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16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57.32亿元。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近一期的调查数据显示,95%的被访者声称以各种方式援助过汶川大地震灾区,但有6成的被访者担心善款被挪用,5成的人希望能公开善款的用途。老百姓捐出的善款以及政府部门划拨的救灾、重建款项究竟会不会出问题?审计署的一组数据或许能给公众信心:截止目前,共有近万名审计人员正在对18个中央级单位、240多个省级单位、370多个地市级单位、2500多个县级单位进行审计,审计覆盖了重点地区和主要环节。这也是我国审计部门第一次对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2008年6月18日人民网转自《中国青年报》)
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地发生的一场特大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但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加油,中国加油,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爱心救助如潮水般涌向了灾区。一个多月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累计数百亿元。这么一大笔善款善物能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搞好灾后重建,的确是一个牵动全局、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要情、善举。国家审计署派出万名审计人员为百亿元救灾款物进行保驾护航,切实做到救灾款物流向哪里,审计就要跟踪到哪里、监督到哪里,不仅要查到省、市、县,还要跟踪检查到乡、村、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高度负责及其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尊重和关爱,当然是应该值得肯定和支持的。
不过,万事万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在为万人审计鼓掌和叫好的同时,不知有没有考虑过,动用如此庞大的审计队伍来保护百亿元救灾款物,会产生怎样的行政成本?用这种人为筑成的“铜墙铁壁”真的就能破除群众对我们一些干部的信任危机了吗?这样做,难道不是对我们的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一种新的“信任危机”吗?
诚然,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但是,这种时时审计、事事审查,看似滴水不漏,但是所付出的行政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大家想一想,审计一个人、一件事情,要花费多少差旅费、招待费、加班费、油料费、办公用品消耗等等?固然“哪怕是一节电池,只要说不清来源或去向都有可能引发老百姓的信任危机”,但是由此而产生的反腐成本谁来买单?还不是全国人民!所以说,审计和反腐还是要考虑一下行政成本的。不能简单地为了给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就让老百姓去为反腐败再作巨大的付出和牺牲?
其实,不单单是审计这件事情,我们在为老百姓执政的过程中,都应该有一种成本意识。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经常喜欢搞一些大现场、大手笔、大轰动,而回过头来看,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和受益,很多事情也就只是一个过场和形式,但是大笔一挥,一大笔活动经费、项目资金就“化为乌有”。老百姓有句话,“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能拿老百姓的纳税钱不当钱,要用最少的钱,去办最多的事情,才能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否则,老百姓会心疼的。
万人审计的背后,似乎还透出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反腐败的形势实在是太严峻了。或者说,有些腐败分子,已经达到了“不要脸”、“不要命”的程度,对他们得“死看死守”,你一转身,他就会“腐败”。就拿救灾款物来说,尽管国家和地方三令五申,不得挤占、挪用、贪污,但是还动不动有人挪用救灾帐篷、贪污救灾款项等等,当然,一些人因此而受到了免职、停职等处罚,但是谁又能保证没有其他人还在那里混水摸鱼、蒙混过关呢?难怪老百姓会对我们的一些干部产生极度的信任危机。这也充分暴露了,对反腐败,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必须“严防死守”。我们也经常强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是面对如此复杂、如此严峻的反腐败形势,我们怎敢懈怠?这似乎已经成了难解的死结。
审计工作,当然至关重要,但是绝不是万能之策,动不动就搞万人审计、千人监督,也未免就一定能产生好的社会和政治效益。如果我们在干部教育管理、选拔任用等其他环节存在问题、产生松动,就是你“看”得再紧,也难以保证不会有人动歪点子。这就像防洪一样,不消除水患,再坚固的防洪大堤都有可能决堤。试想,对于一些腐败分子,在没有被“发现”之前,有关组织不是很信任吗?不是国之栋梁、人之楷模、反复考核,能进入腐败阶层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难道,这动摇的不是我们制度根基吗?不真实的反腐败,玩花架子,早晚就要反到自己的头上了。我们要始终记住,好形式还要有好把式!
新闻链接:
近万名审计人护百亿救灾款物
万人审计百亿救灾款物透出怎样的信息?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