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关于媒体的一个访谈


迟宇宙:互联网让人们哭出来 现场记者应反思

    编者按:近日,《华夏时报》副总编辑迟宇宙做客搜狐《新媒体 新营销》,就包括互联网和电视在内的几大媒体在四川地震报道中的作用做了点评。迟宇宙谈到,地震对于中国新闻界来说是一次残忍的“新闻盛宴”。他认为,在这次新闻竞赛里面,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去现场的话可能终生遗憾。

    “但是从人的角度来说,如果没准备好了就去现场,不是去帮忙而是添乱,把自己变成灾民,分灾民们的饮水、粮食、物资还有其它的资源的时候,可能会造成你作为一个人终生的遗憾。”迟宇宙表示。

《华夏时报》副总编辑迟宇宙做客搜狐
《华夏时报》副总编辑迟宇宙做客搜狐

    嘉宾简介:迟宇宙,生于山东莱州,1994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98年7月毕业后供职于《南方周末》,现为《华夏时报》副总编辑。

    以下为访谈实录:

    陈中: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今天作客《新媒体 新营销》的嘉宾是《华夏时报》副总编辑迟宇宙迟总,在访谈开始之前请迟总跟搜狐网友打一下招呼。

  迟宇宙:搜狐的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交流。

  陈中:我记得这是您第二次作客搜狐,上次您聊的是企业史方面的话题。这次我们请你聊聊媒体在四川地震报道中的感受。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类媒体的报道?

  迟宇宙:如果说印象最深刻的话,电视给人的印象最深刻,但是从最终的效果来说和持续性来说还是互联网,这方面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优势。

  陈中:电视在刚刚开始的那段时间人们更多关注现场感,关注电视画面,央视破天荒连续直播很长时间。

  迟宇宙:地震刚发生不久,其实大家对地震现场的了解不是特别多,各种消息,包括各种真实的信息,还有一些谎言、谣言,这时候电视台能够给人一个非常直观的画面,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包括后来的温总理去现场指挥救灾还有在救灾现场开会等等,这些是普通的文字或者互联网上的信息不可能来全方位呈现,在这方面给人非常大的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冲击。尤其到了后来赈灾的一些晚会,这就体现了电视媒体先天的优势。

  陈中:如果在现场的话,可以用手机拍照后彩信发到后方,让其他人能够更快看到。尽管当时一段时间通讯中断。

  迟宇宙:有的主要做无线互联网的网站都在做比较有益的尝试,他们也可能派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播报。由于特殊的制度,他们也没有报道权,只能描述一下现场的所见所闻做一个记录者和参与者。另外像中国移动也给定制用户每天发送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手机报,我看了一部分,我觉得梳理选取的是相对比较好的。而且中国移动在第一次发出号召的时候,“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已经成为救灾前期比较统一的公众所认可的口号。

  陈中:大家的情感通过各种媒介联系在一块儿突然一下子爆发。你对传统报纸的报道怎么看?

  迟宇宙:单纯从报纸来讲的话,它的影响还是有限的,报纸有一个印刷出版的周期,它的反应相对要慢一些。最早的报纸信息要通过5月13号的报纸,但是5月13号大部分报纸并不了解发生了什么和发生的这一切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我们看到互联网上很多人来攻击当时还在做娱乐性的封面、八卦性的封面的报纸,但是这跟报纸的常规判断有关系。不是说他们诚心想这么做,而是他们的判断失误。整体上来说,报纸的优势是展现在中期以后,当他们大量的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进入现场之后,他们的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我们从电视上能够看到非常震撼人的直观的那种画面,但是我们不知道隐藏在画面背后的那些故事,这些是电视媒体所不具备的。而互联网上所呈现出来的相对比较直接一点,因为互联网比较特殊,大家的表达更加自由更加充分,在表达的时候大家会用最直接的方式而不是说用更加文学化的方式、更加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在互联网上大家直来直去,但是平面媒体报纸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大家需要公众所能接触的能够打动人的故事和报道,还有一些深度的专家撰写的评论,这方面报纸的特点体现了出来。整体上来看,这次还是那些强势的平面媒体,我们一直所认为的,除了官方的几家报纸之外主要还是集中在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财经》杂志、《三联生活周刊》等等这方面表现出他们的强势,这些报业集团都有几家多的有十几家少的也有好几家,他们会组成一个记者团联动进行资源上的配置互补,还有一些合作的机构包括电台做得比较好。有的就比较难,哪家媒体的记者一腔热血就去了,去了之后把自己搞成了灾民,这样就很不好,去了十几天,不是去帮忙。

