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30年》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图·文)


改革开放30年理论研讨会暨《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中国改革开放30年》首发式2008年7月11日上午在北京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致辞

●邹东涛主题报告:改革开放30年—路线图、大智慧与科学改革观(实录)

●“中国新闻网”报导:中国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出版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美国之音”报导: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大智慧

●“星岛环球网”报导: 改革开放30年蓝皮书:改革有三种“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改革开放30年蓝皮书首发三种路线筑改革路径

●CCTV 新闻频道 当夜报导播放 2分46秒

 

向曾培炎前副总理赠书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致辞

尊敬的邹东涛院长、各位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

    在国家即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首发式”在这里召开。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逐步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步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探索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路,人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30年来,我们有过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有过激烈的争议和徘徊。正如中共十七大报告所讲:“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根据我的了解,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在邹东涛院长的带领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严谨的学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以“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为研究重点,不断地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理论探索。

    在国家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组织改革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出了第一本“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在这本书厚重的书中,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凝聚着众多学者型官员、改革专家、实业界人士深深的思考,可以称得上是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份厚礼!

    未来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更加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也将愈来愈大。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研究改革、参与改革,改革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

    我相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一定会不断地探索改革的道路,继续为改革做出的贡献。

    今天,我看到有很多改革的专家都来了,希望大家能集众人的才学和智慧为我国改革开放提出真知灼见,也希望各位专家能充分交流,丰富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知识宝库,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献计献策。

    最后,我预祝此次研讨会暨蓝皮书首发式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邹东涛主题报告:改革开放30年—路线图、大智慧与科学改革观(实录)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7-11

   7月11日上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会议围绕回顾和总结3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理性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设计未来改革的路径展开讨论。同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30年》首发式。中国网现场直播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路线图,大智慧与科学改革观》的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邹东涛]:

   今天汇报的几个问题,第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四柱八梁。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怎么立起来的?我这里表述为一石四柱八梁,一石是改革开放的奠基石,四柱是改革开放的四大理论支柱,八梁是改革开放的八根大梁。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石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大思想支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八梁是改革内容的主要八个方面,八梁之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发展,之二是设立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第三是私有制改革与基本经济制度建设。之四是财政金融体系改革。之五是价格改革与市场体系建设。之六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之七是教育和科技文化体制改革。之八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表示是改革开放三十的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论,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78年12月到1984年9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二阶段是全面展开阶段。从199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重点是国企改革。第三阶段制度创新阶段,从1992年2月到2003年10月,小平同志南巡视察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第四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完善市场经济、改革空间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改革开放路线图,主要三个方面,路线图之一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这包括农村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都是从下到上发展起来的。路线图之二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一是财政体制改革,二是金融体制改革,三是外汇体制改革,四是审批制度改革。这几个方面,都必须是中央政府做审批,自上到下进行的。第三个路线图是上下结合的改革,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对外开放。这几个方面,中央和地方都有积极性,有两个积极性,上下配合,推动改革。

   我们再看看改革开放的大智慧。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当代就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改革。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十多次的改朝换代,也经历了十多次大的改革。中国历史上十多次的改朝换代都成功了,而十多次大改革当时都酿成了一场又一场历史悲剧。如商鞅变法、王安石新政、戊戌变法等。一个个大无畏的改革家都成了悲剧性的历史人物。我们要看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稳操胜券?三十年大成功必有大智慧,我想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大智慧在改革开放之外主要是政治智慧。政治大智慧,我归纳为一刚多柔,刚柔相济,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组合。

   中国改革开放的刚性原则和政治基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能够发挥大国效应和大国优势,实现经济起飞和民族崛起。第一必须高度统一,而不能分裂,也不能名义上统一而实际上诸侯分裂。第二必须高度稳定和长治久安,而不能动荡,更不能动乱。第三必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能成为其他强国的附庸,更不能被外国列强蹂躏。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刚性力量,这刚性力量何在呢?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而党的领导是中国在三十年来长治久安,这是坚强的基石。

