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盯梢中国移动公司八年
他与同一个被告打过数百场不同的官司
他捏着一张初中毕业证为“世界五百强”企业普法
中移动曾出台专门的文件来应对他
他以一名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在经济超人面前获得尊重
他盯的是不法和垄断……
图/文 《中国改革》记者 冯善书
无论出现在哪类人群,陈书伟都是那种最容易被视觉忽略的人:中年,瘦小个,着装暗淡,样貌平平……特别是,谈吐带着浓烈的市井味道。
2008年5月8日下午,他从广州天河区体育西路的一家麦当劳餐厅跑下来,站在湍急的人流挥手,良久,才被记者认出来。
忘我的大笑。陈书伟伸出长臂,想要握手。这时,一名脏兮兮的乞丐突然挡在中间。陈书伟把手伸进裤袋,一阵乱摸,然后把两块钱放进乞丐的碗里。
又是一阵大笑。这样的笑,明显有点痞,与他乐善好施的性格极不相衬。
街道越来越挤。偶有驻足的行人观望,却没人能看出,眼前这个不修边幅的“家伙”,就是2年前以一本惊世骇俗的书——《剥移动的皮》,席卷整个电信业,并一度掀起消费者集体起诉垄断企业热潮的小商人陈书伟。
让“世界500强”企业当被告
陈书伟来自潮州。
1992年春,因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年方十九的他还没读完高二,就从学校辍学,揣着家人给的200块钱,独自跳上了开往深圳的大巴。彼时的他,一心想着做第二个李嘉诚,根本没想到,这座梦中的大城市,日后会把他变成一位名噪一时的民间意见领袖。
1992年到1998年,他从龙岗镇的一名建筑搬运工做起,经历了泥头车司机、报关员和小商人等多重职业角色的转换。坚毅和果敢的性格,使得他在25岁那年,就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次高峰:赢利80多万。这一次收获,足以让他好好规划未来了。
“若继续埋头苦干,时至今日,我很可能已成为一名颇为富裕的商人。”时隔多年,陈书伟对《中国改革》的记者感慨。而事实上,后来的他,并没有在深圳完成青年时为自己描画的最初梦想。”
这源于一个经济巨人的诞生,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18亿元。这名垄断经济王国的新桂,在短短一年,便创下了盈利322.17亿元人民币的辉煌业绩。次年,该公司毫无意外地当选为《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企业”。头一年,它为为国家贡献的税收便达211.55亿元人民币。
陈书伟自己也讲不清楚,那时他对一艘国产行业巨舰的兴趣,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强烈。
当年,他查阅了官方的一些资料,发现1999年9月底,全国的移动用户数量才3782万,到2000年,这个数字就激增了4197万。“这样的增速,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数以千万计的消费者,就像密密麻麻的蚂蚁一样,笼聚在巨人的脚下。”
陈书伟对移动公司超乎寻常的成长速度,表现出了他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的本能担心: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如果没有自己的组织,利益很可能遭到移动公司的侵害。“一盘散沙的蚂蚁大军,在巨人的脚下,一样是弱者。”
这样的担心很快就被陈书伟自身的遭遇所应验。
2001年开始,陈书伟无意中发现,自己在中国移动开设的手机号码经常发生“几角,几元,甚或几十元、近百元被无故扣掉的离奇事件”。
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他需要“透明消费”。于是,拿着消费帐单,他多次前往移动公司讨说法。几乎每次,作为运营商的移动公司都给了他相同的答复:“这是代收费,与公司无关。”
疑惑继续在他心里斗转。在运营商那里找不到答案,陈书伟唯有顺藤摸孤,往根部追查。结果发现,扣钱的原来是一些叫SP的公司。这些公司许多都地处深圳以外,怎么办?难道为了几块钱或几十块钱,消费者就得花几百块钱去调查?
