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问题的一些谬论
关键词:灾后重建 劳动的权利 自力更生 心理干预
汶川地震过去了半个多月,持续的媒体狂轰滥炸与社会各界名流的广泛关注,关注如同阳光,正在使得灾区的一切袒露在聚光灯下,没有任何细节可以在阴影中躲避——灾区正在承受地震之后的新一轮震撼。
审计署派驻了300名审计人员去审计关于救灾物资的侵占问题。虽然如此,但水至清则无鱼,毕竟很难让人相信那些虚假与不道德的成分就会消亡。这就更让我们对这种“特殊待遇”是否干净与持久的问题。
在外界的持续资助下,媒体勾勒了灾民现在的生活状态:一户一座帐篷,有冲凉房,人家的临时房可以住3-5年的,只要永久性的住房没盖好,就可以在里面住,关键是不用付房租呀,不用工作,还有自己的营养师进行食物科学调配,有心理咨询师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干预,还有吃喝也不用花钱,治疗看病都不需要花钱。那些在大城市里都是极为奢侈的消费,另外衣服也不用自己洗,垃圾也不用自己收拾,每个月还有600元的生活补助,一共补助三个月呢。
这种生活状态足以让很多没有受灾的幸运者都羡慕,更不要说这些一直生活在穷乡僻壤中的百姓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外的幸福吗?
在灾后重建的事情上,高考为灾区学生提供延期考试、顶级学府提高录取名额,甚至为灾区孩子提供专有名额与学费全免等政策。外地的爱心医院聘用灾区人去工作,先行支付薪金,而且所有生活用品都由同事无偿捐献。
——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吗?
举全国之力对灾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这在短期内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媒体与公众的某些过分关注已经对灾民造成了困扰。
中国人是很注重孝道的,即使如此,面对至亲的家人,都是“久病床前无孝子”。
让灾民长期接受大家的慰籍,甚至比对待亲人还要尽心尽力,虽然至情至理,却难以成为现实。即使勉强成为事实,这显然也成为难以维系的东西;即使得以继续,怕也不能排除一定的功利需求;即使没有什么功利色彩,难道对灾民的心理健康矫正就是正面的吗?
尽管如此,但当我们以为对受灾的人持续关注就是最大的关怀?认为最大的人道主义就是让他们不劳而获、就是衣食无忧的时候?我们是否陷入了一种误区?是否在客观上让他们成为了一种特别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活标本?这是人道还是残酷?
我们的矛盾:一方面是难道让他们持续性地得到我们的关注难道不应该吗?另一方面是难道我们放下手头的日常工作去关注他们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吗?
每个善良的人都想为灾区做点贡献。捐款捐物做志愿者、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呼唤人间的真爱,这种切切真意足以证明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血浓于水的感情。比如开始的时候,大批的救援人员争分夺秒地跑去灾区救人、路不通而且又出现食品饮料之类的生活必需品的极度短缺,虽然想要帮忙是出于善心,结果却难免会有添乱的嫌疑;然后是有借势扬名的嫌疑,媒体、慈善活动、名人的效应,以慈善的名义宣扬人道援助、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旗下,隐藏着没有受灾的幸运者对灾民无偿援助的义务,而这不仅使得幸运者的生活受到影响,更让不幸的灾民生活在不劳而获的状态下,助长一种惰性的蔓延。
那些财物、那些关怀甚至成为一种特别的施舍。——所谓施舍就是人家可以给也可以不给,人家给的时候你要感激,人家不给的时候也不能责怪。
如此赈灾与关注就成为对灾区人民的一种困扰。
以反复播放灾民痛苦而悲痛的表情,哭泣、坚强等内容的资料片的事件为例。
从媒体到演艺界人士,从企业家到社会名流,都在以不同方式对灾区表示关切。媒体寻找的是热点事件、热门人物、而且最好是有争议,并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有人提议建地震纪念馆与纪念碑,有人建议拍电视剧与电影,有人把“英雄”事迹以图片、图书与出版物的形式进行记录与传播,让原本原始的情感一遍遍地表现,甚至成为一种做秀,赚取更多同情的眼泪。
在开始的时候都有新鲜感,然后是感悟与冲击震撼,然后就会出现麻木,像是被麻醉了一样。任何东西的刺激过程大体如此:大概其他的东西沉溺在其中的时间长了,也会被麻醉,也会有麻木并进而醉的感觉。至少酒与烟醉了都会感觉恶心甚至呕吐,不知道这种宣传攻势是否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比如铁公鸡似的外企、比如万科和它的王石,比如受到株连的房地产行业等等。公众的感情往往不加遮掩甚至肆意释放,而媒体为了不得罪公众并保持公正的形象,而投身于感性的行列中。这些都让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现在是灾后重建的阶段。本人认为,对灾后的重建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
首先,是对受灾群众劳动权利的尊重。
我们不是倾尽全国的力量,把灾民养活起来;更不是让他们不劳而获,不需要做事情就可以生活下去,甚至比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生活得更安逸,而是要让他们忙碌起来。让他们就地取材、自食其力。从尊重人家的权利的角度讲,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人家受了灾需要照顾就剥夺了人家劳动的权利,而劳动也应该是以重建家园、自力更生为原则,当所有的余震结束后,自行安家建房子。这不是推卸我们的责任,而是对权利的一种基本尊重。
其次,特别是从意识形态与艺术创作的角度,不要总是去揭他们的伤疤。
事实证明,你越是把某些人太过呵护,他们就越会有两种不健康的心态倾向,或者是在心里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凭空增加了许多优越感,甚至认为被长期照顾是应该的,一旦那种照顾持续到形成一个习惯,就会沉溺于其中难以自拔,一旦那种照顾不再延续,就需要重新去适应不再受照顾的生活;或者是那种照顾形成了新的压力,让他们永远不要忘记灾难,他们是从灾难中走出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足以成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
第三,是对灾民的心理干预要点到为止、适可而止。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自发地到灾区去以各种方式对于灾后的心理干预,这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服务。
心理干预是个长期工程,不是房子盖起来就成为重建的标志的,心理的阴影不是喊几句口号,唱几首歌、做几个游戏、多拥抱几次就可以根治的。我们不知道那些伤痛的记忆的碎片隐藏在别人的什么地方。心理阴影在很多时候是会伴随人的一生的。而且从心理特点的角度讲,即使心理干预对个人有效果,集体治疗与个案干预的效果也会有很大不同。心理干预也远非把大家集结在一起,把所有的萝卜放在一起洗就可以很快洗干净的。
但我们的问题是,心理服务到什么时候就可以暂时告一个段落?
历史没有办法更改,给人洗刷记忆的药还没有研发出来。已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除非已经开发出为人洗刷记忆的特效药。否则这种群体性的心理干预就是在努力完成一件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心理咨询实务中有个说法叫“移情”,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依赖,一旦心理咨询师这个“拐杖”离开自己,就会感觉无助。那对双方都是一种更残忍的结果。
什么是对受灾民众最好的尊重?
问题是:并不是你对他越好就越会有好效果——我们最担心的也就是好心人办坏事。
贾春宝
2008年6月1日星期日
•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 MSN: [email protected]
• QQ:469063961
• E-mail:[email protected]
•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