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韩寒‘欣赏不了文学大师的作品’”


 

也谈“韩寒的‘欣赏不了文学大师的作品’”

·彭小兵·2008.06.27·

 

最近网络上在讨论“韩寒侮辱前辈文学大师”的话题。很有些意味。据说韩寒是个青年小说写手,颇有些粉丝。我在网络上常看到他的大名,不过从没读过他的小说。昨天在凤凰网看过他一篇反驳别人说他侮辱文学大师的网文,我从头至尾看完了。看过后,当时的感觉是,这样的东西居然也有争论,简直是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有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去辩论一下“范跑跑”。都不是说嘛,人们可以理解你的无耻,但确实受不了把无耻当成崇高,居然还冠之以“民主”和“自由”。说实话,没有责任的“民主”和“自由”,我宁愿不要,更不用说这里面还涉及到孝道的问题。话扯得有些远了。

 

后来想想,有关韩寒这样争议和辩论也不一定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这里面倒是有民主、自由等思想内涵的,具有深远意义。一般人可能看不出来,就比如我,一开始我也没想到这么深刻,没有察觉到争辩背后可能触及到主导了我们三分之二个世纪的思想的变革的蛛丝马迹。就这个话题而言,评论一下文学大师们的文笔和文采,确实算不得是对大师们的侮辱,也不是什么炮轰了。如果这也算侮辱,那监狱里岂不是要凭空多了些吃白饭的人。《红楼梦》够巨著了、曹雪芹够大师了吧,不也还有批评的声音吗?就算批评了一下,那又咋地了?

 

当然我前述观点是看了韩寒这篇反驳网文的一面之词之后得出的。那既然看到的可能是一面之词,当然我想的也就不一定正确了。

 

可话我还是想说说。我就谈谈我读争议论题中涉及的几位大师的作品的看法吧。不过我要声明的是,我完全是凭我的记忆来说的,写下面的文字时将不会去查阅任何原始文献。我也懒得去查证谁谁了,我只想把我心里最原始的念头、记忆说出来,如果有错误或张冠李戴之处,那完全是我记忆出错了,不是有意弄错的。我这里也不管什么思想性、艺术性或文笔文采了,尽管这个确实也很重要,反正我脑海里是什么就说什么。

 

争论中主要谈到的大师包括老舍、茅盾、巴金、冰心、鲁迅和钱钟书等经典作家。鲁迅先生就不多说了,大家很了解,读过他的著作也特别多,我也和很多人一样,敬佩他、喜欢他、尊敬他、也欣赏他的文笔和文采。至于钱钟书先生,《围城》是谁写的?我记不清了,隐约好像是钱钟书写的,如果是,那我就只读过他的一本书了,其他的记忆中没有。我还记得好像杨绛先生是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大作家。不过这些都是听别人这么说的,因为人家都不认识我,我自然也不认识人家,我也似乎没有看到过关于他们的完整的权威的人生介绍。

 

真的记不清老舍、茅盾、巴金、冰心等诸位先生的原名了。老师肯定教过,以前肯定学过,考试也肯定考过,但现在确实忘记了。中国的初等教育喜欢要学生记时间、背人名、默地名、或空谈一些空洞的思想,逻辑推理不怎么重视,这种教育确实有不好的地方。老舍先生的小说,印象中只有语文课本上《骆驼祥子》,也不晓得是初中学的还是高中学的,不过初中的成分大些。茅盾先生的作品,不记得以前语文课学的是哪篇,反正是没有印象了,只晓得现在有个“茅盾文学奖”。至于巴金先生,好像最近些年才去世的,印象深些,知道他的《家》、《春》、《秋》,不过不好意思,一本也没读过;他的文章,记忆中除了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某篇记不清题目也想不出内容的课文外,其他的,一篇也没读过。我居然能记住巴金先生三本书的书名,真是太有才了!这可能仅是因为书名简单、好记吧。冰心先生的,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寄小读者》和《再寄小读者》,似乎还有个《三寄小读者》,题目记忆很深,是写给当时还是小读者的我们的信,但文中具体内容写的是什么、思想内涵在哪里,现在确实记不得了。请原谅我的不学无术。我声明我真的不是故意要忘记的,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淡忘了。