  陈中:也有很多人通过广播获取资讯。

  迟宇宙:广播这次在四川当地无线广播还是起到一些作用,尤其是在地震早期的时候,通信基本中断,大部分的无线通信和固定电话都已经中断了,广播还能够接收到无线信号,很多人尤其是灾区受灾的人通过广播或者其它我们认为更原始的方式来获得外界的资讯。但其用来互动的工具已经丧失了,无法打热线电话,也没办法发短信。我在北京早上会坐小区班车上班,发现司机每天早晨把收音机打开听地震的报道,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那段时间已经形成了习惯。

  陈中:我们的周围形成了无孔不入的媒介环境,每个人运用的媒介部分不一样,当所有的功能都连接在一块儿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新闻。

  迟宇宙:它已经形成全系的,各种纬度目前可知的各种纬度的都已经包含在里面了,平面的报纸、杂志,电视尤其在视觉方面,通过无线广播信号的电台,互联网,移动通信的短信、彩信,还有基于这个平台之上进行无线互联网尝试,已经把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技术都应用到这次地震报道传播上。

  陈中:从新闻角度来看,对于央视的报道,你怎么看?

  迟宇宙:央视从这次地震报道当中已经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电视台,它在报道的后期又把一些不好的东西,我们说缺乏经验的东西充满了干劲之后呈现疲态的东西又展现出来。大量非新闻性的东西,坦白说确实不是我们的优势,这是央视成长到现在为止最好的一次机会,虽然说这个机会来得残忍一些。包括跟CNN和BBC去抗衡,但是要想真正达到同一水平的话可能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另外,四川电视台因为比较特殊,就在现场,最初的反应表现并不是非常好,头一天晚上12号还在放电视剧。后来13号意识到这个事情,表现也不错,我看到CNN大量引述四川电视台的画面。凤凰卫视在这次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大量的报道和展现出它的优势,比如访谈类的节目都做得非常到位,也接触了我们电视台刚开始尝试不能那么职业化去接触那些资源和一些我们还没有意识到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我们展露很困难的时候,一开始没有非常直观去展露所遇到的困难,他们已经做出来了。一开始我们也没有非常直观去展露解放军非常温柔的一面,他们也把这些做出来。

  陈中: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些讨论,说记者要慎用在现场的权利,有的记者为了新闻而去做一些不人道的事情。记者应该怎么样善意地运用好“我在现场”的特殊权利?

《华夏时报》副总编辑迟宇宙做客搜狐
《华夏时报》副总编辑迟宇宙做客搜狐

  迟宇宙:我来之前一个同事委托我一定要说一下这个事情,上星期我写完一篇稿子,我把它贴到我的博客上面,这样一次机会对于中国新闻界来说是一次“新闻盛宴”,虽然比较残忍。在这次新闻竞赛里面,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去现场的话,那你可能终生遗憾。但是从人的角度来说,如果没准备好了就去现场,不是去帮忙而是添乱,把自己变成灾民,分灾民们的饮水、粮食、物资还有其它的资源的时候,可能会造成你作为一个人终生的遗憾。尤其我了解到有一个电视台的记者在做采访的时候有人为了救他,好像是一个公安局的副局长,为了救他而牺牲了。这种是非常非常无谓的,这个记者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原谅自己。如果这个人刚被救出来,你架上摄像机,你为了得到一条很直观很震撼人的新闻,但是你要付出的代价是一个等待救援的人伤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很多文字记者急着要很残忍地让已经受过一次灾难的人不断描述,这是很残忍的。