   中国改革的大智慧这个基本思想与华盛顿共识,与新自由主义和现代民主的理念,在许多方面是冲突的。但在中国,在实践中有效,改革的刚性原则是中国改革圆满成功的第一大政治智慧和坚实的政治基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凡是弱政府,守夜人政府时代,弱权威时代,必定是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时代,历史上的东周,历史上的汉献帝和唐哀帝都是当时守夜人的政府,而国家统一强盛和人民安居乐业必定是强政府时代。从国际上看,日本的明治维新和德国的俾斯麦时代,在当时日本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德国俾斯麦之前各州各自为政,而明治维新改革首先统一全国,这种思想是不是专政思想?我说不是的,不能这样看。我在主张刚性原则的基础上,实际上还有许多柔性体会,这个柔性智慧是中国博爱思想的辩证思想,易经、易传、道德经都强调了刚柔相济、刚柔相合,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千百年来,柔性智慧被广泛的运用到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世哲学乃至治国方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主要表现在渐进式改革和妥协式演进,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一种。

   我们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刚柔相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列入宪法的,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的领导在不断的改进,民主制度在不断的推进,党也不断的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些年来,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言论,比如说有人说党非法论这些情况,现在中国共产党并不追究,让大家有表示的权利,这个是刚柔相济,这个民主制度还在进一步发展。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进一步发展,这充分表现了党的领导越来越走向刚柔相济。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刚柔相济,社会主义制度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路线图。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什么?现在还没有搞清楚,经过三十年的探索,我们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也是刚柔相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表明着马克思主义也是刚柔相济的。刚柔相济是我们改革过程中基本成功的经验,大家看到,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超前和政治改革已经滞后的情况,理论界和社会上各种人说,我们改革三十年,经济改革超前了,政治改革滞后,有人有批评意见,我说确实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超前,政治改革滞后。但是不能简单的指责,我的总结思考认为,这种经济改革理性超前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正是中国改革三十年成功的最基本经验之一。

   这方面在历史上,在世界上有很多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戊戌变法是一个不懂政治的皇帝领导着一批不懂政治的学者在改革,改革一开始就打着政治改革的旗号,改革一开始就宣布要杀掉一批大臣才能改革,这就引起一批大臣站起来反对改革,这样能改吗?戈尔巴乔夫也是一样,这个不用多说了。所以中国的经济改革理性超前和政治改革的理性滞后这种非对称性组合是我们过去三十年成功的经验。当然在今后要加快政治改革,政治改革也必须循序渐进。

   这里提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智慧的视野。小平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小平讲的是中国猫,我就说做中国猫,抓中国鼠。我们看一下中国有需要鼠也有需要猫,猫要抓鼠,也要鼠猫大战,这是中国的国情和特色。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个完全同样的国家,比如中国和美国国情有巨大的差异。05年在美国我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我就讲,中国主席可能当好美国总统,而美国总统很难当好中国的省长,这句话在美国都得到了承认。我在北京讲了很多次,有人说邹东涛同志你讲错了,我说怎么讲错了?他说美国的总统很难当好中国的乡长,中国的国情比美国复杂。所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归根到一条,就是认认真真,而且实际按照中国的国情办事,这样就必须打倒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首先要继续坚决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继续坚决反对任何意义上的两个凡是,我们不能搞别的两个凡是,也不能搞西方学者的两个凡是,这都是不行的。但是一种倾向往往掩盖另一种倾向,有些人自觉不自觉的钻进了美国,钻进了对当代西方学说的教条主义,把西方教科书看成是世界真理来审视中国的改革,来制定中国的改革方案,我想这也是新的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我提出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这种新的思想解放,我认为要反对新教条主义,我的座右铭是,改革开放铭心间,中华崛起垫小砖。

   我们再看大智慧的重要内容,科学改革观。环境资源的恶化催生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催生了科学改革观,权贵资本的滋生和社会阶层的剧烈分化需要科学改革观。全社会,全方位的博弈迫切需要科学改革观,这标明着中央政治和地方政府,非政治组织和企业各方面的博弈,这个博弈是不可少的,但是也带来了中国急切需要的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科学发展观主要的服务面还是发展方面,尽管发展和改革密不可分,但是改革和发展的内涵毕竟有多方面的不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也决定着科学改革观的原则和方向,因为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改革观同源于以人为本。人民既是改革的持久动力和主体,又是改革成果的最终享受者。坚持全面、协调、渐进、稳定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科学改革观具体的内容,我提出了科学改革观新思维。科学改革观的不断飞跃,一是从经济改革向政治社会文化全方位改革飞跃,二是从机制转换的改革向全面制度创新飞跃。三是从政策推进式改革向法律规范飞跃。四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向划着船过河飞跃。五是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改革的自由王国飞跃。这里我提出了科学改革观的五个大统筹,一是统筹国企改革和非国有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二是统筹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是统筹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四是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体制改革。五是统筹科学改革和科学发展。

