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综合指数开盘3538.92点,最高3658.05点,最低3523.03点,收盘3656.84点,上涨77.69点,涨幅2.17%,成交1088.17亿元;深圳成份指数开盘12817.10点,最高13322.64点,最低12769.47点,收盘13317.53点,上涨338.34点,涨幅2.61%,成交450.34亿元。
周四全天深沪大盘震荡上行,尾市更是放量上扬。但全天整体显出缩量上攻态势。市场个股表现活跃,板块轮动。但权重股中,尤其是银行股板块整体仍维持震荡偏弱格局,部分制约了指数和人气,市场成交量有所减少,显示观望心态浓厚。
今日市场热点主要集中在煤炭股、通信股、迪斯尼概念股、科技股等。早盘以潞安环能、西山煤电、金牛能源为首的煤炭板块涨幅超过了4.5%,基本全线飘红,以海虹控股为首的网络信息、以中国联通、大唐高鸿、中兴通讯为首的3G概念股,以中国软件为首的软件开发,以力诺太阳为首的新能源板块涨幅均在2%以上,此外,电子信息、钢铁、石油、生物制药、农业、军工板块走势亦相对活跃,是盘中主要做多力量,而纺织机械、地产、金融、造纸、环保等板块走势欠佳。
从今日消息来看,在宏达股份(600331)两股东开"大小非"违规减持先河之后,作为开开实业的股东,中国石化(600028)(600028.SH)上海石油零售分公司自4月21日至5月7日通过竞价交易系统累计减持377.69万股开开实业,占开开实业总股本的1.55%,违反《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的相关规定。就在昨天,中国证监会表示将对"大小非违规第一例"减持宏达股份(600331)的两股东进行立案稽查。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大小非违规减持消息见诸报端,市场主体变现之心坚决!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股指此时在6000点高位,市场会发生什么?腰斩后的市场依然义无反顾减持,只能说明上市公司严重不看好后市!虽然政府要提高减持成本,但是这能解决根本问题么?
屡禁不止的违规现象提醒我们,虽然管理层力图救市,力图保住救市成果,但在利益驱动下,大小非仍会象洪水猛兽一般放出来的。我们的头脑要清醒,要认识到市场的主要矛盾所在,不要认为是在大牛市。我看市场的反弹高度将来相当一段时间要受制于大小非减持的力度。所以对市场不要抱太多幻想,盈利走人,短线思维。不可恋战。虽然从整体上看,目前的调整仍处在技术性的合理范围内,只要政策导向不变,后市整理充分后,重拾升势将指日可待。但反弹行情到3750点,却已经过了最好的、最易获利的一段时光,以后要谨慎操作了。
接下来几天,关注那些仍没有充分反弹的补涨股,是最安全的策略;其次关注奥运、新能源、资源股。
附:叶檀:管理层对大小非减持危害认识不清
证监会小心翼翼地在政策纠偏与市场化之间找中间道路,但有关人士认为大小非减持问题不严重的判断,说明他们欠缺对于金融理论的基本认识。
大小非的风险被过分夸大的理由来自于臆想。看待"大小非"问题,不一定要从"减持"的角度切入,客观地描述,应该是大小非的"解禁",而解禁和减持还有距离较大的一步,即非流通状态、限售状态变为流通状态、可售状态。去年以来,大小非仅减持了理论解禁可售股票的30%,而且"不光有卖出的,还有买入的,所以解禁不等于减持"。
恕我直言,这种认识在概念上是混淆的,在金融学上是站不住脚的,作为管理层拥有这样的想法则是危险的。
不止管理层的某些官员有这种想法,一些券商研究机构早就发布了类似的理论。去年底,银河证券研究报告就认为,市场高估了非流通股解禁的负面影响,未来8个月新增减持压力最多3000亿元,远远小于超万亿的非流通股解禁总市值。另根据中信证券(600030)的测算,在2007年总共有1000多亿股的大小非解禁,其市值相当于两万多亿,但事实上,减持压力远小于理论统计。
主要原因是,占大小非70%左右的国有股不会大规模减持:一是因为要国有股东保持控股地位;二是国资委和证监会出台了限制举措。根据去年7月实行的 《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国有参股股东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在一年内累计净转让股份比例达到或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5%的,应将转让方案逐级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后实施。今年4月20日,证监会在其网站上正式对外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股东解禁限售存量股进行了明确规定,即预计未来1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三是股东不以拿到现金为目的,减持并非必然选择。
这些都是大小非减持有可能不像想象中那么猛烈的理由,但不是大小非对市场危害不大的根据。
金融学讲的是风险与收益,讲的是预期。以大小非减持而言,不管大小非持有者是否有减持的意愿,减持的预期与权利是一直存在的,大小非股东没有必要为股市稳定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只要接近财富最大化预期,大小非股东就会套现手中的股份。目前,已经有上市公司高管不惜辞职套现的案例发生。
对于普通流通股股东而言,大小非就是会随时降临的巨大风险,上市公司价格将随时因此预期发生折价。
有案例为证。4月28日,工商银行(601398)28.85亿股的A股限售股上市流通,占A股总股本的0.86%,这不是股改所形成的大小非,而是2006年10月首发A股时向战略投资者的定向配售部分,也就是股改后形成的增量问题。工行限售股股东包括23家机构投资者,与3.12元首发价相比,到限售股解禁时,已经获100%的收益。受到解禁消息影响,工行股价当时下跌2%。同时,受工行与中信银行(601998)限售股解禁影响,带累银行股整体下挫1.35%。
由此,我们不得不正视除了影响预期之外,大小非与股改后形成的增量限售股的另一个根本性难题--扰乱A股估值体系。
根据持股成本的不同,A股市场有三重估值体系,一是A股普通股东的估值体系;二是H股股东的估值体系;三是大小非持有者的估值体系。由于持股成本迥异,三个估值体系的价值中枢一个比一个低。如2000年4月,中石油H股发行价仅为1.27港元,7年半后在A股市场发行,发行价16.70元人民币。大小非成本同样如此,紫金矿业(601899)董事长陈景河以每股0.1元受让金山贸易的紫金矿业(601899)600万股。按股权成本和紫金矿业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陈景河身家超过14亿元,溢价近200倍。这两个极端案例说明的是价值体系的天壤之别。
可见,大小非减持具有三重风险:一是困扰市场预期;二是扰乱A股估值体系;三是产生源源不断、越来越严重的制度性输送弊端。不论哪种风险,都是资本市场不可承受之重,有关部门岂能因为减持者没有完全减持,而忽视大小非的风险?一旦资本市场下挫,大小非低成本套现冲动勃发,难道要到那时管理层才来表现对资本市场的呵护?目前严肃大小非减持信息透明度,规范限售股减持,才是未雨绸缪,呵护市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