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补习、为躲避高考而出现的国际移民现象显山露水
高考新现象折射出“高考产业链”
◆本报实习记者 胡晓玲
1977年的一天,北大荒知青,浙江人海闻走进了黑龙江一间教室,这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30年后,海闻成为了北大副校长。和海闻一样参加那届高考的,还有不少现在显赫的名字:薄熙来、易中天、陈建功、顾长卫……在这30年中,数亿的学生前赴后继地加入了高考大军,高考成为牵动整个中国家庭的神经,也成为教育产业中的最大一块蛋糕。2008年6月7日开始,上海的高三学生们也正在进行着这场人生最重要的角逐。开考的第一门课是语文。每所考点中学外,聚满了翘首以待的家长。中国高考恢复30年中,他们紧张期望的眼神从未曾改变。而观察“高考”,或许是审视中国经济成长的另类视角。
上世纪90年代后以来,高考俨然成为国人生活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渐生渐长中,人们发现,依附其间的高考经济已经衍生出庞大的产业链条,枝节繁茂,新意迭出。
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年年都是新闻热点,但有一件事无法否认,一纸文凭在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职业取向和社会层次时,仍占了很大的权重。当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经济间的对等关系,或者说前者的交换价值日趋提升。于是,一切都变得可以用钱去衡量。家长们将博取功名所需的各种代价,称之为“投资”,即一种对成本和产出的计算。需求催生市场,各种高考产业都不难看出这样的内在折射。
教学辅导书或许是其中的“暴利行业”,对高三学生来说,题海的消费刚性几乎和粮食一样。人人要买。非买不可。同一家出版商,当年内容相比上一年稍作改动,便可稳拿几万册的销量。而在所有出版物中,教辅需要花费的版面设计和市场策划可能是最少的,其边际利润之高令人咋舌。然而,家长和学生的成本核算却不与出版商站在同一时间点上。没有家长认为买这些辅导书是不值得的事,相比较未来收益,几十到几百元的教辅投入被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以同样方式被刺激的行业经济,也包括酒店和临时租房业务、租车业务、保健品行业等等。所有相关服务,简单地加一些噱头,便身价倍增。利润率可达300%至1000%。
与此类似的是,高考学生课外补习,技术含金量或手段层次稍加提高,其要价便开始翻番。在上海这样的商业发达地区,不乏有钱人愿意花几十万元进行“消费”。每小时220元,每天4小时的天价补习班,在临近高考前变得门庭若市。
而在全国很多地方,因为高考,高考移民已经成为公开现象,从升学率低的区域不惜成本移民到升学率高的区域。江西临川两所中学因为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屡创新高,缔造的“高考神话”曾经吸引万名外省市学生前来“留学”。在江西赣州、九江等地,甚至产生了整个家族的孩子都转学到临川就读的事例,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数千名陪读的“孟母”。
历史有时像个玩笑,1863年,曾国藩、李鸿章曾经联名上奏,请求清廷批准选派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李在奏折中大声疾呼:选派留学生,培养人才,实在是中国自强的根本。可他没有想到,100多年后,中国的少年出国“留学、移民”,反而是为了回到中国念一所好的大学。近年,上海开始发现另外一种移民:国际移民。上海规定,凡是“高中毕业、持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证书、有外国护照,满足这3个简单条件就有资格以外国留学生身份申请进入中国大学。”很多学生家长,让考生移民到越南、老挝这些国家,算国际学生,不用高考,直接进入国内大学读书。这一“高考经济”的畸形产业近年正悄悄兴起,方兴未艾。
预期产出大被估量为无限大,成本再高相对都显得微小,这成了维持高考经济循环往复的内在动力。而实际上,从日益功利化的专业选择可以看出,产出值也同样在估算行列。2007年,上海财大的录取分数线首次超越复旦、交大,名列各大高校之首,成为去年各界热议的话题,拥有百年学术积淀的两所名校顿感尴尬。这一年,同济大学的房地产专业、华师大的数学和金融学也备受追捧。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年的专业选择。
为了“纠偏”,2008年,上海推出了一项志愿填报的新政策,实行了几十年的志愿分层,第一次被改为平行。每批填写的四个高校,完全按分数高低录取,不问第一第二。这意味着,分数再高的高生,也不再能自主选定第一目标。选择权完全交给高校,按照分数划批。高校间的生源博弈,将通过各校自主招生进行。
附记:就笔者了解的情况,高考冲刺阶段热门的"一对一"专家辅导已经不是钱的问题,就是出再多的钱如果不提前预定,恐怕也找不到名师,典型的有价无市,毕竟真正的专家是稀缺资源。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物以稀为贵,只要是市场调节,高端资源价格就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是“虚火”吗?并非如此,越是高端越有真实需求支撑,毕竟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而能提供高端服务的老师确实很有限。再看看医院里的名医,大约情况亦如此。总之,凡易于复制,短期易于替代的就贬值,难以复制,一时无法替代的就升值。作为《中国经营报》的记者编辑,思维观念如仍停留“计划经济”时代,得出一些虽吸引眼球,却不能给读者带来帮助的过时结论,确是“误人子弟”。读报如不思考,开卷未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