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向西方出口了什么




  一外国朋友最近看了《色戒》、《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和《无极》说有些地方没怎么看懂,向我讨教一下。于是问了我一连串问题,有很多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似乎我们的文化产品(电影)使得我们成了老外眼中一个很诡秘的民族。

  毕竟这几年陆续被《十面埋伏》、《无极》和《夜宴》砸伤了看中国大片的大脑。笔者还算聪明,但自从看了这种片,觉得智商猛降,觉得中国的大导演越来越商业化了。

  商业化好不好,当然好,本来就是个市场经济,我们一直就在学习国外的一些商业运作,再结合自己的判断摸索。电影商业化是在娱乐中赚钱多好。但是,我要奉劝中国的大导演,不要以为牌大就可以卖座,懂得炒作就会有市场,殊不知你不是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你是在利用消费者的不成熟。

  仅仅以为电影场面很好看,请两三个大牌明星,再用一个弱智的情节牵强一个中国自己都不太明白的片子,用视觉和悬念冲击国人,用中国牌和玄妙去愚弄外国人,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商业化。

  不论张艺谋如何看待票房和商业价值,我想作为中国头号大导演更应该理解你的作品不仅仅代表商业的利益,还有中国电影的品牌形象,说得更大一点是中国在世界心中的形象。

  可是我们的老谋子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让世人了解到中国的愚昧和落后,让《英雄》和《十面埋伏》等了解到中国的虚幻和邪,难怪有很多初到中国的老外会感到suprise,因为中国和他们在影片中了解到的截然不同。

  所以,一个导演,尤其举足轻重的大导演,你拍得片中国人看了好多人后悔,外国人看了糊里糊涂,尽管你票房很好,那不是你商业化运作好,是因为消费者的不成熟,比如,黄金甲上映时,我问过几个哥们,看了感觉怎么样,都说受骗了,骂娘的心都有,然而接着问他们,以后拍了这类新片还会看吗,都说当然看了,这么大的导演,这么大的宣传,不看会后悔的,尽管知道还会很烂,但问题是想看看它到底有多烂。

  可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就是说一个善良的人明知是被你骗了,还要让你再骗上几次,这种模式短期内可以,长期肯定会出问题,毕竟我们都不是傻子,可笑的是,有些人就是利用消费者的不成熟,把消费者当傻瓜。殊不知这年头最大的傻瓜是把别人当成傻瓜的人。

  因此,张艺谋是该醒醒的时候,有那么多好题材、好故事、好文化你不拍,竟搞一些场面宏大内容空洞泛泛的小儿科,你不怕产生的是虚假利益下的幻影,砸碎的却是中国影迷的心和中国的品牌。毕竟缺乏好的口碑对任何个人或是品牌都是很危险的。

  况且,作为中国的头号导演,你是领头羊,你的一举一动后边的师弟都在观望,你做不好对他们也是个影响。比如,武侠热,于是陈凯歌和冯小刚也来分一杯羹,《无极》远远没有“一个馒头引发的命案好看”,这是老百姓公认的事实,老陈却有失风度的胡乱发飙,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是不介意被人家取笑的。况且,胡戈本身就是搏大家一笑的。你片子要好,会有人为你打不平,你猴急个什么,反倒使大多数人看《馒头》不看《无极》。

  还有老冯,我以前很看好他,他知道老百姓喜欢啥,可这个《夜宴》真叫我大跌眼镜,你说中国有那么多好题材,什么岳飞、三国、水浒啊什么的。你拍那叫什么啊,看了我都替你脸红。

  总之,为了中国的电影事业以及在世界眼中的中国,是老谋子醒醒的时候了。商业化也是把有价值的产品营销的过程,在过程当中不要在急躁的今天草草地交上老师都不满意的答卷。毕竟作为一个导演,你的老师就是广大影迷,你应该为中国的其他导演做好榜样,清晰地意识到电影是价值传递的媒介,这种价值是你能够广大影迷带来什么,给整个产业带来什么,给国家品牌带来什么,最后才是给投资者和自己带来什么,而这最后的也只是过程中的附加值。

  不仅想起一句话:在人生的路上不要追求自己会得到什么,你给他人带去的价值越多,你得到就会越多。

  真得告诫中国的大导演们,你们今天得到的很多也许只是一个假象。不要卸掉责任提着脑袋奔跑,关键要顶正头脑奔跑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