开始,陈书伟觉得不可理喻。然而在“年轻气盛”的趋使下,实在忍不住这一口气,于是“直捣黄龙”,真的揪出了广州的一些SP。
不过,这些公司否认“收错了钱”。他们还拿出清单,告知陈书伟,某年某月,他“确实”接受了该公司的服务。这些服务,不是免费的午餐。
陈书伟擦亮眼睛一看,这些“稀奇古怪的服务”,他听都没有听过,“消费”明显是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迫订购的。
问题水落石出。一种“被骗和被抢的感觉”直冲陈书伟的脑门。这样的“消费陷阱”让他“很难受”,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他的确又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在以后日子里免受上当。
当时,陈书伟还想,全国有那么多的移动用户,移动公司每天都在帮这些SP布设“消费陷阱”,受害者岂在少数?运营商是合作方,能脱得了干系?
陈书伟认定,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的公共问题。“这个‘世界500强企业’太没社会责任感了!”
一系列遭遇,让这个小商人,下定决心要跟中国移动掰一掰手腕。
调查结束后,陈书伟立刻从书店买回一大堆有关法律的书籍,“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保证不受移动公司欺骗。”
与此同时,陈书伟开始细心调研通信业的行业规则、发展现状,及运营商的服务内容、条款,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有关部门、企业和组织对法律政策的执行情况。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心学习后,陈书伟猛然发现,“运营商的违法现象非常严重。在其服务项目中,可以说大量存在各种消费陷阱和霸王条款。按照我的对法律和政策的理解,这都是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让人奇怪的是,自称代表消费者利益的消协,毫无重视。”
不断的学习,使陈书伟从一个“无知的移动用户”,逐渐向“理智的消费者”转变。这时,他和中国移动之间,又发生了一起小纠纷。这起纠纷,后来演变成“逼迫”陈书伟直接走上诉讼推运企业嬗变之路的导火索,也彻底改变了他做一个本份商人的最初梦想。
2003年8月,陈书伟根据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的宣传广告,重新启用已停机的号码13903022959。
“原因是,我了解到这个号码可享受220元的单向套餐服务”。陈书伟回忆说,“谁知,只使用到10月,移动公司却突然宣告,停止该套餐服务。承诺的事情,怎么可以说变就变。”
不管消费者怎样投诉,服务还是停止了。陈书伟“很生气”,拒绝缴纳已经发生的话费,改用联通号码。
2004年2月,春节后没多久,陈书伟就接到一封发自广东移动的信函,声称要起诉他。
收信后,陈书伟自言火冒三丈,“运营商明显是恶人先告状。”
他决定先发制人。于是,以欺诈消费者为由,在深圳,先把移动公司告上法庭。由于是第一次打这样的官司,他还为此专门聘请了律师。
移动公司被迫应诉。为了息事宁人,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主动提出庭外和解。
以为胜券在握的陈书伟,当场予以了回绝。没想到,判决的结果却让他大吃了一惊:移动公司胜诉。
判决书送达后,陈书伟很不服气,坚称自己有理。为此,他横下一条心,要靠自己的能力,把对移动讼争进行到底。不过,带着这样的信念,陈书伟在司法的征途上,走得并不顺利。由于频繁兴诉,深圳某法院曾一度拒绝受理他的案件。
“这实际是剥夺了我的诉权。”陈书伟说。
在深圳起诉不了,陈书伟就转移阵地到广州起诉。
在广州,他顺利地立上案。但是,几轮庭审之后,他却发现,败诉几乎成了这类诉讼的惯有结局。无论自己觉得多么在理,笑到最后的总是中国移动。
“这充分证明我们的做法是经得起法律推敲的。”移动公司事后这样解释,“我们历来欢迎消费者对公司业务提出意见,但不支持像陈书伟这样滥用诉权,挤占我国高度紧张的司法资源。”部分法官也在不同场合表示了对移动公司这一说法的支持。
对此,陈书伟坚决否认:“官司输了,并不能说明我对法律和政策理解不对,而说明移动公司太强大了,靠一个普通消费者的力量,根本无法跟它博弈。”
以另种方式给中移动“上课”
