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土地定级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的工作内容及适用范围、技术途径及程序、土地定级因素的选择、资料调查与整理、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及定量化、单元分值计算、土地级评定及测算、编制土地级别总图及量算面积、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土地定级报告及成果验收、土地级别成果归档和更新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我国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内进行的城镇土地定级工作。
2 总则
2.1城镇土地定级的任务与目的
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并使评定结果级别化。城镇土地定级的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以及为土地估价、征收土地税费和制订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2.2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体系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划分体系。
土地等反映全国或省、地级行政区域内城镇之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地域差异。土地等的顺序在全国或省、地级行政区域内统一排列。
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土地级的顺序在各城镇内部统一排列。
本标准适用于各城镇内土地级的评定及更新工作,独立工矿区及独立开发区的土地定级及更新按照本规定执行。各城镇间土地等的评定规程另行制定。
2.3 土地定级对象
土地定级的对象是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土地定级工作以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整体为单位进行。城镇附近的独立工矿等用地也可一起进行评定。
2.4 土地定级原则
土地定级应对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按综合差异划分土地级。土地级既要反映土地在经济效益上的差异, 也要反映土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上的差异。
土地定级应根据城镇内影响土地质量优劣和土地使用价值高低的因素种类及其作用的差异, 重点分析对土地级起控制和主导作用的因素,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
土地定级应掌握土地区位条件和特性的分布与组合规律,并分析由于区位条件不同形成的地域分异状况,将类似地域划归同一土地级别。
土地定级应在初步划分的土地级别上对土地收益差异明显的有关行业进行土地收益和土地价格测算, 测算值作为确定土地级别数目和了解行业收益差异的重要参考依据,土地级别高低应与土地收益或土地价格高低相对应;
土地定级应尽量把定性的、经验性的分析进行量化,以定量分析计算为主,必要时才对某些现阶段难以定量的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定性分析。
在土地利用类型分异不明显的中小城镇,可以采用综合定级;而在土地利用类型分异较明显的城镇或各种不同类型用地质量优劣区域较分散的城镇,一般要进行分类定级。
2.5 土地定级工作内容
a.准备工作及外业调查;
b.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及定量化;
c.单元分值计算及土地级别评定;
d.编制土地级别总图及量算面积;
e.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
f.编写土地定级报告;
g.土地定级成果验收;
h.成果归档和资料更新。
2.6土地定级的程序
的指标值与作用分值的对照表;
2.7 土地定级的技术方法
n
P= ∑ wi·Fi
i=1
式中:P—单元总分(各定级因素在单元内对土地优劣影响的综合反映);
∑—累加符号;
n—土地定级因素的总数;
wi—权重(某定级因素对土地质量和使用价值的影响度);
Fi—分值(某定级因素在单元内表现出的优劣度)。
2.8 土地定级的类型
土地定级有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两种类型。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必须同时进行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其它城市必须进行综合定级,必要时可同时进行分类定级。
综合定级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差异划分土地级。
分类定级指分别对影响某类型用地城镇土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差异划分各类型用地土地级。分类定级一般有商业用地土地定级、住宅用地土地定级、工业用地土地定级等。
2.9 土地定级成果
a. 土地定级报告;
b. 土地级别图;
c. 土地级别边界图;
d.土地定级单元分值图;
e. 土地定级因素作用分值图;
f. 土地定级分级面积汇总表;
g . 原始资料、中间计算结果和其它过渡图、表。
2.10 规程解释权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3 准备工作
3.1 编写土地定级任务书
凡开展土地定级的城镇,由市、县土地管理局组织编写土地定级任务书,经上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省级土地管理部门在必要时,可对本标准中某些条款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不得与本标准要求相抵触,并须报国土资源部认可和备案。土地定级任务书的内容包括:
a. 开展土地定级城镇的基本情况;
b. 土地定级工作所需的技术资料和图件资料;
c. 土地定级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d. 土地定级时间安排和经费预算;
e. 土地定级成果;
f. 土地定级技术方案。
3.2 表格准备
根据当地土地定级工作需要,从附录A中有选择地准备工作用表。
3.3 图件准备
土地定级工作所需准备的图件主要为各类工作底图,包括土地级别总图工作底图、土地级别边界图工作底图、定级因素作用分值图工作底图和其它辅助工作底图。各类底图采用能覆盖城镇定级范围的城镇平面图、地形图或地籍图。 .
根据城镇规模和复杂程度不同,各类工作底图的比例尺应当符合下列各款的要求:
大城镇 1:10000 ~ 1:50000
中等城镇 1:5000 ~ 1:10000
小城镇以下 1:1000 ~ 1:5000
应采用城镇地籍图,无地籍图时,可暂用比例尺大于土地级别总图并能准确划出土地级边界的其他图件。
作用分值图比例尺应与土地级别总图一致。
其它辅助图件的工作底图应采用满足需要的图件,比例尺由各城镇自定。
以计算机系统为辅助手段定级的各类工作底图应满足以上要求,工作底图的采集方法采用扫描、数字化等手段或直接利用满足要求的电子图件,编码规则必须遵照国家有关规定。
4 土地定级因素选择
定级因素指对土地级别有重大影响,并能体现土地区位差异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
4. 1 因素选择范围
a. 繁华程度方面的因素有:商服繁华影响度;
b. 交通条件方面的因素有: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对外交通便利度;
c. 基础设施方面的因素有:生活设施完善度、公用设施完备度;
d. 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有:环境质量优劣度、绿地覆盖度、自然条件优劣度;
e. 其他方面的因素。
各因素的含义祥见附录A中表A1。
a. 繁华程度方面的因素有:商服繁华影响度;
b. 交通条件方面的因素有: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
c. 基础设施方面的因素有:生活设施完善度;
d. 人口状况方面的因素有:人口密度;
e. 其他方面的因素有:高级商务集聚影响度;
各因素的含义祥见附录A中表A2。
a. 基础设施方面的因素有:生活设施完善度、公用设施完备度;
b. 交通条件方面的因素有: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对外交通便利度;
a. 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有:环境质量优劣度、绿地覆盖度;
b. 繁华程度方面的因素有:商服繁华影响度;
c. 人口状况方面的因素有:人口密度;
a. 其他方面的因素。
各因素的含义祥见附录A中表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