  其实在台湾的9.21地震,还有日本的很多地震当中,日本阪神地震的时候,政府对媒体有建议,建议他们不要这样来反复问。我看到一个资讯,不要不停反复问,这样会对那些幸存者造成非常大的阴影。这个过程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牢记自己特殊的比较尴尬的身份,我们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大家会很矛盾,游走在两部分中间。但是我觉得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来说其实要扮演或自己最特殊的一个角色,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一个亲历者,一个记录者和一个见证者。其实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最基本的要求不是说你去采访到什么,而首先是你去做了什么,你去记录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见证了什么,而不是你要去问出来。另外,你作为一个人去救援去帮忙,而不是用自己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的行为去添乱。《经济观察报》有一个记者在这次救人的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场有一个很小的洞,只能有一个瘦小的人进去,他进去了。这种表现出来,作为一个人,剔除所有身份来讲就是活生生的一个普通人所展露出来最惊人的勇气和悲悯心,这个是值得尊敬的。

  李承鹏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他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写足球新闻的记者,但是他这次表现出来非常令我敬佩,尤其在他的博客和做出来的稿件,我自己看了,其实他要表达很多东西,但是他每次要表示自己愤怒的时候都会非常非常节制,他意识到在这种关键的结点除了救人之外一切东西都必须往后放。现场确实有一些如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打志愿者,前一段时间抢救灾物资的,还有诈骗短信,还有一些骗募捐的假页面等等,这些都是非主流的东西,这些帐是要算的,但是不是现在。第一步是救人,是抗震救灾,第二步才是反思,最后才是曝露出来解决问题和未来怎么样预防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陈中:就连我们的网友都感叹,互联网确实在地震报道当中表现得非常好,出乎很多以前对互联网有成见的人的看法,互联网真正引起大家共同联系在一块儿,做得非常好。我们发现,手机、报纸、广播、电视等内容,统一的落点最后都落到了互联网上。互联网承受所有媒体内容。如果你要看昨天的视频上央视看不了,但可能这个视频已经被网友传到网上了。

  迟宇宙:这就是互联网天生的优势,基因中最优秀的最独特的那一块承受下来。平面媒体空间有限,电视媒体和广播不能持久,但是互联网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只要你有足够强大的服务器就可以容纳无限海量的信息。因为你信息储存在这里,通过搜索功能或者是其它的功能、抓取的功能,就会在信息当中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现在功能这么强大,通过不断的技术更新,资源整合配置之后,你会发现,它其实已经变成抗震救灾过程当中尤其是后期开始越来越接近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最强大的一种信息工具。比如寻亲,报纸的版面就那么一点,全部登上也不现实。电视也就是有限的时间可以播出,但是互联网等于是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从时间上来说,有足够长的延续性,从空间上来说有足够庞大的容量,所以解决了这种问题。

  陈中:我们确实看到像百度地震吧,每个相关吧有几百万个贴子,有记录当时情况的,有寻亲的,有记录亲人平安的。搜狗也有寻亲吧,谷歌也开放了自己的寻亲代码,大家可以放在网上有一个开放的接口,使网友方便地在网上任何一个地方,平时使用的工具有可能对你的救灾或者说支援灾区起到一些作用,我们看到基金会也和网络结合建立特别多的合作,各个基金会几乎和所有的网站建立了合作。

  迟宇宙:地震的消息最早发出来也是通过互联网,《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第一条是美国国家地震局网站发出来的,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就出来这个消息。像互联网这种功能已经不是我们单纯所想象的上去收个邮件娱乐或者简单看一下新闻,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变成全民互动的平台了,我们说的WEB2.0时代,跟无线互联网产生一个打通了的通路。最终可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一个现象。

  陈中:这种变化可能会带来更多新的东西。

  迟宇宙:但是一切的基础是互联网。

  陈中:网络可以满足知情权,可以发挥互动优势。你认为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亮点?

  迟宇宙:其实网络提供了其它媒体所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宣泄,这样一场灾难之后如果从一个专业的救护人员角度来说的话,他们特别希望无论是幸存者还是没有受灾的人、参加救援的人,希望他们哭出来,喊出来,把他们各种各样最强烈的情绪宣泄出来表达出来,这样才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起到最好的作用。但是大家不可能对着电视镜头不停地痛哭不停的叫喊,也不可能在报纸上喊。其实互联网提供了很多大家可以制作视频,可以在各种帖子、论坛、博客里面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想要宣泄的东西宣泄出来,有一些可能会比较激烈,话也不是特别好听,但是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最终会形成一种合力,对整个民族,首先是对个人身心健康这一块有一个比较好的释放,另外最终对形成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合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这次我们有一些基本的共识,比如对不太理性的民族主义的东西,你会发现这次大家变得非常理性。比如对日本救援队的表现,大家都非常理解他们,我能理解他们那种心理的感触,他们觉得心里很遗憾,没有救出一个幸存者。但是我们认为他们已经尽力了,救得出人来救不出人来并不是他们能够决定得了的。比如说台湾的表现,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的东西,回到了最基本的人类的共同情感,最后变成一个国家一个族群的共同情感上面来。之前的事情和以后的事情变成以后再说,现在的事情现在说。

