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社会监控的缺陷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评价高职教育质量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掉进借鉴本科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规格这一因素来进行评价的旋涡,忽视了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加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因此社会监控没有得到重视。5

1、社会监控主体缺位。建国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质量控制的是政府,他们既是高等学校的兴办者,又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还是高等学校的评价者。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情况下,面对近2000所高校的质量监控全部由政府来完成,其结果必然是周期长,时效性差,质量不能保障。尤其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政府的这种行政功能更加无法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政府的功能应该只是体现在办学是否规范、合理、合法等方面,而对于社会对高职学校与学生的要求是难以把握的,虽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影响高职教育的方向和发展,但社会监控是最直接和最相关联的——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社会监控途径缺失。高职教育传统的模式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评估过程中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估体系。对学校教学秩序监控严格,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不予重视;对教师的教学理论素质较重视,而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素质较放松,双师型教师明显短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考核较重视,而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办法。于是,缺少一条课内课外相互联系、教师学生相互联动、理论实际相互结合的有机监控途径。

3、社会监控体系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或高技术领域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造就专家、经理人才,因而是大众性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决定了它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校园内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或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资源来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必须向社会开放。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基础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服务求支持,与地方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健全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在办学全过程中的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的主要是地方的企业,学校还要面向地方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既对社会做贡献又锻炼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使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应该是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的职前教育和非全日制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防止与克服单纯追求学历的学历主义倾向。其监控体系应该是学校、企业(行业)、社会、政府的相互分工和互相合作,共同为满足社会需求服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