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建议:
要立足观光旅游和商业投资,有效地保持国内外对灾后重建的持续关注和有效参与,避免灾区成为旅游及商业投资的“孤岛”。
要号召和鼓励国内外消费者及厂商优先购买和使用灾区出产的产品,特别是农产品。
要号召和鼓励用人单位优先使用来自灾区的劳动者。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巨大成效。目前抗震救灾工作重心已转向灾后重建,这将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灾后重建过程需要三方面力量的密切配合与有效互动。首先是政府的力量,政府通过必要的行政资源调配和政策保障,帮助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安置,确保灾区的基础设施的重建与生产建设能力的恢复。这是灾后重建的主导力量。其次是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自救,这将成为灾后重建的主体力量。第三是社会各界力量的持续介入与支持。政府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除了公益慈善形式的救助活动外,更重要的是引导社会各界保持与灾区的人员、物资、信息等的交流不中断,从而使灾区不致于沦为旅游及商业投资的“孤岛”。
国际上一些受灾地区的经验表明,在受灾的当时,这些地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在人们的救灾热情过去之后,一些受灾地区往往不知不觉地被大多数人们所遗忘、甚至遗弃。因为在灾害的影响下,受害地区已成为废墟,建筑物、景观遭到严重损毁,失去了观光旅游的价值,人们不想去。同时灾区与外界的交通条件也严重受损,使人们不愿意去。对于灾区卫生防疫状况的担心,使得人们更加望而却步,不敢去。这些都使得灾区正常的观光旅游及商业投资活动受到很大影响——观光旅游的人不来了,投资考察的人也不来了,甚至灾区的产品卖不出去。长此以往,就会受灾区沦为市场经济的“孤岛”。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对灾后重建形成致命的约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建议:
其一,通过有效的舆论手段,使得人们对于灾区的同情心和注意力得到保持,使得国内外社会各界对于四川地震灾区群众的生活与生产情况等给予持续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引导到包括各类慰问、考察、帮扶、救助,以及旅游和投资活动上来,保持和凝聚灾区的人气。
其二,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要重新做好旅游业资源的梳理和规划,将一些严重受损的地方干脆保护起来,作为旅游资源供人们来参观和凭吊。同时要尽快恢得旅游行业的基本接待和服务能力。对灾区的重点景点和景区要重新做好保护。
其三,不断将灾区面临的一些生活和生产难题提交给舆论和社会,保持人们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从而使灾后重建自始至终都是高度社会化的,而不只是政府在唱独角戏。
其四, 组建企业家灾后重建联盟,吸引国内外的企业家为灾区的灾后重建一方面献计、献策、献力,另一方面使他们从中获得投资和发展机会,形成双赢互动的局面。
其五,在灾后重建的整体规划当中,建设政府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使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和城镇规划充分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适应当前国内外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潮流,充分符合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充分体现节能、环保、安全、科学等的要求,避免以往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因为规划和管理不力而导致的诸多经济发展隐患和社会性问题。
其六,要号召和鼓励国内外消费者及厂商优先购买和使用灾区出产的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充分运用人们对于灾区强烈的注意力,将灾区富有特色和潜力的某些产品进行有效包装,成为地塑造和推出一些新的产品品牌。做好这个工作,将是对灾区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支持。
其七,要号召和鼓励企业优先使用来自灾区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