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家示范性高职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及措施


浅析国家示范性高职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及措施
 刘小晶 温天山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带动、推动和辐射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日显突出,而高等学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挖掘国家示范性高职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对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将是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教职工 特点
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建设内容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从宏观上来看,这些内容都是内涵建设的内容,在各项内容建设中“人”的“思想”和“能力”要素是关键,在建设中,没有高职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转变和“能力”提升作保障,是谈不上能建设示范高职院校的。因此在建设中,围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内容,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特点,改进和创新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高校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教职工队伍的关键,有这样的一支队伍,反过来就可以为建设具有示范性和典范性的高职院校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目前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比,显得相对薄弱,普遍存在着领导不够重视、体系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这些情况表明,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与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教职工的思想变化不相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其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甚至影响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度。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显得极为重要。
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呈现的特点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是“内涵建设”,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高职院校的内部元素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改革的示范性已经辐射和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那么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内涵建设的基石部分,也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进程中,呈现出其发展趋势和新特点:
1.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发生变化
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创新与转变,教育思想要体现人本性,教育观念要体现时代性,教育内容要体现特色性。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才能紧跟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颠覆性改革的步伐,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新领域。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本校的教育思想观念、办学宗旨、校本特色紧密结合起来,要牢固树立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办学,不断增强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2.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发生变化
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应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改变。不能仅仅停留在开一场会、写个工作总结就敷衍过去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开展一切工作的主心骨,模式决定方式,方式反过来又促进模式,如果高职院校选择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高职院校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也要体现校企合作这一特性。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几个层次,有工学结合层次的、有产学结合层次的、有厂校结合层次的等等,那么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也应该分为这几个层次,才能体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整体一致性和互动性。
3.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所发生变化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对人才培养的场所已经迈出了学院大门,可以在企业培养、可以在车间培养、可以在实验实训场所培养,这主要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诚然,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所也应该随着变化,走出校门,走向企业,突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院化向企业化延伸,从企业文化中汲取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血液,让教职工涵养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素养,便于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突破。
4.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发生变化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对师资本身的层次要求极高外,还对整体师资的“双师”结构也有了明确的比例界线,这样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不仅仅是单一的教职工,还包括学院聘请或企业实习指导的职员,随着学院模式的转变,学院聘请或企业实习指导的职员也应该属于本校教职员工的范畴,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应该坚持走“双向互动”之路,让企业员工了解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让学院教职工了解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实现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互相融通。
三、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 实现“五个转变”,处理好“三种关系”
1.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由“虚”事虚抓向“虚”事实抓转变,学院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教学工作而言,似乎给人以一种“虚”的感觉,在工作中往往也就理所当然抓而不实。如何实现“虚”事实抓,对学院而言,就是要力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具体化;二是由“泛泛而谈”向“有的放矢”转变,学院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笔者认为,要因地制宜,着力做到结合时事政治进行教育、结合“热点”问题进行教育、结合廉政建设进行教育;三是由生硬灌输向以情感人转变,为使学院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诚待人;四是由形式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学院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努力形成教职工精神振奋、教育事业兴旺的好局面,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增强工作的合力;五是由学校教育向企业延伸转变,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企业的力量在推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应该把教师教育的领域延伸到企业中,让教师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便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素养能体现企业职业人的风范,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2.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工作的关系。思政工作和行政工作,从宏观上看都是党的工作,都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所不同的是分工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而实际上许多工作又是分不开甚至是交叉的。在育人这个大前提下,党政应主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书记、院长多通气,多商量,班子成员多沟通,多协调。大事集体研究,具体工作各负其责,互相补台;二是基层党组织与师生关系。党组织与师生之间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是相容而不是相斥的。只有这样想,才能自觉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拜他们为师,做他们的朋友,做到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从而产生出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三是专人抓与全员做的关系。一个学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历和不同情况,加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就业渠道、分配方式多样化,带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的思想政治工作光靠书记等几个人做实在显得“势单力薄”。要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以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和党团员为基础,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
二)建立或健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分工负责、党政群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各部门要责任明确、分工合作,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针对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实质性的措施,形成制度保证。从各个方面为教职工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全面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要完善薪酬激励机制,缓解教职工的压力,提升校园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使他们能够将精力、时间投入到教学、科研及中来。如在原有的政治学习制度、表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思想状况分析制度、建立时事报告会制度、健全交流制度、公开的工作制度、宣传制度、建立调研和研讨制度,使学院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成为一个系统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强烈的事业心,热爱高职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专业,热爱学生,在道德修养等方面严以律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各高职院校应通过扎实开展“师德师风 ”建设、撰写师德修养心得、“教师评教 ”、“学生评教 ”等活动,以及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师风 ”教育纳入校本培训、进行教师年度考核等措施,使师德师风建设融人教师执教、成长的全过程之中,促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切实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为己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各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师考核、晋升、评优等工作中,要具体体现教师敬业爱岗、锐意创新、关爱学生、教书育人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依法执教、恪尽职守等师德要求,通过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形成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培养培训、优化师资队伍,是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紧密结合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的梯队结构,可有效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的压力。作为高职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可以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培养培训措施:一是对见习期教师实施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导师制 ”、“坐班制 ”和听课制度等;二是鼓励教师开展业务进修、学位进修、实践进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三是选送优秀教师参加高职高专骨干教师主干课程培训和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四是选送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到重点高校做“国内访问学者 ”;五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职称考试、行业特许资格考证和专业技能等级考证,为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创造条件;六是倡导与鼓励教师深入校实习实训工厂一线或实践锻炼基地实习、考察和培训;七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科研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和政治修养,培养出一批思想开放、观念新颖、一专多能型的教师,同时,可以有效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
 
 
参考资料:
[1]杨敬华.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1-2.
[2]徐祥荣等.加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4,(5):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