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教师缺乏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学主体,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各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或是从成人高校改制而来,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问题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素质教师缺乏。

在实际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而来,工作后又长期生活在学校中,少有甚至不屑于到企业去实践,而企业人士也不屑于高校的纸上谈兵,加上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门槛提高,因此造成“双师”素质教师缺乏。

(二)教育观念亟待转变

我国的高职教育院校,或是原来的专科院校、成人高校改制而来,或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层还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在对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观念上,存在不同的理解。他们有的尚未从原有的观念摆脱出来,在教学、管理中习惯用原来的标准去判断、衡量、指导。同时,由于缺乏丰富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教学的管理实践经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教学规律以及人才培养教学思路也显得不够深度,缺乏市场观念。

(三)倚重课堂教学,教学的实践性不足

经调查发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倚重课堂教学的现象,教学的实践性不足。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既然高职教育定位于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就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做到“文化知识够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

(四)教学管理机制缺位,教学质量管理不够全面

教学管理机制的缺位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不够全面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院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的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形成有关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教材管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不能有效地构建教学导向、运行、评价、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导致对教学质量不能实行全面的监控管理,如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偏重于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理论教学较重视,而对于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则少监控或监控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