   科学改革观五大战略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从数量型公有制主体向功能性、质量性公有制主体转变。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市场主要管效率,市场主要管公平转变。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向整体上搞好国民经济转变。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向以行政体制改革为中心转变。行政体制改革为中心,现在推出大部制改革就是这个内容,大部制改革的内务是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个转变全能型政府是掌权型政府、控制和主宰型政府。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这些问题都有。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服务型、法制型、管理型政府,民主型、权威型、守法,廉政、亲民、公正、精干,公共服务型政府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

   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的过渡点,这一改变和过渡相当艰巨,我们正在过大关。这是一个改革研究者的心灵呼唤,搞活国企、发展民企,保护私产,让社会财富的涌流不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我们正在过大关,这是人民群众深切的心愿。警惕权贵资本把改革的成果侵占,自发的市场难以把“帕累托最优”实现,铲除坏的市场经济基础,促进好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走过了多少沟沟壑壑,旧的体制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见端倪,打好深层次改革,过好大关。

   谢谢大家。                                             

“中国新闻网”报导:中国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出版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2008年07月11日1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11日电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30年》首发式今天在北京举行。主编邹东涛教授在首发式上说,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当代就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改革。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并对当前和今后的进一步改革做出了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全书80余万字,共25章,分为主报告和专题报告。

  主报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教授撰写。

  邹东涛在首发式上说,三十年大成功必有大智慧,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大智慧在改革开放之外主要是政治智慧。政治大智慧,是一刚多柔,刚柔相济,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组合。邹东涛还指出,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的过渡点,这一改变和过渡相当艰巨,我们正在过大关。

  蓝皮书主报告“总结经验 科学改革——科学改革观论纲”,提出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是探索“科学改革观”;认为科学发展观催生了科学改革观;科学分析改革开放的“四柱八梁”、“路线图”和“大智慧”;认真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分析了改革开放中的理论争论和存在问题,研究了效率、公平、收入分配、政治文明和民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中国的改革一定要按照中国的国情,以经世致用的科学研究,促进中国经济低调发展和理性崛起,做中国“猫”,抓中国“鼠”。

  专题报告共24章,主要由来自国家部委、高校理论界、实业界等专家学者撰写。24篇专题报告涉及思想解放、宏观调控、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专题报告描述了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历程,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深刻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据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项目从2006年12月开始启动,历时一年半,九易其稿,终于在2008年6月出版。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铮)

  

“美国之音”报导: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大智慧

 (2008-07-14 08:49:25) 

    一名中国学者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为中国政治改革滞后进行了辩护,认为经济改革超前、政治改革滞后是过去30年的“成功经验”。但是他也强调今后要加快政治改革。

  邹东涛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由他主编的发展和改革蓝皮书星期五起正式发行。邹东涛在这本书的首发式上发言,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的路线图。

  他认为,30年改革大成功必有大智慧,而实行经济改革“理性超前”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就是这种智慧的体现。他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实现经济起飞和民族崛起,第一必须高度统一,不能分裂;第二必须高度稳定,不能动乱。

  他说:“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刚性力量,这个刚性力量何在呢?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而党的领导是中国在30年来长治久安的核心力量和坚强基石。”

  邹东涛说,中国改革实行的不仅是刚性原则,而是坚持“一刚多柔,刚柔相济 ”。中国人的“柔性智慧”在改革中就表现为渐进式改革和妥协式演进。他说,30年来,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搞经济政治齐头并进的一揽子改革,而是首先在经济领域开辟战场。

  对于经济改革先行的做法,不断有国内外人士提出批评,指责这是保守主义。有人认为,政治改革应该超前进行,为经济改革开辟道路。邹东涛说,如果说中国搞的是“保守主义”,那么他愿意称其为“理性保守”,并认为这是中国改革成熟的表现。

  他说:“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戊戌变法是一个不懂政治的皇帝领导著一批不懂政治的学者在领导改革。改革一开始就打着旗号‘政治改革’,改革一开始就宣布要杀掉一批大臣才能改革。这就引起一批大臣站起来反对改革。能改吗?”

