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环境保护部第一次部务会议上指出,从总体上说,我们这支干部队伍是好的。但是,一些同志还存在懒散自由、不思进取的倾向,要权力、不要责任,要利益、不要义务。我们要以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能干事的人以舞台、干成事的人以荣誉、不干事的人以危机。品读这番话,可谓语重心长、意义深远。
“机会”,抑或称之为“机遇”;“危机”,抑或称之为“危险”。其实,“机会”和“危机”在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共生共存的。人生是漫长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在这个漫长的人生里,总是会遇到许多机会(机遇)和危机。那么机会(机遇)和危机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的简单,其实则不然。就像生与死这完全处于两个极端的词。其中包含的含义绝对是相差甚远。但是他们真正的差别却只是一个十分微小的环节。就像死人与活人他们的差别,只在与那小小的一口气。同样的,机会(机遇)与危机也是具有相同的性质。如果是一个机遇被你碰到了,也许只因为中间一个小小的环节发生了变故,这个机遇也许就成为了你的危机。至于危机呢,也许你只要处理好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这个危机就有可能转化成一个属于你的机遇……
对于公务员和领导干部而言,在个人的政治生涯中,既有唾手可得的机遇,也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险;既有荣升晋职的机会,也有降级离职的危机。关键是看如何去把握。常言道,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只要有对党和国家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并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那么机会、舞台、荣誉便会不期而至。相反,如果殚精竭虑地去谋和求,缺乏一种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即使抓住了一两次的机会,终究是会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的,等待着的可能是更大的危险和危机。所以,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首先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但为人民幸福所苦;其次要保持一颗进取心,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心想着人民的疾苦,情系着人民的利益;再次要保持一颗防危心,即要有一种危机意识,要努力避免一些细节上的错误,始终记住“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教训,坚决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有本书上写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眼高手低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对于组织上而言,要努力创造和营造一种平等干事、公开公平公正选拔任用干部的良好氛围,既让那些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老实人有机会、不吃亏;更要让那些善于钻营、不思进取的投机者有危机、不得逞。要规范、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制度和机制,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有激情、干成事”的干部选拔上来,树立起良好的用人导向。
有人也许会说,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太难了。是的,“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能干事的人以舞台、干成事的人以荣誉、不干事的人以危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的确很难。这里的关键是要让制度“硬”起来,“戒尺”严起来,从制度入手,从机制着力,逐步建立以制度选人的机制,防止和克服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善于推进历史性转变的优秀干部选进各级领导班子,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从组织上、机制上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同时,对公务员队伍的管理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制度规范,从而使不负责任的领导干部产生危机感、紧迫感,让有激情的领导干部,萌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执着追求、开拓创新、负重奋进的精神状态。纠正部分基层干部认为选拔任用干部是“重上不重下,重内不重外”的认识,在基层干部中形成“只要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机会”的共识,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带头身体力行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本领用到促进发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
新闻链接:
周生贤: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 给不干事的人以危机
“机会”,抑或称之为“机遇”;“危机”,抑或称之为“危险”。其实,“机会”和“危机”在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共生共存的。人生是漫长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在这个漫长的人生里,总是会遇到许多机会(机遇)和危机。那么机会(机遇)和危机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的简单,其实则不然。就像生与死这完全处于两个极端的词。其中包含的含义绝对是相差甚远。但是他们真正的差别却只是一个十分微小的环节。就像死人与活人他们的差别,只在与那小小的一口气。同样的,机会(机遇)与危机也是具有相同的性质。如果是一个机遇被你碰到了,也许只因为中间一个小小的环节发生了变故,这个机遇也许就成为了你的危机。至于危机呢,也许你只要处理好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这个危机就有可能转化成一个属于你的机遇……
对于公务员和领导干部而言,在个人的政治生涯中,既有唾手可得的机遇,也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险;既有荣升晋职的机会,也有降级离职的危机。关键是看如何去把握。常言道,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只要有对党和国家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并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那么机会、舞台、荣誉便会不期而至。相反,如果殚精竭虑地去谋和求,缺乏一种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即使抓住了一两次的机会,终究是会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的,等待着的可能是更大的危险和危机。所以,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首先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但为人民幸福所苦;其次要保持一颗进取心,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心想着人民的疾苦,情系着人民的利益;再次要保持一颗防危心,即要有一种危机意识,要努力避免一些细节上的错误,始终记住“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教训,坚决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有本书上写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眼高手低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对于组织上而言,要努力创造和营造一种平等干事、公开公平公正选拔任用干部的良好氛围,既让那些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老实人有机会、不吃亏;更要让那些善于钻营、不思进取的投机者有危机、不得逞。要规范、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制度和机制,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有激情、干成事”的干部选拔上来,树立起良好的用人导向。
有人也许会说,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太难了。是的,“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能干事的人以舞台、干成事的人以荣誉、不干事的人以危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的确很难。这里的关键是要让制度“硬”起来,“戒尺”严起来,从制度入手,从机制着力,逐步建立以制度选人的机制,防止和克服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善于推进历史性转变的优秀干部选进各级领导班子,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从组织上、机制上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同时,对公务员队伍的管理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制度规范,从而使不负责任的领导干部产生危机感、紧迫感,让有激情的领导干部,萌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执着追求、开拓创新、负重奋进的精神状态。纠正部分基层干部认为选拔任用干部是“重上不重下,重内不重外”的认识,在基层干部中形成“只要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机会”的共识,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带头身体力行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本领用到促进发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
新闻链接:
周生贤: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 给不干事的人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