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陈书伟一边继续深化自己对法律和案例的理解,一边通过网络在消费者群体当中寻找更多的支持者。
不出半年,事情便有了戏剧性的转机:
2005年,针对广东移动公司向消费者违法收取选号费的问题,广州中院在终审判决中,宣告陈书伟胜诉。这是陈书伟自“和移动交手”以来所取得的第一场诉讼上的胜利。这起事件,引起了移动公司对既有做法的合法性反思。
2006年,针对“多年来SP欺诈行为屡禁不绝,越整顿越严重”的问题,陈书伟在网上撰文公开指出,根源在于信息部监管不严。随后,一些移动用户在网上发起“捉硕鼠”的反黑申诉行动。7月,陈书伟抛出了洋洋十几万字的《剥移动的皮》,“系统全面地分析了SP和运营商的各种违法行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强烈重视。移动公司此后的服务意识大为改观;
2006年11月,陈书伟在网上组织号称“万人团诉”的集体诉讼,媒体报道后,引起***总理的关注,并在新华社内参作出批示,从而引发了一场“严肃整顿通信市场”的全国性行动。此后,SP利用短信陷阱欺诈消费者的现象慢慢得到了有效遏制。
在电信领域,陈书伟从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慢慢变成了一个向垄断企业集中传递消费者公益诉求的符号。作为“法律专家”和消费者群体中知名的“讼棍”,他自费发起了数百场诉讼案件,足迹遍及广东、北京、天津、福建等近十个省区。其中,自己当原告的有120多起,出庭代理的有300多起,参与指导的则多达600起。
“在中国移动看来,陈书伟成了一个真正的麻烦制造者。”陈书伟的支持者夏楚辉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只有他在经常以这种方式给中移动上课。”
频繁的公共生活,耗费了陈书伟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短短的几年里,他为此花掉二十多万元的积蓄,无休止的官司,更让无从兼顾生意上的往来。2006年开始,陈书伟彻底抛弃了自己的事业,专职做起了公益诉讼。
这一年,恋爱多年的女友,实在忍受不了“不务正业”的男人,宣布与他结束这段毫无前景的爱情。
对电信业的过度关注,彻底把陈书伟推向了挑战经济霸权的不归路。
一些认识他的社会人士都在想,陈这么执着,到底为了什么?
在电信企业员工看来,陈很可能是想谋取个人的不当利益。
面对这一指摘,陈嗤之以鼻:“如果我有不良企图,就不会在每次的起诉中,只是象征性地提出一两元的赔偿。”
陈的行为,也引起过某些政府部门的注意。不过,随后的调查却显示:陈这样做,并无法律障碍,更没有哪个组织在背后操控他。仔细研究他提起的每一宗诉讼,的确合法有据。
这些调查打断了有关企业对陈书伟的猜疑。而随着民权意识的抬头,陈在社会上所获得的认同越来越多:“企业就算再大,也不能伤害一个普通消费者的利益。”
在陈书伟看来,中移动在市场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对手,长期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有了这种傲慢的天性,就很难去适应普通消费者的批评。若无权力部门的强势介入,他们绝不会主动改善自己的姿态和服务。
一些电信专家的分析,间接支持了陈书伟的看法:在中国加入WTO以前,电信业一直被决策部门视为国家未来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所以,国家对这个行业的准入条件一直没有完全放开。以中国移动为首的电信巨头,并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现实,而是片面强调进步源于企业的自强不息。2007年,中移动自己向社会发布所谓的企业责任报告,则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期待垄断企业有更多变化
陈书伟通过诉讼和网络曝光等方式向中移动传递的利益诉求,在公共舆论上形成了一股持久而强大的压力,逼迫着这位行业老大不断去反思自己的行为。
“中移动的许多霸王制度并非铁板一块。”陈书伟坦言,“应该承认,在我们的监督之下,中移动的服务意识和水平这几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相应的,其在消费者中获得的赞扬也越来越多。”