  由邹东涛主编的发展和改革蓝皮书说,改革的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是不可逆转的,一旦形成就是全局性的,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收拾残局都措手不及,还谈何改革。正是经济改革“理性激进”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确保了中国的长期稳定,从而促使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邹东涛认为今后要加快政治改革,不过他强调,政治改革也必须循序渐进。

  与会学者和官员谈到,虽然改革开放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绝不能因此而陶醉。国家发改委司长孔泾源提醒大家注意目前尖锐的社会矛盾。

  他说:“近期内,大家看到,很小的一些偶然性事件变成大规模的突发性事件。这反映了几个层面的问题。至少从民众层面来看,有积怨;从管理层面来说,公信力有缺失、甚至丧失。所以从这点上讲,我们呢要进一步推进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绝不可以因30年的成就而陶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认为,目前改革应该四个轮子同时驱动:“现在呢又提出来四个一体,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建设。这是我们十七大提出来的。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下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应该关注的方向,就是要四个轮子同时驱动,光有经济的一个轮子恐怕不行。”

  2008年是1978年中共召开11届3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30周年纪念。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国思想和理论界就异常活跃,一方面总结经验,一方面为下一步改革献计献策。

  一些学者呼吁结束政治改革长期滞后的局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商德文说,要想保住30年来取得的经济改革成果,就必须启动政治体制改革。他认为,政治改革滞后派生出种种弊端和罪恶现象,比如贪污腐败、盗窃国库、抢占农民土地、有些地方官员目无党纪国法,为所欲为,残害无辜百姓等。

  也有人认为,当前的尖锐社会矛盾说明改革失败了,以至今天的中国还不如50年前。针对这种说法,宋晓梧指出,走回头路是没有出路的,把四个方面的改革搞好就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作者张楠)

 

“星岛环球网”报导: 改革开放30年蓝皮书:改革有三种“路径”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里系统总结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路程,参会者提出了今后改革的路径,包括土地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社会政治改革等在内的未来中国深入改革的突破口。>>蓝皮书:改革开放30年 居民收入骤增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稿指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表示:“任何改革的路线图都不会是一组平行的直线,而是冲横交错的布局线。”该报告判断:30年改革,从进程上来说,是农村走向城市;从改革的程度看,是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改革的方式看,有三种路径,一是自下而上的改革,二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三是上下结合的改革。

    其中,农村改革是第一种路径的典型代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村农民自发创造的分田到户的尝试,在最终得到中央、国务院肯定后,燃起了农村改革的燎原之势。而这也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

    走这种路径的改革还包括所有制改革,即非公经济的发展。邹东涛称,这个领域的突围首先在基层酝酿、展开,虽然开始被限制,但最终逐步放开,并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农村改革发源于“民间”,财政、金融、外汇、审批制度改革则是走了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这些领域都必须是经过中央政府审批才能进行的。”邹东涛表示。

    该报告认为,中国改革实践中还展现出第三种“路线图”,即上下结合的改革,也就是说,中央和地方,高层和基层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的改革路径。邹东涛表示,如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属于这条路径,即“中央和地方都有积极性,两个积极性上下配合。”

    改革开放的30年,已是历史,如何看待今后的改革任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认为,目前还远没建立以市场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本位的宏观调控体制。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从政治社会文化各层面来说,有的才刚刚起步。总体来说成绩有目共睹,但矛盾也非常突出。因此,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拓宽社会政治文化改革范围,成为学者们对未来改革的期盼。

    相比上述长期目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常修泽提出具体的“垄断行业”改革建议。常修泽对垄断行业现状比较担忧:“铁路、民航、邮政等专业性及工业性行业,供水、供气、供热、城市交通还有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行业,我们的改革力度相当不够。”他建议:“下一步在继续推进竞争性行业改革的同时,启动并深入向垄断性行业推进。”

    此外,尽管农村改革已经迈过了30年历程,但改革远未到位。“农村的土地改革从56年到现在就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改革开放也仅仅是土地承包权交给了农民。”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蔡继明称。

