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现象我们都很熟悉了,尤其是每年的两个日子,七一和十一的前夕。其意义非常明显:一个是向执政党的生日献礼,一个是向新中国的生日献礼。在昨晚的《新闻联播》里,我又看到了一个献礼现象:那就是新闻中报道的,昨天举行了苏通大桥的正式通车典礼。这座大桥的规模和科技含量,创下了许多的国内第一,亚洲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作为中国骄傲的一个桥梁产品,它的雄伟壮观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我看到这条新闻之后,却对这座已经通车了一个多月的大桥的刻意延时庆典,有了一种做作的感觉。
我在今年的6月11日,曾经写过一篇博客,名为《海涌故事:端午讲学濠河城》。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次去南通也很巧,我5月30号第一次去南通,在那周的周一,倍受关注的苏通长江大桥试通车了!我去时,我所乘坐的长途客车也就开始走大桥了。原来听别人说要四个小时的车程,结果两个小时就到了。大桥离上海和南通车站的距离差不多是一半一半;在车上看看电视里放映的故事片,或是看看歌舞节目,不知不觉地就到了。不过,当车驶上大桥的时候,就没人再想看任何的电视节目了,那大桥本身就是最精彩的节目:车开过去只要五六分钟,两个人字形的大架子,和一大把斜斜的钢索,支着吊着这座雄伟的大桥;桥下的长江是灰蒙蒙的,整体感觉是水天一色的,只在水天的交界处,有一道浅浅的痕迹,不仔细看就看不出来;长江上的船舶看样子应该是有大有小的,可是从车窗望过去,大小都差不多;船头船尾的浪花是看得出来的,可是,总觉得那船没在走似的。也因此,当我想到百舸争流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场景不适合描写我在桥上的车里看到的长江中的船只;我的感觉更像是百舸静泊。苏通大桥很雄伟、很壮观也很便捷,但是,在南通人看来,还有更大的企盼:那就是他们希望在上海和南通之间,由崇明岛中继的长江隧桥,尽快贯通长江两岸的上海和南通;到那时,南通人可以更容易地先到长江中的崇明岛,再从那里乘地铁九号线到上海的市中心了。那时,现在的两个小时车程,又要缩减一半了!
在这段文字里,我真实地记录了我乘车途经苏通大桥时的感受,也说到了我在今年的5月30日和6月6日,两次去南通讲学,四过苏通大桥的事情。而我在5月30日,第一次从上海去南通,买汽车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告诉我,那周的周一,也就是5月26日,他们就开始卖途径苏通大桥去南通的长途车票了。
昨天晚上,我看了有关苏通大桥当天举行了正式通车典礼的新闻之后,我想:为什么要在大桥已经通车了一个多月之后,才举行正式通车的典礼呢?我联想到了另一项大工程的开始运行:上海南火车站,2006年6月25日试通车,7月1日正式通车的。一个试运行了不到一周,一个试开通了一个多月,目的似乎都一样:用试行做时间的填充,准确地赶在七月一日的前夕,或是七月一日这一天,举行正式开通的典礼。而有关方面的意图也很容易揣测: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举行正式落成的庆典,才是向党的生日献礼,也因此,工程的落成才更有意义。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觉得不论从工程进度的计划安排来说,还是从献礼的实质内容上来说,这样做都没有必要。不管我们对工程的施工进度是不是很专业,我们都很容易想到:一项重大工程,从开工时起,要想准确地算到几年后的某一个日子完工,并且准确地做到,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非常多,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如果一定要赶某个日子的话,就可能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像现在的苏通大桥这样,实际上早就完工了,却非要用试运营这样的概念,做作地在工程已经运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再去补上一个新落成的仪式;二是工程的实际工期可能要超过一段时间,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但是为了赶在献礼日之前献礼,在工程最后扫尾的时候,硬赶进度、仓促收工,重了形式,留了缺憾。
我认为,建设一项重大工程的时候,还是应该按照工程本身的正常进度来完成,更符合做事情的规律,也更显得从容不迫,完全没有必要为献礼而献礼,做这种过于形象化的事情。我想起了我们经常听到的那首著名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歌中唱到“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如果把党比作母亲的话,我们就知道:向党献礼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希望母亲高兴,我们需要做的,是取得更多的成绩,而并不需要把每一个成绩,都安排在母亲生日的前一天或是正好是母亲过生日的那一天去取得。我从未听说过,有谁一定要把自己的好成绩取得的日子放在母亲的生日前夕或是生日当天。而作为母亲,儿女的每一个进步和每一项成绩,她都会感到高兴的;我也从没有听说过,当母亲听到孩子们的好成绩所取得的日子,是在自己的生日之前或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取得的,就不高兴。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国家、为社会所做的每一件好事,都是在对党献礼;而有意要做出献礼的样子,太注重形式或是太刻意表现的结果,反而影响到了献礼本身的实实在在和诚诚恳恳。因此,对于献礼的演和做,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日子是这样,在其它日子也是这样。
