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对中国经济拉动明显增强


 

在出口受阻和投资放缓等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今年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几成定局。面对这一稍显突兀的前景,有

识者纷纷出招,试图使经济保持原有增速。其中良好愿望自不必说,但冷静想想,一定的放缓其实正是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在发挥其调整功能的结果.只要经济不出现大起大落,不必太紧张。相反,还可将经济放缓所带来的压力化作“机遇”,做一些多年想做却未能做好的事情,这将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更为强大的动力。

经济放缓让人们对于中国经济有了更加客观清晰、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更容易找到问题根源所在,也就更容易达成社会共识,更容易确定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获得更加强大的改革动力。从这一点来说,经济放缓是一个难得机遇,关键是能不能用好它。

出口贡献率进一步趋弱

    出口下降主要源于全球经济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增长放缓。

2008年伊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和资本市场下跌日益加剧,主要机构纷纷调低了全球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对于美国可能出现经济衰退和全球增长放缓的担忧与日俱增。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增速面临更大的下行风险。

    事实上,自200 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月度出口同比增速就已逐

步放缓,进口同比增速开始加快,尽管贸易顺差的绝对规模继续扩

大。但顺差的增长速度也在持续放缓,尤其是第四季度,月度进口同

比增速连续三个月超过25%,拉动全年进口增速比第三季度末回升1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累计贸易顺差的增速由第三季度末的694%迅速回落到年末的477%回落217个百分点。

    按出口地看,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下降明显,若全球经济受美国

拖累出现进一步下滑,中国对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也将面

临下行风险。就对美出口来说,出口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美国对中

国的投资品和工业品的进口放缓所引起,目前美国的消费开支下降并

不明显。但如果次贷危机在波及投资之余进一步引发个人消费开支下

降,中国的对美出口下降将更为明显,因为消费品的.出口占对美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银河证券首席分析师张新法认为,全面来看,尽管2008年外部需求放缓的风险较大,但中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放缓更多地体现为增速下降,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但进出口总量贸易顺差之和仍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消费贡献七年首超投资

    消费、投资、出口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多年来,

中国经济一直面临着消费不足、投资和出口增长过快的矛盾,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让经济更多地依靠消费来拉动一直是中国经济追求的目

标。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在2007年创十三年新高的GDP增长中,消费居然七年来首次唱起了主角。国家统计局年初的统计显示,在2007114%的GDP增长中,有27个百分点是由出口贡献的,43个百分点是由投资贡献的,剩余44个百分点都是由消费贡献的。

    在‘三驾马车’中,消费应该是‘驾辕之马,投资和出口是拉套之马’。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分析认为,去年消费与投资比重的此长彼消,与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刺激消费、抑制投资的一系列举措密切相关。

    贺强说,一方面,居民收入增加,银行储蓄负利率,人们倾向于把钱用于投资或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的上涨:另一方面,近年来,政府一直把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效果开始逐步显现。

    从总体看,消费贡献超过投资,实际上是政府扩大消费内需政策

的结果。通过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带动了消费的增长。

2008三驾马车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消费有望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投资增长将面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限制.对外贸易顺差增速将明显下降,消费将继续发挥强大的推动力。

    对于去年消费贡献率超过投资的现象,也有不少专家都表示谨慎乐观的态度。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目前对这组数据还需要观察,它有可能只说明了名义上的消费增长,去年高涨的物价也有可能促成消费的高涨,现在得出消费和投资的贡献率已经出现逆转的结论为时尚早。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分析说,去年消费比重的增大,物价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如果剔除物价上涨,实际的消费贡献率可能没有太大变化。

    同时,也有人指出,不可否认的是,消费的贡献率的确处于上升

态势,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消费也会自然地有所增长。亚洲开发银

行的庄健认为,目前消费的贡献率只是略高于投资,超过的幅度还比

较低,政府需要继续采取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个较长而艰难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显示,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应为80%左右。而在中国.不剔除物价因素,目前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还不到40%。

新内需时代已经来临

扩大内需对相当一部份人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98年中国政府就将其定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

调,明年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国家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表示,1998年提出扩大内需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在当时出口乏力的局面下扩大内需是要同时促进投资和消费,即所谓双促进;而目前中央将扩大内需作为2008年的政策重点,是要立足于扩大消费,同时防止投资反弹,即所谓单促进

    中国经济连续十年保持了高增长态势,人均GDP也从几百美元涨

到了2000美元,居民的消费能力较之十年前有了很大增强。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这预示着中国消费增长空间巨大。

    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呼之欲出。杨宜勇认为,扩大内需归根到底是要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既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

    前不久,中信证券课题组在一份研究报告称:2008年中国经济有望进入一个新时代,可称之为新内需时代新内需新在哪里?它主要表现在经济会在一个更高发展水平上实现内需型增长。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之初,中国经济也是内需拉动的,但当时高比例产出被用于消费,是经济处于“初级阶段”的结果,新内需则是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的消费振兴。新内需时代”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消费稳步增强。其主要特征是消费势能获得充分释放以及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得到改善。

    其次,投资结构升级。主要特征是结构升级使投资高增长避免“恶性自循环”;背后的推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自主创新利好有技术积累的高投资增长行业、节能减排推动各次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给予中西部地区投资高增长和产业结构协调重要契机。

    第三,以温和而持续为主要特征的通胀周期。其背后的推动力是: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结束下的劳动力要素价格重估、资源要素价格重估、人民币汇率升值、宏观(财政)政策掌握价格重估的力度和节奏。

    新内需时代,内需总量增强且结构改善,中国经济的自主性更强。新内需时代培育的强大内需,将增强中国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据测算,若美国经济出现零增长或接近零增长,中国经济的损失大致在0720个百分点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