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教育社会监控体系的着力点


   根据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性和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监控体系是其提升教育质量、获得良好声誉的重要筹码,因此高职院校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关注社会的评价,构建良好的社会监控体系。

1、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基本道路,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应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保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得益彰,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教学质量监控,更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起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监控并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课程建设,培养目标由学校联合用人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依托行业、企业办出高职教育特色,突破传统教育只注重学校内部体系的局限,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来自教育外部的监控与评价;注重就业导向,注重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评价;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产学研以社会为纽带,注重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前进。

2、建立社会中介评价机构。高职教育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无论反映在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测评上,还是反映在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上,都应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标准、以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为依据、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准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与职业岗位要求和社会要求的适应程度、学生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学校才能以此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正确的调控,保证高职教育始终贴近职业岗位的需要。为此,建立由企业(行业)、社会、经济界、法律界等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中介评价机构是十分重要的,由他们对高职教育质量进行正确评价,指出优点长处、提出批评建议,再将信息反馈给学校,由学校规划具体调整措施,落实到培养目标和方案,让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有机接轨,从而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加大高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力度、拓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

3、建立外部信息反馈系统。学校的声誉很大程度上由外部进行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影响和声誉问题。因此,高职院建立外部信息反馈系统有利于监控高职教育质量。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对社会的贡献度如何,直接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高校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可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档案,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一方面能够完整地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反馈情况,一方面又能够为学校提供专业的需求状况,及时修正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也为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起导向作用。其次,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定期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征求他们对学校教学工作和毕业生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目标的依据。还有,学校的每一个专业都要成立以企事业单位及科研单位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征求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分析社会对学院的各种评价,这样的话,方向明确、信息反馈及时、可操作性强。与此同时,学校要注重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一方面通报学校的各种消息,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以改进教学工作,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学校,也让学校更多地了解社会。

4、完善社会监控制度和法规。由于社会上对高职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够,高职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政府应给予引导性的政策支持,以促进高职教育良性发展。例如,政府可以采用确立职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等就业制度的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纠正社会各行业就业中学历至、学历高即能力强、素质高的错误倾向。另外,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教育主管理部门应给予高职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权、专业设置权,调整权),鼓励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对专业的设置采取指导性目录等,建立高职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创造其发展的宽松环境。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外部具体监控则主要由社会承担,由行业(企业)监控、用人单位监控、专业指导委员会监控、中介机构评价与监控组成社会监控体系,共同引导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升高职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