陈书伟向《中国改革》历数了他所观察到的若干转变:
2004年6月以来,陈书伟发现广东市场上的号码收取选号费和入网费等额外费用,违反了《电信条例》、《关于取消选号费问题的通知》、《电信码号资源管理办法》和《取消市话初装费和邮电附加费等政府性基金项目的通知》,马上协助媒体进行曝光。2004年7月1日,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资费监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为起点,全国掀起了对通信行业秩序的整顿活动。后来,这类违法现象得到了消除;
2006年,陈书伟发表《剥移动的皮》,并在网上发起集体起诉中移动的社会行动。媒体报道后,***总理批示“严肃整顿通信市场”,SP利用短信陷阱欺诈消费者的现象始得到有效遏制;
以前,用户申请暂时停机,广东移动均收取20元停机保号费。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对陈书伟举报广东移动有限责任公司违规收取占号费事项的答复》中称,这一收费项目未经重新备案。2006年,陈发起多次诉讼,结果,案件全部败诉,不过,信息产业部随后却要求该项收费统一下调为最高收费5元/月;
以前移动用户入网必须填写入网地的联系地址和联系固话,必须采用银行托收、必须预存话费如深圳须存300元,开通国际漫游必须预交1500元预存话费,陈书伟认为该规定违反了《电信条例》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过诉讼和向工商部门、通信管理局投诉,上述规定都已取消;
以前,动感地带、神州行、大众卡和全球通不能带号转换,而做为老用户的全球通不能享受相关的低资费,若换号必然带来损失。在陈的努力下,广东移动始承认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
以前,用户打市话采用IP,均会被强制收取长途费,经过陈的投诉后,这种不合法的收费被取消了;
以前,动感地带和神州行必须采用充值卡交费,几个品牌的交费也必须30元以上,陈认为该规定违反了《人民银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此提起诉讼和投诉。现在,用户不但可采用现金交费,还可任意选择交费的数额;
以前的SIM卡费为50元/张,但是这一收费标准是在2002年《关于部分电信业务实施市场调节价的通知》出台前制定的,早已失效,移动联通必须重新备案。在陈的督促下,移动联通重新申请备案,现在的SIM卡收费改为15元/张;
以前,移动公司若是多收了用户的话费,只能采用话费退费的方式,经陈交涉后,该公司改为可应用户的要求采用现金退费;
……类似的转变,一桩接一桩地在博弈中成为现实。“我们实际是在帮助移动公司不断完善自己。”陈总结道。
不过,移动公司的这些改变,似乎远远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陈书伟称,多年来,他们针对通信企业的消费陷阱、霸王条款及不合理服务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诉讼、投诉,目前,运营商虽有改变,但诸如用户的选择权、知情权等,仍得不到全面的保障,停机保号费、SIM卡费等非法收费项目依然存在,霸王条款依然层出不穷,无第三方合法认证的收费系统依然在帮助着企业赚钱,代收费继续存在并依然是用户投诉的热点,国有资产浪费严重,资费标准过高(远远高于香港的0.02 元/分钟)等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早在2007年8月,中移动对外发表2007年上半年财报时,就宣称其净利润达379亿元,同比增25.7%,平均每天净赚逾2亿元。今年春,中国移动再度对外发布企业的责任报告,自称连续七年入选财富世界五百强,排名升至第186位;市值超过三千亿美元……
“在体制的保护之下,中移动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毫无争议的经济超人,垄断利益难盖其巨。”陈书伟指出,“然而,在资费方面,我们却发现,移动公司本地呼叫每分钟四毛钱左右的标准,8年来从未变过。”
他提醒全国的消费者代表,只要垄断的体制一日不改,我们对电信企业的盯梢就绝不能放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