  陈中:包括之前的网民反对藏独、抵制家乐福。通过这些事件,互联网给网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迟宇宙:其实从SARS开始,我们国家政府的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之后,无论从法律还是从一些管制越来越放开之后,包括我们政府也在成长也在成熟,之前包括抵制家乐福,包括抵制藏独,是因为我们压制了太多东西,以前太多的事情包括雪灾、股灾,包括西藏藏独,尤其到藏独的时候,国际上的一些声音对我们很不友好。这时候其实我们有两种情绪在里面,一种是很亲历的挫折感,很委屈,你们不了解事实为什么要这么说我?另外一种情绪是愤怒。但是通过这次地震之后,大家得到一种共鸣,这种情感这种情绪反而会因为抗震救灾而找到一个非常正面的出口,自强、自信还有传统价值观里面所说的仁爱这样一种宣泄出口,最终我们会因为这样的东西还有政府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快捷、高效、信息透明还有其它的给予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情感,给予大国领导者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层面的鼓舞。国际上的评价基本都比较正面,尤其是和我们的一个邻居缅甸做了对照。

  陈中:后期网络上如果要关注灾区的话,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做对于灾区的重建包括对灾民精神抚慰?还有现在灾区紧缺的物资,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调度的话,你觉得应该有哪方面的部署或者哪方面的建议?

  迟宇宙:其实我觉得互联网,尤其是搜狐、新浪几家门户网站真的需要建立一个震后的资讯平台,这个平台有两种,一种是大量灾区所急需的物资和我们所能够提供的帮助搭建一个通道,这样及时形成一个对接。第二,灾区正在重建的各种项目,互联网有必要一一列出来,列一个时间表、进度表,计划做到什么程度,目前已经做到什么程度,一方面起到信息公开的作用,另外一方面确实我们要发挥监督的作用。抗震救灾是把大家的道德感调动起来了,但是我们不能只依靠道德。国家在这方面确实也会有经营完善,包括中纪委、审计等等的介入,媒体在这方面也可以帮忙,通过我们的信息渠道来帮助国家的有关部门监督重建项目的实施进度。

  陈中:刚才说到监督的工作,我想到在这个过程当中包括捐赠和捐助的过程当中可能有些企业比较矛盾,我捐了款是不是应该做一些宣传让大家知道我在这个事情当中捐款了,另外捐款救助应该是不留名不要做公关方面的行为,怎么看这种矛盾?企业怎么做才能平衡一点?

《华夏时报》副总编辑迟宇宙做客搜狐
《华夏时报》副总编辑迟宇宙做客搜狐

  迟宇宙:其实这次表现比较好的有几家企业,开着车队去现在现场救人的,企业其实也不是特别大。另外是中国人寿,中国人寿最好的是在第一时间通过人寿基金告诉大家他们愿意接收抚育全部的地震孤儿,中国人寿有一个专门的基金,现金的捐款数字并不是最多的,但是大家对它有很好的亲切感。捐款首先要有一种慈善的精神和悲悯心而不是多少数字,数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当然捐款的数字尽量跟你企业的量级、行业地位相匹配。