我在今年的6月11日,曾经写过一篇博客,名为《海涌故事:端午讲学濠河城》。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次去南通也很巧,我5月30号第一次去南通,在那周的周一,倍受关注的苏通长江大桥试通车了!我去时,我所乘坐的长途客车也就开始走大桥了。原来听别人说要四个小时的车程,结果两个小时就到了。大桥离上海和南通车站的距离差不多是一半一半;在车上看看电视里放映的故事片,或是看看歌舞节目,不知不觉地就到了。不过,当车驶上大桥的时候,就没人再想看任何的电视节目了,那大桥本身就是最精彩的节目:车开过去只要五六分钟,两个人字形的大架子,和一大把斜斜的钢索,支着吊着这座雄伟的大桥;桥下的长江是灰蒙蒙的,整体感觉是水天一色的,只在水天的交界处,有一道浅浅的痕迹,不仔细看就看不出来;长江上的船舶看样子应该是有大有小的,可是从车窗望过去,大小都差不多;船头船尾的浪花是看得出来的,可是,总觉得那船没在走似的。也因此,当我想到百舸争流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场景不适合描写我在桥上的车里看到的长江中的船只;我的感觉更像是百舸静泊。苏通大桥很雄伟、很壮观也很便捷,但是,在南通人看来,还有更大的企盼:那就是他们希望在上海和南通之间,由崇明岛中继的长江隧桥,尽快贯通长江两岸的上海和南通;到那时,南通人可以更容易地先到长江中的崇明岛,再从那里乘地铁九号线到上海的市中心了。那时,现在的两个小时车程,又要缩减一半了!
在这段文字里,我真实地记录了我乘车途经苏通大桥时的感受,也说到了我在今年的5月30日和6月6日,两次去南通讲学,四过苏通大桥的事情。而我在5月30日,第一次从上海去南通,买汽车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告诉我,那周的周一,也就是5月26日,他们就开始卖途径苏通大桥去南通的长途车票了。
昨天晚上,我看了有关苏通大桥当天举行了正式通车典礼的新闻之后,我想:为什么要在大桥已经通车了一个多月之后,才举行正式通车的典礼呢?我联想到了另一项大工程的开始运行:上海南火车站,2006年6月25日试通车,7月1日正式通车的。一个试运行了不到一周,一个试开通了一个多月,目的似乎都一样:用试行做时间的填充,准确地赶在七月一日的前夕,或是七月一日这一天,举行正式开通的典礼。而有关方面的意图也很容易揣测: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举行正式落成的庆典,才是向党的生日献礼,也因此,工程的落成才更有意义。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觉得不论从工程进度的计划安排来说,还是从献礼的实质内容上来说,这样做都没有必要。不管我们对工程的施工进度是不是很专业,我们都很容易想到:一项重大工程,从开工时起,要想准确地算到几年后的某一个日子完工,并且准确地做到,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非常多,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如果一定要赶某个日子的话,就可能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像现在的苏通大桥这样,实际上早就完工了,却非要用试运营这样的概念,做作地在工程已经运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再去补上一个新落成的仪式;二是工程的实际工期可能要超过一段时间,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但是为了赶在献礼日之前献礼,在工程最后扫尾的时候,硬赶进度、仓促收工,重了形式,留了缺憾。
我认为,建设一项重大工程的时候,还是应该按照工程本身的正常进度来完成,更符合做事情的规律,也更显得从容不迫,完全没有必要为献礼而献礼,做这种过于形象化的事情。我想起了我们经常听到的那首著名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歌中唱到“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如果把党比作母亲的话,我们就知道:向党献礼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希望母亲高兴,我们需要做的,是取得更多的成绩,而并不需要把每一个成绩,都安排在母亲生日的前一天或是正好是母亲过生日的那一天去取得。我从未听说过,有谁一定要把自己的好成绩取得的日子放在母亲的生日前夕或是生日当天。而作为母亲,儿女的每一个进步和每一项成绩,她都会感到高兴的;我也从没有听说过,当母亲听到孩子们的好成绩所取得的日子,是在自己的生日之前或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取得的,就不高兴。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国家、为社会所做的每一件好事,都是在对党献礼;而有意要做出献礼的样子,太注重形式或是太刻意表现的结果,反而影响到了献礼本身的实实在在和诚诚恳恳。因此,对于献礼的演和做,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日子是这样,在其它日子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