在委员面前陈述自己的创业计划,听取各种建议及他们对将来发展方向的判断。
大阪产业大学在为山田修教授创办的企业投资数百万日元之后,又为两家学生创办的风险企业出资了几百万日元。这所学校的产业研究所负责人武内清利说:“学校不断扶植师生创业的结果,无形中在全校师生间培养起一种创业家的精神。”
利用校友关系资源支持师生创业
在日本高校中,除了像大阪产业大学那样建立鼓励、支持师生创业机制之外,有的是通过为创业者提供人际关系网络来支持师生创业的。
东京电机大学建立了一个大约有100名历届毕业生加入的“东京电机大学经营同友会”。这所创建于1907的老牌大学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素有“工程师摇篮”的美誉,东京近郊有不少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同友会”的工作就是牵线搭桥,让这些校友为后起的创业者传授他们的经营知识和经验。
该校信息环境系的滨田晴夫教授1999年创办的从事音响设备制造的Die Magic公司就是一个利用校友关系网拓展市场并取得具体成果的例子。
Die Magic公司采用一种先进的音响技术开发出独特的立体声音箱。这种立体声音箱两台就可产生普通音箱5台到6台的音响效果。为此这家公司一直在寻找能以OEM方式批量生产他们开发的产品的厂家。
在“同友会”组织的一次见面会上,当滨田教授说起自己的设想时,一个在一家大型音响设备制造公司担任董事的校友当即表示,可以将这一情况介绍给自己公司的技术主管和营销主管。随后他们的合作便顺顺当当地开展起来了,估计不久就可以签下OEM的合约。
现在,这个“同友会”每月都要分专业开展一次聚会活动,利用校友资源为校内风险企业服务。
“随着在校友帮助下业务成功的教授和学生的增加,学校的品牌形象也在不断提升,而校友们也从中受到裨益,并在新的领域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网。”“同友会”产官学交流中心负责人竹内精一对今后“同友会”的活动充满着热切的期待。
创业孵化设施为师生创业创造条件
在大学创业热潮中,还有部分学校是通过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创业孵化设施,即以极便宜的价钱出租商务用房来支持本校师生创办企业的。
日本早稻田大学在“研究开发中心”一角,专门辟出一批房源,用来租给学校的创业人士。总共43间房屋,如学生创业者租赁一间12·6平方米的房间,月租金为2万日元,最长租期为两年。现在包括毕业生在内已有16名创业人士入住这样的廉租“商务楼”。
这种创业孵化设施的特点在于,学校请来自校外的企业经营顾问和风险企业投资者等常驻“商务楼”,免费为入住的创业人士提供商务咨询。
负责创业孵化设施运作的该校教务部信息企画课池田泉先生说:“学生创业,即使你有再好的点子,再完美的事业设想,缺乏实际社会经验总归是其创业的‘瓶颈’。所以我们觉得,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立业’,建立起经验丰富专家的支援体制十分必要。”
政治学专业研究生高本治明创办了一家网络风险企业MyPost Japan,他入住学校提供的廉租“商务楼”后,便一面接受专家的指导,一面把自己的业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当年他是在一位在IT业界有创业经验的朋友的鼓动下,以共同投资的形式创建公司的。一开始他打算在移动电话领域发展业务,但他的计划在好多家移动电话公司碰壁,谁都不愿承认他制作的网站。高本治明不得不重新考虑他的业务发展方向。就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了常驻“商务楼”经营顾问专家的指点,建议他在经营有关宠物的网站上尝试发展业务。他开设的面向宠物爱好者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就是其按照专家建议重新起步的结果。“我们的网站采用会员制的方式,为加入会员的宠物爱好者提供有关宠物的驯养、交配、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信息,企业因此建立了稳固的收益基础。”高本治明对自己事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早稻田大学已提出今后3年将培育出100家风险企业的目标。“学校力图通过鼓励创新的举措向社会表明,早稻田大学传统的‘在野精神’、‘进取精神’至今仍在延续。”上面提到的该校教务部池田泉先生说。
与地方企业合作共谋发展
还有一些大学是采用主动与学校所在地的中小企业建立协作关系的办法,来介入社会经营活动,实现学校科研的社会效益,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如日本岩手大学专门建立“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与学校所在地区企业进行交流。去年,该中心与当地的“矿友产业公司”合作,开发出一种用来撒在冻结路面上的融雪、防滑制剂,并已投入商品化生产。矿友产业公司原是一家专业从事施工炸药、石油制品销售的企业,90年代末期,这家公司开始考虑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最后想出一个利用当地出产的一种天然石料生产融雪、防滑制剂的主意。但限于技术条件无法证明这样的防滑剂的实际效果如何,产品化进程就此搁浅。最后,这家公司的老总亲自到岩手大学的“地域共同研究中心”求助,得到该大学工学部教师的支持,通过反复实验积累数据,说明利用这种石料生产的融雪、防滑制剂的效果是明显的,并提出了建立面向周边地区销售网络的建议。
自从1993年岩手大学建立“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以来,像这样的合作研究项目已达530个。尽管目前日本已有61所国立或公立大学建立了类似的“研究中心”,但岩手大学无疑是做得最出色的。该校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主任崛江浩说:“对于当地企业的上门咨询,不管是多么琐碎的事情,我们都认真对待,这样便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合作的项目也随之增加。而带来的结果是,我校研究人员的科研更富实践性,研究的课题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日本教育界将岩手大学的做法看成是地方大学生存发展的一个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