 

写到这里,我自己感觉都确实不像话了,读这么多年的书居然是这个样子。要是这些大师们还活着,岂不是要气死他们。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觉得我也不是一个十分健忘或完全不懂文学欣赏的人。记忆中,我还是看过些文学书的。

 

小学时代看连环画,是《射雕英雄传》改编的,当然还有其他小人书、图书。不瞒大家说,我还看过先秦文学的,知道些经典故事的出处,也知道些诸子百家,我甚至去分析过法家和儒家的思想分歧和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借鉴。我第一次看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看的是历史小说,是关于“隋唐演义”方面,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等等,了解了隋末的各路英雄豪杰,知道且牢牢记住了“瓦岗军”,记住且欣赏着李靖、秦琼、罗艺罗成罗通祖孙、三板斧的程咬金、足智多谋的徐茂公、勇猛的尉迟恭、还有窦建德什么的,不一而足。那时也被薛丁山与樊梨花、罗通与那个番邦公主的缠绵而又曲折坎坷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记得后来初中学历史时,老师提问隋末的起义军是些什么人,全班同学只有我一个人能答得出来,这不是我比其他同学聪明,而是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读过有关历史小说。再到后来是《三侠五义》、《唐伯虎》、《杨家将》(系列)、《岳飞》(系列)、《红楼梦》、鲁迅的小说、杂文等等,大量的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在上述现代或当代大师的作品当中,我的书架上只有《鲁迅全集》,其他大师的著作一本也没有。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在今天读来,仍然字字滴血、句句伤心,其思想性、启迪性,没有几个大师所能超越的。至于当代的小说,我最钟情于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了,我是个铁杆武侠迷(不过不喜欢后来的玄幻系列或迷幻系列的武侠小说),这两位先生的绝大部分小说我是看了三遍以上(部分别人捉刀或冒充的古龙小说没怎么看),我对他们的欣赏力度和崇敬之情就不用说了,情节多半也记得清楚的。要说大师,在我心里,只有这些作者或这些著作的作者才是大师,其他的,不好意思,我要套用韩寒的这句话了:“这是你的大师,不是我的大师。”

 

其实影视剧的拍摄是可以部分印证上述我的这些观点的。酒、色、才、气俱全的古龙先生已经作古了,但武侠泰斗查良镛先生还健在。金大侠和古大侠的小说拍成电影电视剧拍了一遍又一遍,导演、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人们都还爱看,每部电影电视出来时人们都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挑刺、找茬,生怕这些导演演员糟蹋了两位大侠的小说或者说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艺术。可反观上述“公认”大师的作品,拍成电影电视的我没见过谁爱看,我也没怎么见过有重拍的。没人投资啊。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尤其如此。拍了也许没人看。要看还不如看《三毛流浪记》。

 

我觉得,在法律的规范下,对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是可以评头论足的,不管它是谁的作品,甚至可以批评。宣扬和维护大师,其实最重要的是去研究大师的作品究竟大师在哪里,并通俗地展现给世人面前,而不是停留在嘴巴的口水仗上,也不是想当然地不加鉴别地维护,更不是不可一世、高高在上。说句实话,这才是真正的爱戴大师。

 

其实,就文学欣赏本身而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更不应该有千篇一律。每个读者的道德情操、思想意识和文学情趣都大不一样。再大的大师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喜欢、都要顶礼膜拜。我想,只要不是身怀阴谋恶意攻击,商榷一下总还是可以的。说说感想而已,也不一定非要让人服气,因此也就用不着拍案而起,更用不着扣上一顶莫须有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