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太湖富营养与海洋缺氧


太湖蓝藻事件大家一定知道。

由于富含有机质和磷的生活污水大量倾入,太湖水质变得对蓝藻生长非常有利。蓝藻们欢呼雀跃尽情繁殖,导致太湖变成了绿油油的蓝藻天堂,但是却苦了以太湖做为水源的人们。因此,人们说太湖爆发了蓝藻危机,出了环境事件。

如果蓝藻会说话并且有思想,它们一定会反对人类的说法。可见,人的说法只是人的说法,事实就是那么个事实,是好事还是坏事,全看是针对什么目的来说的。

 

前两天我看到另一个新闻,说海洋学家发现某大洋某海域由于气候变化而缺养,这有可能导致这些海域大量的需养水生物面临灭顶之灾,进而引发海洋食物链的变化。海洋学家由此呼吁人们重视环境问题。

 

把太湖蓝藻和海洋缺氧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事件,究其事实部分是完全不同的。“太湖蓝藻”问题是富营养化,是有利于生物的生长;而后者是贫营养化,是不利于生物的繁殖的。但是,如此截然相反的事实,人类却赋予相同的价值判断——坏事。

如果湖水的富营养化同时导致一些可供人类食用的鱼类的大量生长,爱吃鱼的人就不会赞同把太湖富营养化评价为“坏事”了;如果是那片海域富营养化,人类就不会说这是坏事了。所以说,好和坏,是对人来说的,而人是分你我的,是各有主见的。

为什么会如此?这就是休谟法则,说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无关。

 

如果有人对休谟的哲学反感。我就讲一点大家可能不反感的话。

我们所熟知的哲学讲,凡事要一分为二,这就是针对“价值判断”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事实判断说的。事情就那么一件事情,它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物理化学属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但是,要评价这个确定的事实存在对评价者来说的好还是不好,就不能只看到其一面,它一定有另一面,这就是“一分为二”。

“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一个讲一分为二的哲学故事。塞翁的马匹走失了,这是一个事实,没有人可以说它没有走失,但是“失马”算是好事(福)还是坏事(祸)?塞翁和大家的看法不同,塞翁就说“焉知非福”。后来塞翁得到了这匹马,乡邻说失而复得是好事,但是塞翁又说“焉知非祸”。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当中举了一个“雨水”的古代典故:“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他人议其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滋生万物。黎民喜其润泽,行者恶其泥泞;秋月如珪,佳人乐其观赏,尽享天伦,盗贼恶其光泽。天地之大,尚不能如其人愿,何况臣乎?臣如羔羊美酒,难调众人之口……太宗曰:卿言极善,朕当识之”。这个故事也是讲价值判断的“一分为二”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80)。

连古人都懂得的价值判断要一分为二的道理,现在的很多人反而不懂得,陷入客观价值论不能自拔了。

 

一分为二仅仅适于价值判断领域。不仅仅是说对一个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人们表现为左右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念,对于同一个判断者来说也是如此,即不仅仅要看到事物的“好”的一面,还要看到其“坏”的一面。总而言之,客观事物是“价值中性”的,或者说,价值不是客观事物的自身属性。

一分为二的认识论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常常和“一分为二”相并行使用的常用语“片面”“全面”二词却是大有问题的。

就事实判断来说,“片面”的指责是要求人们要“全面”。但是对于任一个事件来说,其中包含的信息量都是无穷大的,都是不可穷尽的,因此无法做到“全面”,只能“以偏概全”,讲出主要的特点已经算是接近真相了,“概”地对不对,只能依靠不断深化的认识去完善了。

盲人摸象的寓言也是妇孺皆知,这出自《大般涅盘经》:“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这个故事是嘲笑以偏概全的,现在看来要算是歧视残疾人了。但是明眼人就可以完整地描述“大象”了?你同时说出大象“如芦菔根”、“如箕”、“如石”、“如杵”、“如木臼”、“如床”、“如瓮”、“如绳”就算是大象了吗?还有象毛呢?你再用女士们使用的皮肤检查仪看看象皮的毛孔,杀头大象看看它的五俯六脏,再用现代的基因技术分析一番基因排序……。信息不可穷尽,你能说得“全”,所谓“全”还不都是以偏概全?不是五十步笑百步?你总会发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实,这就是人的认识的渐进性。

再比如对药物(人药兽药农药)的作用,我们也都是很多年后才发现一些药物的副作用的,而有些甚至已经长久作用影响到了人类的遗传。

所以,在事实判断方面要做到“不片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若将“片面”二字用在价值判断方面,就不是“不可能”的问题,而是“不必要”的问题了。价值判断是个人的,没有人要求你与他人同一(尽管从众心态是一个心理学规律),也没有人可以标榜自己的好恶就是道德标准(要说标准,就是也可以不断改变的法律)。

每一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认识水平来评价一件事物的好或者坏的,当他说“好”的时候,无非是表明对其自身“有利”,反之就是对其自身“不利”,除此之外再无其它事实部分可以与之对应了。对其不利,不等于对他人不利,就像太湖富营养化对太湖周边的人这种动物不利,但是却对生活在太湖里的藻类极其有利一样。

哲学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概念也是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基础,经济学不可能独立于哲学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理论,更不能抛弃价值理论而存在。抛弃价值理论,或者搞一套和哲学相独立的价值理论(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是注定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