    邹东涛提出,中国进行了30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衍生和胶着许多矛盾,“科学发展观需要‘科学改革观’”。

    对此,该报告提出下一步五点改革原则:第一,在改革的广度方面,要不失时机地从单项突破发展到整体推进,是改革从经济领域推进和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第二,在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方面,要从过去机制转换式的改革,向全面的制度创新推进。第三,在改革的操作方式上,要从过去的政策推进发展到全面的法制规范。第四,在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面,要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转到为改革“造船”、“造桥”,从而“划着船过河”和“踩着桥过河”。第五,在改革的理论认识水平上,要不断地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改革的“自由王国”跃进。

 

21世纪经济报道:改革开放30年蓝皮书首发三种路线筑改革路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08-07-14 10:31:45

  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破”了什么,“立”了什么,怎样理解“立”中的问题,未来“破”的前景如何?如何总结中国30年改革开放路程?

  对于上述问题,7月11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发布的《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给出了系统总结。

  在当天举行的“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这些话题,也吸引了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部委官员和部分高校学者近200人参与讨论。

  参会者提出了今后改革的路径,包括土地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社会政治改革等在内的未来中国深入改革的突破口。

  30年改革三种“路线图”

  “任何改革的路线图都不会是一组平行的直线,而是冲横交错的布局线。”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表示。

  该报告判断:30年改革,从进程上来说,是农村走向城市;从改革的程度看,是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改革的方式看,有三种路径,即一是自下而上的改革,二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三是上下结合的改革。

  农村改革是第一种路径的典型代表。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村农民自发创造的分田到户的尝试,在最终得到中央、国务院肯定后,燃起了农村改革的燎原之势。而这也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

  走这种路径的改革还包括所有制改革,即非公经济的发展。邹东涛称,这个领域的突围首先在基层酝酿、展开,虽然开始被限制,但最终逐步放开,并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农村改革发源于“民间”,财政、金融、外汇、审批制度改革则是走了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这些领域都必须是经过中央政府审批才能进行的。”邹表示。

  该报告认为,中国改革实践中还展现出第三种“路线图”,即上下结合的改革,也就是说,中央和地方,高层和基层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的改革路径。

  如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属于这条路径,即“中央和地方都有积极性,两个积极性上下配合。”邹表示。

  下一步改革五点原则建议

  改革开放的30年,已是历史,如何看待今后的改革任务?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认为,目前我们还远没建立以市场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本位的宏观调控体制。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从政治社会文化各层面来说,有的才刚刚起步。总体来说成绩有目共睹,但矛盾也非常突出。

  因此,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拓宽社会政治文化改革范围,成为学者们对未来改革的期盼。

  相比上述长期目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常修泽提出具体的“垄断行业”改革建议。

  常对垄断行业现状比较担忧:“铁路、民航、邮政等专业性及工业性行业,供水、供气、供热、城市交通还有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行业,我们的改革力度相当不够。”他建议:“下一步在继续推进竞争性行业改革的同时,启动并深入向垄断性行业推进。”

  此外,尽管农村改革已经迈过了30年历程,但改革远未到位。“农村的土地改革从56年到现在就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改革开放也仅仅是土地承包权交给了农民。”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蔡继明称。

  中国进行了30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衍生和胶着许多矛盾,“科学发展观需要‘科学改革观’”。邹提出。

  对此,该报告提出下一步五点改革原则:第一,在改革的广度方面,要不失时机地从单项突破发展到整体推进,是改革从经济领域推进和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

  第二,在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方面,要从过去机制转换式的改革,向全面的制度创新推进。

  第三,在改革的操作方式上,要从过去的政策推进发展到全面的法制规范。

  第四,在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面,要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转到为改革“造船”、“造桥”,从而“划着船过河”和“踩着桥过河”。

  第五,在改革的理论认识水平上,要不断地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改革的“自由王国”跃进。

 会议现场

孙宝文教授主持会议

众多大家精彩发言

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财大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李京文

  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员李成勋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

   国家发改委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修泽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蔡继明

北京首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南宁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刘慧勇

部分与会领导和专家合影

邹东涛向与会领导、专家、媒体朋友拜谢!