  说起王石,最重要的是他在第一时间没有意识到这场地震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不知道这场地震到底有多么重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对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来说意味着多大的一场灾害或者最后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他没有意识到。唐山大地震太遥远了,98年的洪水也没有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而且在那时候万科和王石都没有现在这样被公众所关注,王石其实没有犯错,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两点。我在文章当中写过,汶川大地震不是一场普通的灾难,而关键的结点,考验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时候,要么万科王石表现出公众给予你的那种工商领袖和领袖企业的责任感,要么你承认你不是。后来王石做了一些反驳才真正把网友激怒了,再到后来又重新追加捐助。最主要的是大家需要他的一个姿态,需要他这个时候展现出一个工商领袖的责任感、悲悯心。也有人捐钱很少,其实大家也理解。现在地产企业的现金流是有问题的,大家并不在意你真的捐了多少,捐一千万和捐一千块只是一个数字上的差异,但是他们的爱心是不能论斤两的来称的。关键是你是不是真心的,不是说我捐完就有道德优越感,不是这么回事。目前捐款救灾的渠道还是亟待完善的,我们目前只有这么几个带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残联、青基会等等,我们特别需要一些具有公信力的NGO组织和其它一些非营利机构参与到这里面。我们的慈善机构需要通过他们的信息公开向公众展示他们确实做得很好,或者说他们有不好的也做了改正,来赢得公众更多的信任,愿意把钱交给他们去帮助灾民,帮助灾区,帮助别人。但是以往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在做审计的时候都是大项支出,这个地方花多少钱,那个地方花多少钱,具体的明细没有。另外一方面通过立法通过制度来完善,当出现这样突发事件之后我们如果有一些民间机构愿意为救灾为帮助别人去尽一份力的时候,是不是允许他们自发地捐钱捐物,是不是可以自发组织这样一种行为,或者说组织这样一种行为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需要去相关机构备案申请之后就可以进行了还是有其它要求,而不是说你就不能做。最好让所有帮助他人意愿的人和机构都能够参与进来,这样既能够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减轻政府救灾方面的压力。

  陈中:您做传媒应该有十多年了,您有什么样的感受?感觉传媒和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样的?

  迟宇宙:像换了一层皮,一开始不懂,进去之后拼命学习,很兴奋,慢慢自以为是很狂妄。到后来又会从这样一个状态里面一下子衰落下来,很迷茫,现在就比较正视自己的一些东西,优势、缺陷都比较重视,我建议现在的媒体无论是做社会新闻见长的还是做体育新闻的还是做其它的,能够对从业人员进行一些最基本的职业培训,如何让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变得更加职业化。这次抗震救灾为什么有的媒体记者可以准备非常充分,我就带好足够一个人使用十天的饮水、十天的粮食,我带好我基本的衣物用品,有的是一腔热血直接奔灾区去了,基本的东西差不多,在便利店在机场就可以买到。为什么有人有这种概念有人没有?这其实跟媒体本身有关系,有的记者有职业化的意识。另外尽量对他们进行一些经济财经方面的培训,互联网行业或者财经媒体会知道,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理性的分析工具,如果这个分析工具比如做社会新闻的记者同时能够拥有做经济新闻的分析工具,我们一方面会把问题看得更加透彻,另外一方面也会有助于我们思维情感更加向正面方向发展。

  陈中:怎么看待网络媒体和报纸之间的竞争,未来会不会有一些融合?

  迟宇宙:其实互联网刚到的时候我们没有觉得什么压力,最初互联网因为信息源的匮乏,刚开始的时候无论是搜狐还是新浪,相对比较弱势在平面媒体面前。一方面是一个信息资讯的提供者,另外一方面也是被报道的对象,这个比较特殊。由于技术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透明公开化,现在像大的门户网站已经成为这个行业里面的巨头。未来肯定有整合,竞争不是那么简单的,平面媒体和互联网的竞争,而是说在一个基本的框架之下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未来制度方面有所突破的话,可能会出现一家以搜狐为主导的,有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视频网站、门户网站这样一系列立体的资讯平台。其实我们看新闻集团,看其它大的机构,维亚康姆这些都是立体化的,我们有报业集团,有大的电视台,但是我们没有出现一个又有大的电视台又有大的报业群又有大的杂志期刊群又有大的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或者专业网站这样一个的传播机构,而这样一个传播机构我相信未来会出现的。谁会主导?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政治方面和新闻安全方面的考虑,另外一方面是资本方面的考虑,应该是主管部门、资本各方面最终得出来的结果,大家一起谈出来。

  陈中: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的谈到此结束,谢谢迟老师作客《新媒体 新营销》。

  迟宇宙:谢谢各位网友!

(责任编辑: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